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70|回复: 5

您会是8000名楚军的后代之一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1 11: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您会是8000名楚军的后代之一吗

无事时翻阅二十世纪末出版的《句容县志》,偶尔发现一个被几乎所有句容人忽视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由于句容沦为了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长期鏖战的主战场,人口损失极其严重,《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就曾记载道:“咸丰丙辰、庚申两遭兵火乱后,遗黎不及十之一二”、农村“人烟断绝,”、“村野为之一空”。
换句话说,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句容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十室九空,百分之八九十的句容籍人或是在战乱中死亡了,或是流落到外地,再也不愿重回故乡这一伤心之处了。
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为了防止汉人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下旨裁撤大批仍然驻守在江南的湘、淮、楚军,命令他们就地解散,其中就有约“8000名”楚军士兵,不得不                                                                                  在句容的圩区“安家务农”。
这里所说的所谓的“句容圩区”,我理解应该是句容境内秦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
下面,我们得补一下何为湘军、何为淮军、何为楚军的课了。
所谓湘军,是指曾国藩领导的、以湘人为主的军队;所谓淮军,是李鸿章领导的、以淮人为主军队;所谓楚军,则是左宗棠领导的、以楚人为主的军队。
在这三支军队中,湘军与淮军都声名远扬,但楚军却鲜有人知。
当太平天国在湖南肆虐时,左宗棠曾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平叛。在他的指挥下,长沙在太平军围攻之中坚守三月转危为安。随后,左宗棠以幕僚的身份辅佐湖南巡抚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时人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清廷“湘军出力,满兵收功”的计划宣告破产,不得不委任左宗棠在湖南练军。由于左宗棠在湖南军中颇有威望,不但招揽了1400余名湘军中的旧部,又在当地招募了3500名壮士,凑够了5000之数,这就是最早的楚军。
其实左宗棠所训练的这支部队应该属于湘军的一个分支,广义上的湘军指的是“湖南一地训练的军队”,但左宗棠在编练之初就故意打出“楚军”的旗号,明显是想自立另一座山头。
左宗棠的楚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比较起来,有两点不同。一是楚军的官兵招自湖南各地,而湘军的官兵通常出湖南的某一地区;二是左宗棠任命的军官多为勇猛之士,而曾国藩任命的军官多为文人。因此,楚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却更强。
当年,左宗棠就带着训练完毕的楚军入江西协战,并在湘军的援助下,击退了前来攻打景德镇的、势不可挡的太平军。
曾国藩面对太平军潮水般的进攻,在绝望之时曾经立下过遗嘱,准备束手待毙,不料左宗棠却在乐平大败太平军,为曾国藩争取到了缓和之机。曾国藩事后上奏,在奏疏中赞扬左宗棠“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因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
不过,太平天国被剿灭后,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得以保留外,湘楚两军几乎被裁撤得一干二净。那“8000名”楚军士兵就是在这背景下留在句容。如果他们没有重返故乡,那么,他们应该成为了当代许多句容人的祖先。
令人不解的是,此事在句容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大家只知道,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句容南乡多由河南的客民前来定居,句容北乡则有多由苏北的客民前来落户。但那8000名“转业”楚军的下落在哪?想必他们绝不会全迁回湖南有去了吧?如果他们还在句容,那么,他们的后裔如今又在哪?
如果句容有人告诉您,他的祖籍本在湖南,那么,您可以这么认为,他十有八九就是当年楚军的后代!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11 11: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我昨天发了上帖后,一直感到意犹未尽,现补述如下——
一、左宗棠的楚军虽然始建于湖南,但在与太平军的激烈交战中,始终边打边走,边打边死人,边死人边随时招兵买马,补充实力。因此到了战争结束时,楚军中可能只有中高级军官是湖南人,而大多数士兵都是在非湖南的外地招募来的。
据《句容县志》载,当年被安置在句容的多是下层士兵。因此他们虽然名为“楚军”,但只是沿袭了战时的名号,并非实际上的楚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军中仍然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建制,但早在不知哪年前,就算好八连的连长,就已经不再是当年八连的战士了。
如此推断,当年被安置在句容的8000名楚军士兵,其实多是出生于非湖南的农民。
二、当年这8000名楚军为什么全被安置在句容的圩区?这可能有几种原因:
1、圩区通常战争损失最大的地方,当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句容圩区内的百姓已经伤亡殆尽,许多村落空无一人,即便后来有少数村民又回到故里,但也种不了那么多的无主田地。这恰好给朝廷安置解甲士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圩区的自然条件优越,交通相对便利,比丘陵山区更适于农耕和生活,这显然有利于安置大批的退役军人。
3、清廷将大批的退役军人安置在句容圩区,不仅出于战略的考虑,也有防止他们将来起事造反、啸集山林的目的。
我们不能无视这8000名楚军当年的定居句容。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句容一共接纳的知青,“才”6286人(其中包括当地知青10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多只在句容农村生活了8年,然后就集体返城了。但这么些知青,在这8年中对句容的影响,已经够大的了。而句容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后,所剩人口可能只有区区的几万人(官方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字),8000名楚军的永久加入,其影响实在无法估量!
可以想象,他们很快便给句容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因为战乱后留下来的老百姓多为老弱病残,而这些士兵可全是精壮的劳力!他们在改良句容人口、改变句容风俗习惯、改变生产方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历史作用,直到现在还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句容人的生活。
我的老岳父是江苏灌云县人,在那里无人定居的海边滩涂上,曾经也被安置过大批的汉族清兵,当时他们还保持着战时的编制,如一队、二队、三队……。直到现在,灌云县还有一队乡、二队乡、三队乡……甚至六队乡。后来的新疆建设兵团似也参考了这样的编制。
但8000名楚军当初定居到句容种田时,是采取什么方式方法的?插队式?另建村庄式?占村为主式?保持建制式?
令人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现在的句容人为什么普遍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了?
我斗胆猜测,这可能与“成王败寇”的传统思路有关。
1、清廷在战后将大批的士兵就地“转业”,这本身就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意图。那么多士兵一夜之间便被打回种田汉,静下心来想想当年与之厮杀的对象,也全是身穿太平军军装的普通种田人,本身就有一种阅尽沧桑的难言悲凉。
2、清政权灭亡后,这些定居在句容的、退伍的楚军老兵,更不愿提及往日的那段历史了。无论当时社会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如何,但对清军肯定是大加否定的,谁还会不识相,为自己当年挥刀舞枪的所作所为辩解呢?
3、至于后来,由于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少数知道先人有过这段历史的都三缄其口,免得无事惹祸。渐而渐的,也就“旧事变无”了。
然而,对于史志爱好者来说,这可是一盘有待摊开来研究的“好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1 20:55:02 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湖北河南的多吧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6-12 14: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估计所剩无几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0 01:49:31 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阿翔 发表于 2023-06-11 20:55
湖北河南的多吧

嗯,我们宗祠祭祖,大都说从河南湖北过来的

点评

南片的很多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9-20 13:56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20 13: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海上一叶舟l 发表于 2023-9-20 01:49
嗯,我们宗祠祭祖,大都说从河南湖北过来的

南片的很多是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9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