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的“四季鹅”与“茅山老鹅”是从哪里来的 当今的句容人常以地产的“四季鹅”与“茅山老鹅”为自豪,以为它自古就是句容的土特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句容自从有人类定居起,也许一直就在养鹅,但是如果较起真来,它们并不属于“四季鹅”与“茅山老鹅”的老祖宗,就像现代的句容人,并非就是江南“断发纹身”的“荆蛮族人”的后代一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政府的农业部作过一项调查,说句容全县共有鹅“2406只”,“平均每户2.5只”。这一数字也从侧面说明,句容当时只有农业人口60150户。 句容旧时所养的鹅与当今所养的鹅有什么不同?恕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讲不出具体的道道,只能估猜,现在“四季鹅”所具有的特长,可能就是句容真正“土老鹅”本身的缺陷。 这里且放下句容真正的“土老鹅”不说,只说到了1966年,县食品公司从浙江的宁波地区引进浙东的太湖白鹅350只,以提供给天王、后白、二圣、郭庄、葛村等地的农村饲养。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肯定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句容的养殖副业。 这350只的太湖浙东白鹅,应该说就是“四季鹅”与“茅山老鹅”的“始祖”,它们经过20多年的精心饲养,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后代就开始遍及到全县,居然成了当地的一大特产。 与句容根生土长的土老鹅相比,太湖的浙东白鹅具有自产蛋、自孵化、能四季繁殖的特点,从此人们都管它叫“四季鹅”。 “四季鹅“还有几个句容土老鹅难以超越的特点,即它们以食草为主,生长快,效益高。一只刚出壳的苗鹅,经过60-80天的饲养,体重就可达7-10斤,平均每只只需要10斤的精饮料。另外,这些“四季鹅”在耐寒热、抗病、适应性、性早熟、繁殖率方面,都远超过句容的“土老鹅”,于是,“句容土老鹅”也就逐渐被淘汰了。 现在的“四季鹅”,一年可孵化3-4窝,繁殖苗鹅25-35只,它们的肉质肥嫩,味道鲜美,可制成烤鹅、盐水鹅、红烧鹅等佳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句容的“四季鹅”也开始被安徽、苏北等地的农村陆续引进。另外,由于现在食客们对“四季鹅”的需求量很大,据说句容的某些商家也悄悄地将在外地饲养的“四季鹅”买回句容,再加工成“茅山老鹅”出售。就像你某天去溧阳天目湖吃的“砂锅鱼头”,那鱼或许就是在句容的二圣水库养大的。 现在,句容的“四季鹅”这三个字似乎已不再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茅山老鹅”。 其实“茅山老鹅”就是“四季鹅”,换个名字,只是为了沾沾茅山的光,让它的名头更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