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听老兵讲述—— 
裔会秀:十八少年从军去 烽烟散尽三人归
 
 
 
 图为2015年采访视频截图  
“不愿受帝国主义压迫,不愿做亡国奴!”2015年的采访影像资料中,当时88岁的裔会秀声音洪亮,眼神坚定。虽然岁月压弯了他的肩背,但谈及当年的经历,他眼中闪烁的坚毅令人动容。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年仅15岁的裔会秀凭着一腔热血和爱国赤子心,勇赴战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少年的家国情怀。 “男人招去做工,小孩、老人被打骂欺压,我们一帮年轻人不愿意受这个气,就跑去当兵。”老人回忆道,1943年,日军强征民夫修建炮楼,下甸村周边群众苦不堪言。村中少年们的爱国火种被点燃,他与17位同乡少年毅然投身抗日洪流,成为六师十六旅四十七团的一名战士。 1944年严冬,茅山西麓风雪肆虐。为隐蔽突袭日军据点,裔会秀和战友们将棉衣棉裤反穿、帽子反戴,借助雪色掩护匍匐前进。在距敌炮楼百米处,他们被发现。“机枪喷出火舌,来回扫射,雪地一下子就被染红了……”回忆到这里,老人声音微颤。那次强攻虽未成功,却展现了中国军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此后部队转战茅山开展游击战。破坏公路、炸毁桥梁、切断通讯,他们在山林间神出鬼没,让日军交通瘫痪、补给困难。裔会秀抬起左手,一道深褐色伤疤贯穿整个掌间:“这是当时破坏桥梁时留下的,日军用自来筒(掷弹筒)射击,炸开的碎石扎进皮肉。”当时他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战斗。 抗战胜利后,他又经历了解放战争的烽火。七载军旅生涯,将稚嫩少年锤炼成钢铁战士,也留给他满身伤痕。 1950年1月,22岁的裔会秀选择回归故里。当他踏上魂牵梦萦的乡土时,才发现当年同去的18个少年,仅3人生还——下甸的吕铁儿身带残疾,城东的李启发安然归来。 “我去茅山不晓得去了多少回了,一到茅山我就要掉泪。”老人凝视远方,眼眶渐红。 八十余年过去,烽火岁月仍如昨日:纷飞大雪中的反穿棉袄、深夜炸桥时的枪火如星、战友们年轻的笑脸……都化作青山深处的忠魂。 如今,裔会秀已经去世,老人生前常用来听新闻的老式收音机依然静静地摆放在故居中,仿佛仍在代替他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李甜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