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0

听老兵讲述—— 王学才:隐姓从军赴国难 三度负伤终不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1 1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听老兵讲述——


王学才:隐姓从军赴国难 三度负伤终不悔


99a97f48a3981bbb064fe0506631f759.jpg
图为2015年采访视频截图



“平日爱养小动物,家里有二十多只小鸭子,经常偷偷上山为小羊割草。”这幅恬淡平和的农村生活画面,与王学才经历过的那段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形成了天壤地别的反差。

1945年,16岁的王学才还叫范德怀。因目睹日寇暴行,他决心参军,但当时若被日军发现家属参加新四军,全家将遭屠杀。为保护亲人,他毅然改名“王学才”,悄悄离开后白,加入二十三军江南一师八团。

“那时候当兵,是真的拎着脑袋去拼。”王老回忆道,尽管抗战已近尾声,战况依旧惨烈。

“把敌人全打死了,就剩一个,我们用木板抬着,捆起来送到师部去。”令他印象最深的是江北仪征一役,他所在部队拔除日军据点,歼敌三十余人,并活捉一名日本兵。

战场上不仅有胜利的喜悦,更有超乎想象的艰苦。部队装备简陋,弹药稀缺,更常面临断粮。“整个部队都没得吃,”王老说。许多士兵饿着肚子冲锋,有人因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百姓们虽然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仍冒死藏粮相助——他们把粮食藏在粪桶下面,躲过日军盘查,送到我们手里。

说到百姓支援,王老语气哽咽:“老乡相信我们……男女老少都站在路边迎接,看看亲人,再看看我们。”一次抬担架行军,短短几里路,百姓送来的慰问品几乎扔满担架。

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王老先后三次负伤,一枪打穿了右大腿,一枪从小腿上擦过,最危险的一次是子弹打在了肩胛骨上,伤势严重到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片弹片直至他离世,仍留在体内,成为永恒的战火印记。

复员返乡后,他始终未忘部队情怀。在儿子18岁时,将他也送入军营。回首一生,王老感慨:“过去真是穷啊,现在生活好多了,国家富强了。”

2025年,我们再次缅怀王学才老人。他虽已离去,但那段铮铮铁骨的抗战记忆和舍小家为国家的民族气节,仍穿越岁月,熠熠生辉。

李甜雨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11-4 13: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