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7|回复: 3

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过多少军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28 16: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过多少军队?(1)
这是个挺有趣的话题,不过这在当时可是个军事秘密,是绝对不能让您知道、您也更不能随便打探的。否则官府定会追查您的动机,轻则打板子,重则“咔嚓”一刀!谁让你吃饱了饭关心这等事的?真是不知马王爷有几只眼,自己定要去找死!
好在星移斗转,无论当时比天还大的军事秘密,时间一过,也就成了茶余酒后的谈资。
言归正转。
明朝时句容究竟驻扎过多少军队?由于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也就不敢胡编乱侃了。
北宋末期,徽宗倒是特地命令江宁府派了二百名士兵前来茅山,他们就住在中茅山东北边的拱辰谷里,整天不干别的事,就在新建成的元符万宁宫内外打扫卫生、巡逻等。因为当时宋徽宗极崇敬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那元符万宁宫就是特地为他所建的。
宋徽宗居然让二百名士兵守卫茅山的一座新道宫,这在现代人看来,确有“大才小用”之嫌,但这就是历史。最重要的是,那里塑有宋徽宗本命神的神像,他保护这尊神像,也就是在保护他自己。
由于拱辰谷当时被建了兵营,从此也被叫作了“拱辰寨”。
明万历年间,江南时闹“倭警”,也就是日本的海盗不断前来侵扰。应天府觉得句容北部有40里地滨临大江(旧时龙潭一直属于句容),倭寇很有可能从水路进行偷袭,于是不得不在那里临江的高地设了8个“烟墩”,每个“烟墩“派2名或4名士兵日夜看守瞭望,如果遇到敌情,就让他们立即在墩上放火烧柴,以浓烟报警。
如果以每个“烟墩”置有3名士兵的中间数计,那么,句容当时守卫江防的士兵约为24人。
这8个“烟墩”,分别以“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中的一个字顺序排列。
直到清乾隆年间,这8个“烟墩”依然不时被加固维修,不过其中所看守的士兵被换成了当地的民伕,当倭寇不那么闹腾时,也就不再天天在此设防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6: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了多少军队?(2)
您可能想不到,清初时,朝廷在句容仅驻有40名士兵,他们属于“分巡兵备道”的直接管辖。
什么叫“分巡兵备道”呢?它的功能也许有点像现在的县人武部,手中掌控着一个排的武警士兵。这支部队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他们并不同于县里的衙役,当地知县虽贵为一县最高的行政长官,但平时却无法指挥与干涉他们的军事行动。
据史料载,当时驻扎在句容的这些士兵并没有专门的兵营,晚上就睡在租来的民宅里。直到顺治六年,知县在请示上级批准后,才在城内东北圈起一块面积为3.29亩的官地,以建营房。
这块后来被建成兵营的官地具体在什么位置?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我估计它就在如今句容市供电公司大门外的西面,句容市教师进修学院的东面。
因为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南边过去是崇明寺和大圣塔,那里也曾设有米市等,不太可能被建军营。
不久,朝廷又从溧阳调来一名“左哨分把总官”,率骑兵与步兵60名,驻扎在句容。
当时清军的一个“哨”为100人。由此推算,这“左哨分把总官”可能相当于现在部队里的连长。当时国家从上到下的军政首领都必须是满族人,这满族人本就比汉人少得多,再被安插到全国各地,实在人头不足。这“左哨分把总官”似乎也有点凑数,因为他只掌管了所能掌管的五分之三的士兵。
这一来,句容的驻军就由40人增加为60人了。
不过,这多出来的20名士兵是另有任务的,因为句容县城的5座城门从此就得由他们把守了。
旧时,句容的东、南、西、北和北阳门这5座城门往往是由军人把守的,它们天天只有在白昼才允许行人出入,一到下晚,就全给封死了。哪像现在,深更半夜的还有许多人骑着电瓶车、开着小轿车什么的进城入乡,甚至勾肩搭背地四下去吃“宵夜”,要是在过去,这些人可全都违反了“宵禁令”,得关进县衙挨板子去了!
“左哨分把总官”被调来句容后,在县城里建了“把总汛署”8间、兵房46间。这“把总汛署”,顾名思义,也就是那位“左哨分把总官”的“办公室”了。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60名句容驻军的军饷似乎少得可怜,因为江南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政府)每个月只拨给他们87两银子,户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财政部)只拨给他们米料32石4斗(相当于3852斤)。
可以想像,每月人均1两多的银子、60来斤的米料,就是当时现役军人的真实待遇,应该说,这是很难养活一个正规军人的。
怎么办?
当然是句容县得在暗中另掏一笔不菲的银钱供养他们了!
写到这里,我还得絮叨几句,在当今许多古装的电视剧里,主人公哪怕在饭庄吃个便饭,也会掏出一大锭银子来赏给店小二,这实在是胡说八道的事!要知道一两银子可能还不止一个军人的月饷啊!
到了乾隆年间,句容只存有“汛署”14间、兵房7间,其余的都倒塌掉了。
也就是说,即便在所谓的“乾隆盛世”,句容驻军的军官还有地方办公,而且办公的地方越来越大,但那些士兵依然得住到民房里去!
到了《乾隆句容县志》编纂之时,朝廷将“左哨分把总官”换成了“分防经制把总”,这“分防经制把总”属于七级武官,相当于正连级军官。
这个“分防经制把总”还被配有两个助手,一个就在他身边,另一个则去了龙潭。
此时,句容共驻有马兵10名、步战兵12名、守粮兵58名,计78名。另外还有一个连级、两个副连级的3名军官。
此时的句容5座城门由不由那些“守粮兵”代守?我可就不知道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6: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了多少军队?(3)
在《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了多少军队?(1)》里,我向大家介绍了从明万历年间起,应天府在句容的龙潭至桥头一带的江岸边,设置了8个“烟墩”,以随时发现倭寇从江上偷袭的事。我还要在此补充一下,这“烟墩”就是古代的狼烟台,它也叫墩堠、边墩、墩台或墩汛。
据相关史料载,这种狼烟台多设在便于观察报警的高地之上,有用土磊的,也有用青砖砌的。台间距离,在较为平缓开阔地为“五里一墩、十里一台”;山峦起伏,视野狭窄之地则为“三里一墩、五里一台”。这种烟墩无论大小,里面都备有柴草、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火。邻台得报,依次传递,千里防线,迅速传遍。
由此可知,句容东门外的“五里墩”,正是那一时期在彼处被设置过墩台的明证。
顺便说一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在磨盘乡朱巷西边的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现了一座保存得尚为完好的、青砖磊成的台,它约有三层楼高,上边还有瞭望孔。当地人多是外来移民的后代,故而也说不清这一高台是何时所建,防的又是谁了。在编写此文时,我才猜出,那应该就是清代时所设的一个“烟墩”!
在《乾隆句容县志》里,还专门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雍正元年(1723年),句容奉朝廷之命在县境之内遍设“墩汛”,东门外是每隔15里就设一墩,其中有太平庄汛、行香汛、白兔汛;西门外因为邻近南京,因此每隔10里就设一墩,它们分别是华墓岗汛、土桥汛(附注:土桥自古就属于句容的领土,建国后才被划出);北门外则设有龙潭汛、仓头汛、桥头汛,不过这3个汛都在离句容县城七十里远的地方了。
当时,句容的每个汛都驻有5名士兵,他们就借住在附近的寺庙或道庵里。
由此算来,句容当时共被派有40名“汛兵”入驻。
也就是说,到了雍正朝,句容的驻军已经共有100名许了。
雍正五年(1728年),句容知县给县境内的每个汛建了营房3间、烟墩3座、牌房1座、瞭楼一座,以保证这些汛兵能随时在岗。其中的“牌房”,指的是木头搭建的房子,也许就是汛兵们的“办公室”。
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下令,让国内的每个汛增加营房3间,好让这些汛兵能把家属也接了来居住。于是句容的县令便在东、西门外的四个墩汛各建了3间营房。
可到了乾隆二年(1737年),朝廷又下令说,不能再让汛兵们的家属也住进墩汛的营房了,否则时间一长,汛兵们与当地居民混熟了,就容易“作奸”。至于那些营房,已经建好的就别再拆掉,还没建的就此拉倒……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6-28 16: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明清两朝时的句容驻扎了多少军队?(4)
上回说到乾隆之初,朝廷在头一年下令让国内的每个墩汛增设3间营房,好让汛兵的家属也前来居住,次年却又担心汛兵们携家带口地住进汛房后,会与当地的居民合伙“作奸”,于是又禁止全国在各墩汛增设营房。
这实在是瞎折腾。
乾隆皇帝一言九鼎,为何又朝令夕改呢?他一开始想让当差汛兵的夫妻团聚在一起,好稳固自家的江山,但怎没考虑到各地官府将额外增加不菲的财政支出?所谓汛兵们与当地居民混熟后,容易“作奸”之说,肯定就是地方官员们对“上有政策”所采取的一种“下有对策”的高级软顶。
这一来乾隆皇帝就吃不准了,世界上哪个当政者不怕下面闹事啊?于是他连忙撤旨,不让再增设汛房。可这一来,就失信于全国无数的汛兵了……
好在自古以来“嘴大吃嘴小”,下层的汛兵们再有不满,又能怎样?
乾隆十四年(1749年),皇帝弘历首次决定准备南巡。江宁知府觉得,乾隆将从江边经过句容的北境,但龙潭、仓头、桥头三座墩汛的营房都“卑小不足壮观”,连忙命令句容的知县在乾隆即将经过的御道旁,每隔10里改建墩汛一座。
经过改建的墩汛,仍保持了龙潭和桥头两个汛,但将仓头的墩台移到了竹里庙的山口村(今属下蜀镇),又在龙潭与山口村中间的广福庵另设了一个汛。
句容的这4个墩汛,各相距10里,也各离句容县城70里。每个墩汛改建成正房3间,左首设官厅1间,牌坊一座,瞭楼1座,烟墩5座。 
尽管《乾隆县志》上并没有介绍句容的每个墩汛此时已有多少个讯兵,但看来已经不止此前所说的5个人,因为每个汛既已增设了2个烟墩,那新增设的烟墩不可能只唱无人的“空城计”。另外,从每个墩汛增设“官厅”1间的史料来看,那里边至少还得有个当官的。因此,每个墩汛至少就是8名军人在驻守了。 
当时江宁府还通知句容:句容东西二路的墩汛如果需要重修,都得依照句容北汛的建筑标准进行改造。
据《乾隆县志》载,其时句容的东西北面共有10个墩汛,另外在北面的水路上还有坎潭桥、天宁洲和螺蛳沟3个汛,每个汛设草房3间、瞭楼1座、牌房1座、烟墩3座,并“派拨奇兵营水师兵丁巡防”。
清廷的奇兵营设在江苏仪征县南门外的江口,属于清朝的水师部队。句容新设的这3个水路汛,究竟从仪征抽调来多少名“水师兵丁”,县志上没有说,但估计至少得15人吧。
旧时可没有什么“邮政局”,有关公文只能由朝廷所专设的兵丁递送。于是从乾隆朝起,句容陆路的东关便设有“递送公文”2名,望湖冈和三岔各设“递送公文”1名。
据《乾隆句容县志》载,“存城防守城池、仓库、监狱”的兵丁“实在无几”,以致“遇有银鞘、逃盗、军流、徏犯以及解宪审拟,杂犯过往”时,人手都很紧张,“每犯派2名护送,邻县接解,守领回批”。
这一段史料有的地方不太好理解,我只能给大家嚼碎了细磨一下:
至少在乾隆朝,句容守城、守仓库和守监狱的兵丁,都相当于当代的“现役军人”,但可能是由县衙门代管的,他们平时还得负责押送句容上缴朝廷的银两、朝廷下拨给句容“公务员”的饷金、追捕逃犯和盗贼、押解充军的犯人、将有关要犯送往上级审问拟罪、押送部分犯人过境等,因此任务还是挺繁重的。当时朝廷可能还有相关的规定,这就是在押解每个犯人入狱或过境时,通常得由2名兵丁护送,送至县境时,邻县的官府则派2名兵丁,执官方的“收条”予以接收。
由此看来,京剧《玉堂春》中的女犯人苏三只由解差崇公道一人送往太原复审一事,实属剧情,并非事实。一是解差必须得有2个,二是女犯人不能由男解差押送。
另据《乾隆句容县志》载,明朝时,句容县城正北面一里地处有过一个军马厂,占地23.52亩,并建有马神庙一座。庙废后,仅存正厅3间,后来那里被改为了“演武场”。
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句容县令张道充为这一演武场题写过一块匾,名曰“克诘戎兵”,意思是“这里是专门治理军队的地方”。据说他还在此增设了后厅3间、左右耳房各3间、辕门2座。所谓耳房,是指主建筑旁加盖的小房屋;所谓辕门,是指军营的门。
另据说,清初时,朝廷派来的“督学”曾经在此监督过江宁府所属“武生童”骑马与射箭的考试,这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派专员来到江苏省,监督军官学校学员们的军事比赛。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马厂”(即后来的“演武场”)就在后来的农科所一带,抗战前,这里一度被国民政府建成了军用飞机场。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9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