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283|回复: 11

[学校教育] 我的老师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10 0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裴显生

7a899e510fb30f244865021bca95d143ad4b032e.webp.jpg

[公元1933年-2011年]
裴显生介绍:

  裴显生 (1933~2011.7.29)
  笔名南达、青山。浙江天台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青年团苍山区工委宣委、天台县工委秘书,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写作教研室主任、新闻专业主任,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写作学会会长,江苏省作协名誉理事,南京市作协顾问等。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编《全国大学生短篇小说选》、《写作学新稿》、《油脉壮歌》等。专著《和文学青年谈写作》获首届金陵文学奖园丁奖、江苏省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写作学新稿》获1988年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现代实用写作学》获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著作一等奖。



所处时代: 现代
职业: 文学 作家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政党: 中共党员
成就: 专著《和文学青年谈写作》获首届金陵文学奖园丁奖、江苏省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写作学新稿》获1988年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国写作学会首届优秀著作一等奖,《现代实用写作学》获中国写作学会第二届优秀著作一等奖。
重要事件: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青年团苍山区工委宣委、天台县工委秘书,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写作教研室主任、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写作学理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新闻学科创始人裴显生教授因病抢救无效,于2011年7月29日上午8时30分不幸在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 [1]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e850352ac65c1038a00b95ccb2119313b07e8943.webp.jpg
6a63f6246b600c330f232aeb1a4c510fd9f9a1bf.webp.jpg


包忠文





原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包忠文:笔名倪斌、麦芒。浙江东阳人。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南京大学系主任、教授,图书馆馆长。江苏省作协理事、省大众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市文联名誉主席、市作协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9年8月29日上午六时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1]
中文名包忠文别    名倪斌、麦芒国    籍中国民    族汉族
目录
1 简 介
2 成 就
3 趣 事
简 介编辑 播报
包忠文,男,1932年11月生,浙江东阳人。原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南京作家协会主席、南京文联名誉主席,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地区图书馆学会理事长。
笔名倪斌、麦芒。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3年参加工作,历任南京大学教师、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文艺学专业负责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省大众文学学会会长,南京市文联名誉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
曾先后任系主任、校图书馆馆长、南京作家协会主席、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会长、省鲁迅学会副会长、南京图书馆学会理事长、南京文联名誉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马列文论学会理事、省作协理事等职。学术上以文艺美学及其思潮研究和鲁迅研究见长。
成 就编辑 播报
他的主要学术论著有专著《鲁迅的思想和艺术新论》、《艺术与人学》和《文学初步》等。
主编并撰写有《马列文论一百题》、《左联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等二十余种。
专论有《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艺术规律和“人学”》、《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世纪之交文艺理论思考》、《论文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毛泽东关于建设新文艺的科学构想》、《鲁迅关于建设新文艺的科学构想》、《要重视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影响》和《瞿秋白论新现实主义和文艺大众化》等三百余篇。
编有《现代文学观念发展史》、《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左联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马列文论百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论著选读》和“世界学术名著导引”丛书十种等。专论有《论艺术规律和“人学”》、《论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论文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阶级性》、《论文学理论的民族化和现代化》、《世纪之交文艺理论的思考》、《毛泽东关于建设新文艺的科学构想》、《鲁迅关于建设新文艺的科学构想》和《论后现代主义对文艺创作和评论的消极影响》等三百余篇。曾获“金陵文学奖”、省社科优秀著作政府奖和国家级优秀著作奖等。
论著曾多次获省市级、国家级优秀学术著作奖。
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趣 事编辑 播报
1980年代,日本鲁迅研究会的一个访问团来南京访问,作为省里鲁迅学会的负责人,包先生负责接待。在与日本友人交谈之际,免不了说起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而日本友人却给包先生讲了件真实的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时期,去日本留学的国内青年很多,南京去日本留学的年轻人也不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日本的生活羡摹得不得了,因为南京的生活条件要比日本差好多少倍。
这是事实。可有些年轻人却说:要是日本占领南京一直之今,那有多好,南京就会像日本一样发达,所以当初为什么要抗日呢?日本友人说,持这样看法的年轻人还不是少数,他们也感到不可理喻。所以,日本青年看不起当今的中国青年太正常,因为中国的青年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当时,包先生听后很是惊诧,只能对日本友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黄自由



黄自由 , 男,1941年8月生,江苏南京人。1981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现任教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古今汉语,古文字学、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书法、大学语文、人际交往学等课程的教学;在澳州期间,教授书法、古汉字、古汉语、汉语口语、商用汉语等课程。
中文名黄自由籍    贯江苏省南京市性    别男民    族汉族国    籍中国出生年月1941年8月职    业教育
1988~1989年赴澳洲墨尔本大学东方语言系如维多利亚学院语言文化系讲学,并获维多利亚州州长签颁“国际教师会优异教学奖”。为中国计算语言学会,江苏澳大利亚研究会会员和江苏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主攻语言学。在古今汉语、普通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诸领域均有所建树,其中有百万字巨制《实用语言学教程》(成都科大出版社)、大型资料库人机汉语对话界面 电脑软件《记叙文通》(江苏省鉴定)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多重空间格态理论”系列论文。
他长期从事古今汉语,古文字学、语言学概论等专业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书法、大学语文、人际交往学等课程的教学;在澳州期间,教授书法、古汉字、古汉语、汉语口语、商用汉语等课程。数学经验丰富、教学艺术高超、教学态度认真,为历届中外学生所称许。作为语言学人,小传已收入1997年《中国语言学人名大辞典》(岳麓书社)。 [1]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7acb0a46f21fbe09b152a9a067600c338744ad72.webp.jpg
尉天骄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尉天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1月出生,安徽砀山人。
著名艺术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书法协会主席尉天池的堂弟。
1982年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煤炭部)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获优秀毕业生称号。1988年南京大学文艺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调入河海大学。1999年晋升教授。
1995年9月——2007年1月连续担任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河海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兼)。现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内兼任《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河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河海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副主任。 [1]

人物简介编辑 播报
尉天骄,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1月出生,安徽砀山人。
著名艺术大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书法协会主席尉天池的堂弟。
职务编辑 播报
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
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会长;

尉天骄,1949年11月生, 80年代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学位。曾任河海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现为河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内兼任:《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河海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会长,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江苏省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国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等。

先后讲授《美学概论》等6门本科生课程,《现代文化思潮》等3门研究生课程。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6部。担任副主编和参加写作的著作(教材)5部。主编教材《基础写作教程》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近5年来,承担部、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水利部重大课题3项,环境保护部课题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发表论文约50篇。科研成果曾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中国写作学会优秀成果二等奖,两次获河海大学优秀教材奖。




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分会理事;
江苏省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等。
研究方向编辑 播报
传播学、文艺学、水文化研究,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精神的关系。
研究课题编辑 播报
近5年来,承担省、部、学校科研课题8项。关于水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主要有:
1.2008年水利部重大课题《传承、弘扬和发展水文化的对策研究》,第二负责人。
2.2008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水文化调查研究》,主持人。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09: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王雄
1a5784a3-3059-41cc-ab61-b43e522fc39a.jpg
个人简历:
王雄,1963年生,江苏海安人。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先后在国家一流期刊《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和核心期刊《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个人专著、主编、合著有《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新闻舆论研究》、《报业旗舰的航程》、《西方形式美学》、《新闻舆论引导论》、《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等。主持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电视民生新闻的整体转型》,承担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加入WTO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闻理论体系》,主持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江苏地方党报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及若干校级科研项目、横向项目等。先后在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新闻传播学院求学或施教,具有跨学科学习和教育背景。担任江苏广电总台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顾问委员会委员。与江苏及其他部分省市媒体界有长期而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参与高层媒体策划和整体改版活动。与南方电网、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开元集团、中石油江苏公司等多家企业有合作关系,开设危机管理与媒体公关讲座,培训新闻发言人,并担任媒体顾问。曾受邀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教授。





研究领域:        
新闻舆论学,传播学,美学



开设主要课程:
南京大学通识课:《西方文化史》;

本院专业课:《新闻舆论研究》、《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国际传播》、《西方传播学流派》。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项目“电视民生新闻研究”;

2、主持江苏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江苏地方党报可持续发展研究”;

3、主持南京广电集团“移动电视的理论研究和市场分析”项目;

4、承担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加入WTO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承担江苏省“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新闻舆论引导研究”;

6、承担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闻理论体系”。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10093

E-Mail:tigon007#163.com

出版专著:
《电视民生新闻:成长与转型》《新闻舆论研究》、《报业旗舰的航程》、《西方形式美学》(合)、《新闻舆论引导论》(合)、《中国新闻理论体系》(合)等。

发表论文:
1、《艺术“意识形态”论与艺术“生产活动”论的对峙与对话》,载于《文学研究》1992年第一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卢卡奇审美反映论的再认识》,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3、《“批判的美学”与美学的批判》,载于《文艺理论与批评》1993年第1期。

4、《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的“形式”概念》,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此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卷1994年第7期)

5、《试论皮埃尔·马谢雷的“文学生产理论”》,载于《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此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1994年第9期;1995年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青年论文奖”)

6、《论瓦尔特·本杰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7、《卢卡奇与形式美学》,载于《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此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美学》卷 1996年第6期)

8、《倾斜的新闻学》,载于《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此文获南京大学1997年“中流”文教基金奖资助)

9、《召唤伟大的叙事时代》,载于《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此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卷1997年第7期)

10、《面临着双重压力的大众传播媒介》,载于《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11、《屈原:一个历史原型的艺术变迁》,载于《戏剧艺术》1998年第1期。

12、《新闻写作与报道的新维度》,载于《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此文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学》卷1998年第4期;1999年获第2 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收入《1990-2001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

13、《新闻媒介与舆论引导的原则和艺术》,载于《晚报研究》1999年第1期。

14、《论“新新闻学”与“新闻文学”》,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5、《全球化语境与我国文化传播策略》,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6、《新闻舆论引导活动中的媒体定位》,载于《新闻知识》2001年第10期。

17、《我国媒体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障碍和应对策略》,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8、《我国传媒业在“入世”后面临的五大挑战》,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新闻立法工作必须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载于《新闻传播论坛》 第7辑(2002年8月)

20、《情感电视时代的来临》,载于《视听界》2004年第10期。

21、《以人为本:开启媒体“新思维”》,载于《视听界》2006年第1期。

22、《电视“民生新闻”的幻像和转型》,载于《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23、《整体创新:“绝对唱响”开辟电视选秀节目转型之路》,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2期。

24、《持续创新:媒体的战略理念和生存法则》,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5期。

25、《树情感之大旗 立创新之标杆》,载于《视听界》2007年第9期。

26、《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载于《视听界》2008年第4期。

27、《论电视民生新闻在新语境中的自我转型》,载于《视听界》2009年第8期。

28、《七年之痒:电视民生新闻的转型之路》,载于《新闻记者》2009年第11期。

29、《论民生新闻与“公众新闻”》,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30、《创造全新新闻价值 高扬服务民生旗帜》,载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年第4期。

31、《开辟大国文化传播新路径》,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6日。   

32、《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几点思考》,载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33、《‘流量时代‘的挑战和电视应对策略》,载于《视听界》2018年第11期。   



所获奖励荣誉:
1、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青年论文奖一等奖;

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南京大学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4、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刘源
[url=][/url]
[url=] f31fbe096b63f624c22483738844ebf81a4ca341.webp.jpg [/url]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源,男,1964年生,1986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担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



中文名刘源 [1]毕业院校南京大学专业方向中国语言文学任职院校南京大学

人物经历[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1986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91年任中文系讲师,1993年9月调新闻传播学系工作,曾任系学生工作组长,1995年5月,任系党总支副书记,1998年3月,晋升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2001年12月任系党总支书记,2002年9月改任系党委书记,曾任学校学生工作处处长,现任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副理事长。 [1]

学术成果[url=]编辑[/url][url=] 播报[/url]
自1993年起,开始从事新闻摄影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曾发表图片作品300多幅,有多幅作品被收入《中国摄影家全集》,出版图片»­册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承担各类社科研究项目4项。 [1]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1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夏文蓉

afb7f22b-b24c-4c23-ab4e-fe396eef8bb4.gif

个人简历:
198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留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

199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01年考入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传播学专业攻读博士;

现为南京大学大众传播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术活动:

2001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两岸传媒迈进二十一世纪学术研讨会”;

2003年,复旦大学,全国传播学学术年会,获得大会优秀论文奖;

2004年,在武汉大学,全国广告教育学术研讨会;

2004年,北京大学,“广告学国际论坛”。



研究领域: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广告学研究。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2002-2003年主持省十五规划项目“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的挑战研究”;

2、2001-203主要参与省十五规划项目“中外网络新闻业比较研究”;

3、2002-2003年主要参与省十五规划项目“互联网管理研究”;

4、2003-2004主持江苏省交通厅项目“江苏省道路运输市场客户满意度研究”;

5、2004-2005年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媒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角色”;

6、2004-2005主持南京大学校级规划项目“社会新闻的公共属性研究”;

7、2006年主持江苏省国信集团项目“企业理念评估研究”。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10093

E-Mail:xwr_nd#yahoo.com

出版专著:
1、《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2、《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



发表论文
1、《论舆论传播与引导机制》,《江苏社会科学》1999.1;

2、《作为一种策略的媒体社区》,《新闻记者》2002.1;

3、《媒体价格战的得与失》,《新闻知识》2002.3;

4、《论新闻学的理论创新与传播维度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3.4

5、《市场经济与大众媒介功能观的转向》,《新闻知识》,2003.1;

6、《公共危机中的媒体表现》,《新闻记者》,2003.8、9;

7、《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儿童消费行为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

8、《传媒形态与受众心理空间的构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9、《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受众观念》,《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

10、《关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情感”与“形式”》,《视听界》,2004.10;

11、《论地方电视社会新闻的公共属性》,《中国电视》,2005.2;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10: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胡翼青 7dd98d1001e93901b4915d5779ec54e737d196cc.webp.jpg

胡翼青,男,祖籍广西博白,1975年7月3日生于江苏无锡,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1]
中文名胡翼青国    籍中国出生日期1975年7月3日毕业院校南京大学出生地江苏无锡代表作品《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学历/学位博士任职院校南京大学专业方向传播学、社会学职    称教授
目录
1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2 所授课程
3 出版图书
4 获奖记录
5 学术成果
专著教材
主要论文
主持课题
人物经历编辑 播报
学习经历
1993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学新闻系广告大专。1995年直升入94级新闻学本科学习,1996年9月起担任新闻系学生会主席。1998年本科毕业,获得当年“韬奋新苗奖”一等奖,直升研究生并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获准攻读社会学博士,2006年在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研究。2008年下半年起至2010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1]
工作经历
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为传播理论、传播思想史,也曾有过业界工作(曾在香港文汇报工作过一年,并在《中华工商时报》等多家媒体实习,发表过近20万字的各种新闻报道)和新闻业务课教学研究的经历。2012年3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 [2]
社会兼职
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人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外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会秘书长
浙江大学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 [2-3]
所授课程编辑 播报
1、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
2、博士研究生必修课程:《新闻传播理论基础》
3、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传播学专题》
4、本科平台课程:《媒介通论》
5、本科专业课:《社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 [1]
出版图书编辑 播报

再度发言
作者名称 胡翼青
作品时间 2007年05月01日
《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是 200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胡翼青。


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
作者名称 胡翼青
《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内容简介:美国传播学在各种教科书中已经被转化为“五W”理论、实证研究方法、效果研究以及四大奠基人的神话,然而却没有人追问它为什么以这样一副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站在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从进步主义终结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


中国传播学30年
作者名称 胡翼青
作品时间 2010年6月
《中国传播学30年》是2010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怡红,胡翼青。全书共140万字,55个印张。从编年史、研究报告、学者自述、文献资料与索引四个部分对中国传播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等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梳理、整理...


通讯写作
作者名称 胡翼青
作品时间 2007年1月1日
《通讯写作》是2007年1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丁柏铨,胡翼青。

查看更多书籍
获奖记录编辑 播报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
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教育部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
南京大学五四青年奖章
南京大学中国银行奖教金 [1]
学术成果编辑 播报
专著教材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
1、《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
2、《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4]
5、《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
6、《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8、《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4、《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
16、《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19、《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主要论文
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
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
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
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
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
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
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
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A.《新闻与传播研究》刊发论文:
1、“建构与消解:‘批判学派’概念的变迁”,2014年第8期。
2、“凯瑞的仪式观:美国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困局”,2014年第6期。
3、“‘奇观’之于‘景观’:论凯尔纳对德波的跨文化解读”,2013年第11期。
4、“论文化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传播研究”,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5、“传播实证研究:从中层理论到货币哲学”, 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2008年第3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
8、“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 2007年第1期。
9、“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4期。
B.《国际新闻界》刊发论文:
1、“历史的想象力:处于因果陷阱中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2014年第4期。
2、“理解麦克卢汉:写于麦克卢汉的百年诞辰”,2011年第7期
3、“知识分子抑或专家:传播学二元对立框架的背后”,2010年第4期。
4、“对魔弹论的再思考”,2009年第8期。
5、“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2008年第7期。
6、“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2007年第4期。
7、“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2006年第8期。
C.《新闻大学》刊发论文
1、“范式的重塑:社会化媒体的时代对功能主义路径的反思”,2012年第2期 。
2、“论广告创意的神话”,2011年第2期 。
D.《现代传播》刊发论文
1、“超越功能主义意识形态:再论传播社会功能研究”,2012年第7期。
2、“传播研究本土化路径的迷失——对‘西方理论、中国经验’二元框架的历史反思”,2011年第3期 。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2008年第1期。
E.其他重要期刊
1、“大众传播受众观的形成与转变——基于电影的媒介观念史研究”,《山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2、“两代实用主义者:从佩恩基金研究谈起”,《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
3、“文化工业理论再认知:本雅明与阿多诺的大众文化之争”,《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4、“学术工业:论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5、“电视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模式的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6、“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1]
主持课题
1、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加入WTO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参与国家级课题“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新闻传媒的角色、功能与使命”;
3、参与省级课题“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研究”;
4、参与省级课题“传统媒体面对互联网的挑战研究”
5、参与横向课题“杭州日报读者调查”;
6、主持省级课题“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先进典型宣传的效果研究”
7、主持校内课题“传播学前沿课题研究”;
8、主持校内课题“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研究”
9、主持横向课题“盐阜大众报改版策略研究”;
10、主持学院预研基金课题“传播效果:从传统媒介到网络”;
11、主持横向课题“农业新闻传播及其效果研究”。 [1]
12、主持国家课题“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环境的对策研究”。
13、主持省级课题“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先进典型宣传的效果研究”。 [1]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10: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厉害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10: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丁柏铨

7951085b-1ba2-4818-b995-b0eb442eabbc.gif
个人简历:
丁柏铨,1947年4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1993年晋升为教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列为博士生导师。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评审专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院分会主席,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兼任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述有:《新闻理论新探》、《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新闻探索集》等。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专著《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会议审定,入选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专著《新闻理论新探》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主编的《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被遴选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并获江苏省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奖项。发表新闻传播学术论文近300篇。主持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加入WTO以后我国新闻传播业所受影响及对策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现正在主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关系研究》(2011)。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本科生讲授的“新闻写作”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为硕士生讲授的“新闻传播理论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主持的教学成果《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校级特等奖、省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曾多次赴港澳台参加新闻传播学术研讨会;赴美国参加国际教育学术研讨会,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访学,赴新加坡联合早报报业控股集团讲学,赴美国有关大学访问或讲学。
研究领域:

开设主要课程: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邮编:210093

E-Mail:dingbq#nju.edu.cn



出版专著:
(一)著作:

1、《新闻理论新探》(独著),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2、《新闻舆论引导论》,丁柏铨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等,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独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丁柏铨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丁柏铨等,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7、《新闻探索集》(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执政党与大众传媒——基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丁柏铨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新闻理论探索——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二)教材:

1、《现代广告理论》,丁柏铨等,黄山书社,1995年出版。

2、《当代新闻文体写作》,丁柏铨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3、《当代广告文案写作》,丁柏铨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4、《广告文案写作教程》,丁柏铨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2005年再版。

5、《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2009年再版。

发表论文:
(1995——2012):

1、“论十六大以来党的新闻工作指导思想”,《新闻记者》,2005年2期。

2、“新闻工作与‘与人为本’”,《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1期。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闻思想研究论纲”,《新闻界》,2005年第2期。

4、“论党报发行”,《现代传播》,2005年第3期。

5、“〈传媒观察〉:站在潮头看传媒——写在该刊改版三周年之际”(第一作者),《传媒观察》,2005年第8期。

6、“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新闻大学》2005年第8期。

7、“新闻传媒:如何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从一个侧面考察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5年第5期。

8、“对‘入世’后中国新闻传播业的考察”(第一作者),《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新闻战线》,2005年第11期。

10、“新闻传媒公信力刍议”,《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2期。

11、“新闻理论研究有着广阔的天地”,《采&#8226;写&#8226;编》,2005年第6期。

12、“主流报纸流行语漫谈”,《新闻知识》,2005年第12期。

13、“理性认识传媒处理社会不和谐问题上的误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6期。

14、“论党报发行”,《城市党报研究》,2005年第6期。

15、“新时期党报改革的智慧结晶——评〈新时期党报定位与功能拓展〉”(第一作者),《新闻战线》2006年第1期。

16、“论灾难性事件中政府、新闻传媒、公众的关系”,《新闻界》,2006年第1期。

17、“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新闻导刊》,2006年第1期。

18、“新闻传媒应当积极面对社会不和谐因素”,《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4期。

19、“联盟:报业跨地域合作的新形式”(第一作者),《青年记者》,2006年第9期。

20、“论舆论监督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现代传播》,2006年第3期。

21、“‘和谐媒体’析”,《新闻记者》,2006年第6期。

22、“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一)”(第一作者),《采.写.编》,2006年第4期。

23、“论新闻宣传”,《新闻知识》,2006年第9期。

24、“论现实条件下新闻业管理观念和方法的创新”,《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5、“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二)”(第二作者),《采&#8226;写&#8226;编》,2006年第5期。

26、“再论党报改革”,《新闻界》,2006年第5期。

27、“新闻理论与业务交融研究饿成果——序锅光华教授新著<新闻选择论>”,《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11期。

28、“重提‘富士康’案——2006年记者节感言”,《青年记者》,2006年第21期。

29、“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新闻传媒关系论略”,《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0、“新闻价值三论——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阅读札记”,《新闻记者》,2006年第12期。

31、“作为执政资源:媒体有很大潜能可发挥”,《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期。

32、“略论新闻采访写作教学”,《青年记者》,2006年第23期。

33、“论媒体‘软实力’——以另一种视角考察媒体竞争力”(第一作者),《新闻传播》,2006年第12期。

34、“新闻传媒:特殊的执政资源”,《江海学刊》,2007年第1期。

35、“论新闻传媒表达人民群众心声”,《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

36、“党报‘边缘化’不是事实”,《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3期。

37、“坚持在新闻报道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第一作者),《新闻实践》,2007年第4期。

38、“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之关系——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进行考察”,《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39、“新闻传媒应从‘杨丽娟事件’中反思什么?”(第一作者),《新闻实践》,2007年第5期。

40、“略论舆情——兼及它与舆论、新闻的关系”,《新闻记者》,2007年第6期。

41、“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价值取向分析”(第一作者),《新闻传播》,2007年第6期。

42、“论党报的舆论监督——以〈深圳特区报〉为研究个案”,《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43、“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犹在”,《今传媒》,2007年第7期。

44、 “新面孔新理念接地气显生气——论近年来典型报道的变化(上)”(第一作者),《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8期。

45、 “新面孔新理念接地气显生气——论近年来典型报道的变化(下)”(第一作者),《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9期。

46、“报纸典型人物报道的演进”(第一作者),《青年记者》,2007年第17期。

47、“论新闻伦理对新闻活动的制约”,《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8、“社会公平正义与新闻传媒的责任”,《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49、“关于虚假新闻、‘隐蔽性失实’及其他——兼与吴强先生商榷”,《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50、“新闻传媒:社会公平正义的推动力量”(第一作者),《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1、“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大众传媒关系的历史考察”,《现代传播》,2007年第6期。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4-28 0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