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8|回复: 0

宋哲宗始建茅山元符观(即今之印宫)的过程,绝对超出您的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5 22: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提要:茅山的元符万宁宫是茅山最重要的宫观,它是由宋哲宗倡建,又是由宋徽宗斥巨资完工的。至于宋哲宗为什么忽然要在茅山新建 一座道观,连《茅山志》上也没有注意到历史上竟出了这两件大事:一是茅山高道刘混康来到京城主持专门兴盛皇嗣的上清储祥宫后,忽然有人向宋哲宗献上了中国古代皇帝最器重的、秦始皇“用过”的传国玉玺,使得哲宗龙心大悦,当即改年号为“元符”;二是不久后,宋哲宗忽添了一个独子和一个女儿。这都被宋哲宗视为是刘混康带来的祥瑞。宋哲宗在极其高兴之余,不得不遵守事先的承诺,放刘混康回茅山,以将茅山正待设计建造的元符观,扩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道观。可是刘混康刚回茅山不久,宋哲宗唯一的皇子与刚出生不久的小公主就全都夭亡了。宋哲宗又悔又恨,觉得万不该将能镇得住鬼神的刘混康放归茅山,他不久也一命呜呼……)

在元版的《茅山志●卷之十一》里,如此记载说:“绍圣四年,(哲宗)敕江宁府,即(刘混康)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别敕江宁府句容县三茅山经箓宗坛与信州龙虎山、临江军合皂山三山鼎峙,辅化皇图。”
如此说来,哲宗曾经先后为刘混康下过两个诏令,前一个诏令是他觉得刘混康居功至伟,于是命令江宁府必须将刘混康所居住的潜神庵升级为元符观;后一个诏令是他觉得茅山的上清派道学渊深,特地将之排名于龙虎山的天师派、合皂山的灵宝派之前,以让道教内的这三大派如同宝鼎的三足并峙于世,共同辅助自己的皇权。

有关哲宗将潜神庵赐名为元符观之说,徽宗朝句容知县鲍慎在其所写的《茅山元符观颂碑》中,也有过与《茅山志》相似的记载:

“……刘混康……住持上清储祥宫……已而求还故山,许之,赐所居为元符观。”

但是,依照鲍慎的说法,哲宗是在同意刘混康回茅山的同时,才突然决定将其所居住的潜神庵更名为元符观的。

让我们继续阅读徽宗朝资政殿大学士蔡卞在《茅山元符万宁宫记》中的陈述:

“熙宁初,常州道士刘混康者,始诛茅结庵于山之积金峰……哲宗召至京师……且命即其故居,易而新之。会改元‘元符’,因号其处曰‘元符观’……然终哲宗世,元符观犹未讫功……”

蔡卞的这一说法,与《茅山志》和鲍慎之所云又有所不同了,但我觉得它应该更接近史实。

也许您根本没想到,刘混康所居住的潜神庵,只是他在前来茅山学道时,请工匠搭建的几间简陋的草屋,后来他虽然修成了“茅山观主”,但依然不肯移居它处。而哲宗在召刘混康入京时听说了这件事后,一面深感钦敬,一面又觉得那草庵太“寒酸”,与刘混康的身份很不相称,于是才特地命令茅山将潜神庵进行了“翻新”。此外,蔡卞在《茅山元符万宁宫记》中说得也很明白,是哲宗先改年号“绍圣”为“元符”,后才更名潜神庵为元符观的。

换句话说,哲宗为潜神庵先后共下了两道诏,一是命令将它全部“翻新”,二是命令将翻新后的潜神庵赐名为元符观。最重要的是,后一道诏乃出自元符元年,而非绍圣四年!

此后,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又提到了两件元版《茅山志》没能记载的事。

一是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哲宗“诏刘混康茅山所居庵之旁已营殿宇,可赐名元符观”;

二是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宋哲宗“诏上清储祥宫住持洞元通妙大师刘混康归茅山,从其请也”。

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我们又可以获知,哲宗虽然已经下诏让茅山为刘混康“翻新”潜神庵的故居,但刘混康并未舍得将潜神庵一拆了之,而是让工匠们在潜神庵旁另起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炉灶”,所以这才能被作者李焘称之为“已营殿宇”,因为“殿宇”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乃是高大、雄伟的建筑物。

  今人对哲宗将“潜神庵”更名为“元符观”一事,很难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更不会去深究其中的来龙去脉。可是当我们从史书中层层剥笋,才会明白,这在当时乃是一件极其轰动朝野、关系到国祚盛衰的大事!

下面,我就根据《宋史》等史书的所载,为各位读者解读一下已被今人完全疏忽了的两件真事。

第一件真事是,哲宗刚将刘混康召至京城不到半年,次年正月,咸阳县(注:此县位于今之咸阳市的东北部)有个名叫段义的村民就向哲宗献上了一份大礼。据说他在翻修“河南乡刘银村”的老宅时,忽然见到“有光照室”,接着就发掘出一枚“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璃纽盘”的玉印。所谓“背璃纽盘”,是说该古印的印纽是一只盘踞的“璃虎”。“螭虎”是战国晚期工匠们刻在高级玉器上的异兽,而这种玉器只有君王才能拥有。据史书记载,当年汉高祖入关时,曾得秦始皇所用的螭虎纽蓝田玉玺,上面的印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高祖大喜,当即佩之于身,后代遂将此印名曰“传国玺”。

如今段义所献的,正似那方古代最高级别的玉玺,上面恰也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哲宗大喜,连忙命令翰林学士承旨(注:宋代的翰林学士承旨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蔡京召集多名饱学之士,集体辨验此古印的来历。

其时,以“好古善鉴”、“多识奇字”和绘画精湛而闻名于朝野的官员李公麟语出惊人,据他认为,这正是秦始皇取之蓝田玉、令李斯所篆刻的那方极负盛名的传国玉玺!随后,蔡京又率十三名“讲议官”联名上奏说:经过我们集体考证,这一方古印无论从玉质、样式、规格、所用的雕刻工具、所刻的字体、所刻的文字和所出土的地点等各方面情况来综合分析,它“皆非近世所为”,“非汉以后所作明矣”!

按照这些饱学之士考证出来的结果,此玉印就只能是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梦寐以求的第一国宝了!据说任何皇帝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无之,则会被他人暗讽为“白版皇帝”。难怪许多欲谋帝王之位者为了得到它,不惜争得你死我活,甚至私下命人造假,原来它乃是正统皇帝的最好凭证!

哲宗欣闻自己获得的竟是“货真价实”的秦玺,自然龙心大悦,当即将此古印取名为“天授传国受命宝”,他不但在大庆殿为自己举行了一个接受“天授传国受命宝”的盛大仪式,又派官员专程前往位于山东曲阜的景灵宫,向被供奉在那里的黄帝进行祭祀,以示答谢。此景灵宫乃是宋真宗所建,因为他认为那里是赵姓始祖黄帝的出生之地。

随后,哲宗诏令献宝人段义为九品武官“右班殿直”,另赐绢二百匹。接着,他还不顾历史上的惯例,兴冲冲地在当年的六月便将年号更改为“元符”。这在并非改朝换代的正常环境下,是极为罕见的,它在中国的编年史上,也可谓是一件非常奇特的个例。

哲宗曾经在昭圣五年五月下了一道诏,陈述了自己忽然要更改年号的理由,大意是:

朕自从登基之后,继承先世圣人的大道,能敬天意,因而屡屡受到上天的嘉奖与厚赐,如大地连降甘露、天上常现奇光等,如此的吉兆无穷无尽,就连神圣的玉玺也再现人世了!朕德行浅薄,得感谢天帝广泛的惠顾。天命是有预兆的,因此朕得以天为法,恭敬戒惧,这样才能无往而不胜。朕应该报答神明所赐予的福祥,这样才能适应天降的祥瑞。朕决定改掉“绍圣”的年号,以显示上天所赐的受命之符。宜于绍圣五年六月改为元符元年。

所谓“元符”,在古代汉语中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皇权所拥有的最古老的、最正统的凭证信物;二是“最大的祥瑞”。

读到此处,您应该明白,元版《茅山志》上所称的“绍圣四年,(哲宗)敕江宁府,即(刘混康)所居潜神庵为元符观”之说,显然失之考据了,它错将元符元年当成了绍圣四年。

在1998年由句容市地名志办公室出版的《句容茅山志》和2000年由茅山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茅山志》中,对元符万宁宫的介绍,都延续了元版《茅山志》的说法:“绍圣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观’”,更有甚者,新山志的编撰者还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绍圣四年通常是指1097年,而非1098年。虽然它在阳历中包括了1098年的1月1日至2月3日,但哲宗更改年号是从1098年的阳历7月才正式开始的。

第二件大事是,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宫中又传出了一件让哲宗心花怒放的喜事:在刘混康担任上清储祥宫住持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哲宗最宠爱的刘贤妃产下了一个皇子,取名赵茂。

要知道哲宗召刘混康入京住持上清储祥宫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借助刘混康的道行,能让自己的龙椅后继有人。他的后宫虽有佳丽无数,但此前只生了三个女儿,其中大女儿福庆公主在两岁时又夭亡了。皇帝最怕无子,如今他终于心想事成,又怎能不更加敬重刘混康?!

此前,哲宗已经废掉了孟皇后,他一直想立刘贤妃为六宫之首,但都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如今刘氏很争气地替他生了皇子,他终于趁势将刘氏“转正”了。

另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哲宗在刚添了皇子赵茂不久,就特地“幸(上清)储祥宫”,显然,他是前去上清储祥宫向神灵还愿,并亲自向刘混康致谢的。而在这一次的君臣私会时,有关在茅山大加扩建元符观这一重要事项,也被哲宗郑重地提了出来。

请注意,此前,哲宗只是想让茅山将潜神庵翻一下新;此后,他决定将正在翻新的潜神庵改名为元符观;如今,他却希望尽快地将元符观扩建成功了!这可是三件层次不同,又很容易被今人混为一谈的事,实在不可搅合在一起。

鲍慎在《茅山元符观颂碑》一文中,曾经引用了徽宗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先帝哲宗只所以“经营元符于名山”,乃是为了妥善安置亡灵,并祈求上天永远护佑自己,帮助国家昌盛。

可以推断,也正是在那次君臣会面时,刘混康又一次向哲宗提出了想回茅山的请求。

此时的哲宗自然绝对不想让刘混康重返茅山,他希望这位“洞元通妙大师”还能继续坐镇京城的上清储祥宫,以为自己带来更大的祥瑞。可是他又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坚持不放刘混康回茅山,不但“经营”元符观这一有关国运的任务无法圆满地完成,更会让自己在神灵们的面前食言。因为刘混康此前一直不愿留在京师,想必哲宗不得不当着神像们的面口头承诺:刘混康能助自己的心愿实现之日,也就是准许他回山之时。

须知道“庵”可以是三两间极简陋的草庐,而“观”就必须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庙宇了。至于哲宗此时心目中的茅山元符观,也许已经大大超越了国内现有的道观,他十分希望它被建得极其的雄伟和辉煌!

可是,这件事除了交给刘混康操办之外,哲宗对谁也无法放心。尽管刘混康入京之前,已经将统领茅山的责任全都交给了他的得意弟子笪净之,但笪净之其时还不足三十岁,只怕很难独挡一面,难以保证这一浩大工程的万无一失。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故,那可就太不顺遂了!

出于以上种种考虑,也许就能解释,哲宗为什么会肯“轻易”地批准刘混康从京城回归茅山了。

刘混康是元符二年闰九月的某日被哲宗批准回茅山的。谁也没有料到,刘混康刚走,也就在当月的二十五日,哲宗唯一的皇子赵茂就忽然夭亡了,“享年”还不足一百天!仅仅隔了四天,哲宗最小的女儿扬国公主竟也病死了!这对哲宗的打击极大,从而加重了他原有的病情。

南宋的陆游先生在《家世旧闻》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刘混康颇有学识,特别擅长揭发、审理和判决鬼神的罪恶,但是他并没有选择将这一行当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刘混康曾说过:“贫道怎么能当一个天天对着犯人敲枷击锁的老狱吏呢?”

这一野史故事,一是说明刘混康具有“善劾鬼神”的道术,二是赞赏他不愿当一个凭借道法欺压鬼神的修行者。该故事可能源自哲宗朝深宫中的传说,以解释为什么刘混康刚回茅山,哲宗就遭遇了皇子赵茂与小女儿扬国公主接连夭亡的两大悲剧。

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二十三日,哲宗忽然驾崩,年仅二十三周岁。临终的他可能又悔又恨,悔的是不该放能镇得住鬼神的刘混康还山,恨的是自己没来得及为在建的茅山元符观拨付一文钱!

如此一来,茅山此前已经在建的、规模宏大的元符观,就不可避免地成了“烂尾工程”。

哲宗有没有给元符观拨款的打算?准备赐钱多少?这在史料上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不过他连召刘混康入京都赐给了一百贯路费,诏建元符观更不可能“一毛不拔”。只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来不及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9 2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