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06|回复: 0

奔腾不息 句容河治理的峥嵘岁月与幸福新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26 14: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b577a1c0f025dd4255f73226b92bc7a8.jpg


句容河地处秦淮河上游,是秦淮河源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就称作秦淮河。它历经沧桑而生机永续,自华山之巅蜿蜒而下,穿句曲古邑,过赤山之麓,向西奔涌,抵金陵城,入长江水,滋养着两岸生灵。

千百年来,句容河奔流不息,时而婉约如绸,时而豪迈似涛。百堽堰、三岔古渡、黄堰坝、登瀛门、上容渎等历史印记虽已湮没于时光长河,但句容河的治理从未停歇。尤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一系列系统改造,这条曾“脾气暴躁”的河流渐趋温顺,被世代句容人亲切唤作“母亲河”。从1955年至今,句容河在水安全领域历经7次治理,水环境领域历经3次治理。当前实施的秦淮河句容河镇江段(即句容河)整治工程,正是集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水文化于一体的“五水共治”实践样本。如今,它以“水美、文昌、人和”的新姿态静卧句容大地,生动勾勒出句容人民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息的壮阔画卷。

一、红旗漫卷:激情岁月里的治水攻坚

1955年至1979年间,句容河经历三次大规模改造,以“人的海洋、红旗的海洋”为鲜明标识,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凝聚全县之力擘画治水蓝图。这三次改造动员之广、战线之长、劳力之多、代价之大,均为历史罕见,奠定了句容河的基本格局。同期,还建成近90座水库,整治13条骨干河道,治理赤山湖与沿江大堤,修建圩区和丘陵区的河道、渠道及长江提水站等“生命线工程”。

(一)初次疏浚:筑牢治水根基

1955年寒冬,县委、县政府启动句容河黄泥坝至东门桥河段疏浚工程,动员10150人参与施工,完成土方49.6万立方米。1959年冬,续建夏三岔至陈家边河段疏浚工程,完成土方56万立方米。1969年春,为破解1966年特大干旱后的引水难题,再次疏浚陈家边至黄泥坝河段。至此,句容境内句容河干河实现全面浚河复堤,为后续治理夯实基础。

(二)优化改道:直面洪灾挑战

1974年7月30日,句容遭遇特大暴雨,次日县城东、南、西三面沦为泽国,句容河两岸46个村庄尽遭水淹。当年秋季,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句容河上段改道、下段复堤工程,旨在缩短河线、便利行洪并减少良田占用。工程涉及70余万立方米红沙石层开挖,因前期规划欠周、施工条件受限,至次年春节仅完成不足20万立方米土石方,因下部工程更为艰巨,遂转至陈家圩河段复堤。1975年起,三岔公社分年度对老堤加高培厚,改造涵洞,并在险段外坡脚加建浆砌块石挡墙,逐步提升防洪能力。

(三)新河重塑:众志成城创奇迹

句容河上段(周戴以上)改道方案经反复论证,为避开切岭难题并优化北侧大冲撇洪除涝布局,最终确定新河道走向:自酒厂(句容河桥)向西经杜家山南麓,过方便村南侧,以大圆弧弯道向南至周戴接老河;酒厂以上经圆弧弯向北穿镇句公路至上阳涵洞,转向东至房家坝下。新河道较原河线缩短4.2公里。

工程分两期推进以利导流。第一期为周戴至南门桥段,197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黄梅、大卓等19个公社的8.5万民工进驻工地,2月8日同步开工。大年初二至初五连降雨雪,民工们冒寒风、顶雨雪,在泥泞中以竹筏、木板、草包铺路施工。历经20天苦战,各工段于2月27日相继竣工。当日下午,县城建设路工人文化宫广场召开庆功大会,镇江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罗明到会祝贺并讲话,对白兔、春城等9个公社授旗,为218个先进集体、487名标兵颁奖,会后1.5万人游行庆祝。同年遭遇百年大旱,新河道工程效益显著。第二期为南门桥至房家坝下段,由石狮、城东等5个公社1.78万人施工,1978年12月5日动工,1979年1月底竣工。

1989年至1996年,还对句容河中段进行除险加固和达标整治,形成了当前基本格局。

二、血脉传承:危难时刻的精神赓续

灾难面前,总有一种力量挺身而出;危急关头,总有一种精神激荡迸发。这种力量与精神,源自井冈山的星火、延安的灯塔、西柏坡的号角——那是红旗的指引,是信念的传承。

2015年6月底,秦淮河流域遭遇大洪水,骨干河道洪水位骤涨且持续高位,各测站水位均超历史纪录。其中,赤山闸站句容河水位达13.86米,超历史纪录(13.80米)并持续10小时;赤山湖水位达13.88米,超历史纪录(13.68米)并持续16小时。赤山湖蓄滞洪区共滞洪1878万立方米(内湖1278万立方米、西万亩圩600万立方米),据民政部门统计,财产损失共计1234.8万元。

2016年7月初,秦淮河流域再遭洪水侵袭,赤山闸站赤山湖最高水位达13.97米,再创历史新高。为防溃堤,郭庄镇与赤山湖管委会干部进村入户动员,安全转移五渚坊村、葛村、芦亭村群众。赤山闸两次关闸错峰,累计关闸时长44.5小时,赤山湖水位超13.34米设计水位达4天,防洪形势极度严峻。此次赤山湖蓄滞洪区共滞洪3140万立方米(内湖1800万立方米、白水荡660万立方米、西万亩680万立方米),财产损失共计3556.83万元。

为保障下游省城安全,句容连续两年关闭赤山闸,主动破堤蓄洪。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周密部署、科学调度,以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全力控险情、减损失,共同谱写了一曲抗洪壮歌。

三、激荡前行:古今交融的治水新篇

句容河的治水史,始终与南京紧密相连。自南京建城起,句容赤山湖地区便是其重要后勤保障基地。赤乌二年(239年),吴大帝孙权定都建邺后,命校尉陈勋率屯田兵筑赤山塘、置百堽堰,惠及七乡,这是赤山湖有记载的首次官方治理与屯田实践。赤乌八年(245年),为避长江水运风险并缩短航程,沿秦淮河经赤山湖开山劈岗,筑十四埭连通秦淮河与太湖水域,形成推测为世界上第一条梯级人工运河,保障了三吴地区物资与人力向建邺的运输。

唐宋时期,赤山湖进入斗门控制阶段,形成百堽堰、湖埂双重蓄水灌溉体系;元明清时期为石工闸坝控制阶段,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调五千营勇疏浚赤山湖、修建陈家边闸,亲察河堤并命新堤植桑,既固河堤又利农桑;1936年,民国政府建成赤山湖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节制闸,由政务次长沈百先监造并题字“赤山闸民国三十五年冬建”。

展开历史长卷,从1700多年前的百堽堰,到2003年新建的赤山闸,关键节点仅百米之隔,各朝代的石坝、石闸治理体系一脉相承。正如尚兆山《赤山湖志》所载,治水理念始终围绕“上游水有所纳,下游水势自缓,近不为民田之灾,远不为省城之患”,这一理念贯穿于秦淮河治理的古今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除大力治理赤山湖外,在句容河上游建成4座中型水库、37座小型水库,配套河道疏浚与闸站渠系工程,构建起科学完善的蓄、引、提、调水利格局。进入新时代,句容水利向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深度拓展:新治理的句容河水位提升至12.5米,形成城市亲水生态廊道;民国赤山闸、新四军水坝成为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北山水库、茅山水库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赤山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水利风景区;赤山湖作为圩田灌溉的典范,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这些举措既守牢水安全底线,又擦亮生态底色,更传承文化根脉,正是“五水共治”的生动实践。

如今漫步句容河畔,清风拂水,波漾涟漪,历史的恢宏已化作岸边寻常景致,而奋斗者的初心始终炽热。踏着历史的足迹,句容河正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见证着句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张雨路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9-18 0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