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电动车这灯比大车远光灯都亮,太晃眼了!”“电动车的灯有必要这么亮吗?眼睛缓了好久才恢复过来。”不少市民都有过类似感受。  
 表面上,改装强光灯让骑车人“看得更远”,实际上却在增加风险。超强灯光容易让对向司机和行人产生短则几秒、长则数十秒的视觉空白,难以看清前方路况,无法对安全距离、方向速度等作出准确判断,极易导致事故发生。老年人或眼疾患者受强光刺激后恢复更慢,甚至可能造成眼部损伤。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强光灯本身也暗藏风险。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调查显示,市面上大量产品缺乏质量保证,“买来就装、装上就亮”,但电路设计、光束控制、防水防尘等均不过关,容易出现短路、自燃等情况。加之部分车主改装方式粗糙——有的用螺丝随便固定,甚至靠魔术贴粘贴,长期行驶中不利于车体安全,看似一时方便,实则害人害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但现实中,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分布广,执法力量有限;违法成本较低,难以形成威慑;相关法律法规较为模糊,电动自行车灯技术指标无强制性标准,依赖于各地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种种因素,让监管难以落细落实。  
 电动自行车强光灯治理,关乎千家万户出行安全,交通安全不是比谁的灯更亮,而是靠交通参与者共同遵守规则、维护秩序。改装有禁区、执法有标准、观念有转变,才能让夜间道路明亮而不刺眼,给城市交通添一份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