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5|回复: 0

[我来报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红色故事| 一封家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6 16: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走进天津博物馆主题展厅,一封家书映入眼帘。家书上写着:“我们的工作已经完成,明天就要离开北京回朝鲜前线了,因为时间仓促,路过天津也不能回家看望你们。我现在一切都很好,请大人放心。等我回到朝鲜工作岗位,马上来信,别不再谈。望大人保重身体。”这是“登高英雄”杨连第作为志愿军战士代表回国作报告后,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而这封信发出时距他牺牲只有两个月。

杨连第出身贫寒,1919年生于天津北运河畔北仓村。作为长子,杨连第在旧社会终日奔波劳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的童年记忆里,是数不清的苦难和难挨的饥饿。为了养家糊口,他当过电工、架子工等,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杨连第练就了一身吃苦耐劳的本领,也锻造了勇敢顽强的品格。

1949年天津解放,杨连第积极参军,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苦练报国本领,在工作中追求技术过硬。1949年8月,杨连第所在部队接到了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的任务。八号桥是当时全国第一高桥,上指蓝天,下临深壑。“八号顶,八号顶,失手掉成饼;八号端,八号端,上桥如上天。”这首当年老百姓编诵的民谣,诉说着大桥的高与险。

杨连第仔细察看现场后,大胆提出“用长杆钩住圆孔,架单面云梯”的方案。铁道兵第一师第一团政治处提出不同意见,表示这个办法是好,但是太危险了。杨连第却说:“我是架子工,有技术,我身体好,又练过武功,我可以跨到铁夹板上去,完成这个任务。”最终,杨连第用一根长杆绑上钩子,钩着夹板上的圆孔,一节一节登上45米高的桥墩,又以一块木板作掩护,连续实施爆破百余次,清除桥墩混凝土26立方米,整平5座桥墩顶面,使大桥提前20天通车。他因此被授予“登高英雄”的称号,陇海铁路八号桥也被命名为“杨连第桥”。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杨连第和全体志愿军战士一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奔赴朝鲜战场。他以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冲锋在前。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恰逢朝鲜发生特大洪水,战士们拿枕木搭的木桥被洪水冲跑了,重达30多吨的钢梁也被冲出1000多米。最后,杨连第创造了“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胜利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

由于杨连第在朝鲜战场上的突出表现,1951年9月,杨连第回国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当记者采访他时,杨连第只是微笑着回答:“过了鸭绿江,人人都一样。”会后,杨连第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作汇报,受到了各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当他来到家乡天津作报告时,却没有提起他的家就在这里。对于儿子的翘首以盼和父母的心心念念,杨连第只是说:“我来的任务就是给全国人民作报告,我的家是在这个地方,那是第二位的。”

1952年3月,杨连第重返朝鲜战场。战斗任务更为艰巨,敌军狂轰滥炸,战斗补给极为困难,杨连第不怕牺牲,始终工作在最前线。当年5月,杨连第所在的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再度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一枚敌人投下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杨连第被弹片击中头部,不幸牺牲,年仅33岁。

杨连第牺牲后,战友们在他牺牲的地方写下誓言:“我们踏着英雄血迹前进!”真正的英雄眼中没有越不过的高山,真正的勇士脚下永远是攀登的足迹。杨连第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天津市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张耀元)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9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