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戒律切不可忘!镇江宝华山隆昌寺与中国律宗  
 
 
佛教东传中土,对机形成了不同宗派,但真义是一脉相承的,概而言之为戒、定、慧。 
佛教正是通过对此三者的开示,导引芸芸众生走入圆融自在的人生之境。坐落在江南的一座佛教胜地——宝华山,其道场从禅宗嬗变为律宗,正是由时节因缘而形成的。 
 
一、宝华山隆昌寺道场嬗变的意义  
位于江苏句容的宝华山隆昌寺原为禅宗道场,齐梁间宝志公曾在此弘法;明嘉靖年间,由普照禅师复建宝华庵;明神宗万历年间,由妙峰法师主持道场,敕建铜殿,并赐匾额“护国圣化隆昌寺”。宝华山改禅为律,是崇祯十二年(1639)的事。此前在中国各地曾有过不少著名的律宗道场,如泉州开元寺、杭州昭庆寺、北京戒台寺等分别是盛唐、五代、北宋、辽代的古律宗道场,名重一时,但至元、明便先后衰落了。三昧大师在崇祯十一年(1638)登宝华山,次年开创律宗道场,为宝华山律宗初祖,故宝华山在中国律宗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明清及近现代的事。宝华山由此而担当起中兴衰颓的律宗的历史使命。  
宝华山隆昌寺改禅为律正昭示了佛教诸宗本源于一,必然万法归宗,佛教真义以戒为本,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律宗的产生和弘传,就是为了给佛教固本培基。  
律宗是佛教徒专精戒学的一宗。戒律,是当年释迦牟尼佛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四分律》卷一载,佛告舍利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因不结戒、说戒,所以法不久住,舍利佛于是请佛陀制戒说法。佛陀为保持僧团的纪律与纯洁,为保持佛法能久住世间,针对僧团中出现的种种不当行为,制定出若干戒律,并嘱在他涅槃后要依戒律为师。  
佛涅槃后,佛教教团最初和最重要的事业,是结集佛的遗教和戒律。律法的第一次结集是佛统率大众的大迦叶,在七叶窟中,就戒律的各条目,询问持戒第一的优波离,优波离分80次一一诵出根本律制,再传迦叶、阿难、优婆崛多等五大尊者。优婆崛多门下又有五位弟子,采集80诵律,各成一部,就是所谓的“五部律”。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僧律》、《五分律》,其中,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后来在中国得以广泛弘传。  
佛教初传东土180年间,虽有经典传译,却独缺律典。直至曹魏少帝嘉平二年(250),印度昙摩迦罗尊者见中国当时的僧众只剃须发,披僧衣,而没有行持戒律,深以为虑,誓弘律法。他亲自译出《僧戒本》一卷,以作课本。并在洛阳敦请梵僧十位大德,立羯摩法,开创以十大僧传戒的先河。此为中国授受戒法的开始。  
到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法聪律师辍《僧戒本》,专弘《四分律》,成为《四分律》在中国的初开之祖。传之唐初的九祖道宣,发扬光大,律法至此流播海内。因道宣久居终南山,此宗即以南山律宗闻名于世。道宣亦被称为南山律宗的第一代祖师大德。道宣律师广事着述,以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为《四分律》之集大成者。他着述南山五大部,为后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抄》为千年来中国律学行事的指南。道宣律师把佛陀的教法划分为“化、制二教”,即以定慧法门为化教,引导信众从研究教义入手,由了解教义而生起信心,进而趋入定慧法门;再以戒学为制教,使信众遵守戒律,杜绝恶源,从而契证定慧,得到解脱的旨趣。这一划分极大地提升了律藏的地位。道宣律师还对《四分律》做了一番融小归大的工作,使律宗具有大小二乘互摄互通的特殊意义,修持者不仅求自了,而且兼了众生。  
道宣弟子周秀继嗣法位,成为南山律宗二祖,其后法脉不绝。其弟子中最着名的是鉴真大师,他在扬州大弘南山律,后来他又把律宗传到日本,在奈良建造寺庙,设坛传戒。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唐代末年,经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佛教衰颓不振,律宗亦渐式微。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师大弘律宗,允堪着《行事抄会正记》,元照着《行事抄资持记》,均为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抄》的注解,但有关绕佛方向的左右、衣制的长短等见解,两书有异,遂分“会正”、“资持”二宗,资持影响尤广。  
宋代以后,几经战乱,律宗典籍逐渐散佚,至元、明两代,乏人传承。到明末万历年间,金陵古心如馨律师徒步到五台山求学戒法,返回金陵后,在马鞍山古林庵建弘律道场,再兴南山律宗。古心的法嗣寂光三昧律师,在金陵东南70华里的宝华山,辟一道场,成为日后中国戒学的中心。  
太平天国时期,宝华山遭破坏甚大,重建后,盛况不复,南山律藏真脉曾一度失传。民国初年,弘一大师发大誓愿,以毕生精力,护持南山律宗。他遍考中外律丛,研究校正道宣的三大部(即《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抄》、《四分律合注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法得以发扬彰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