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13 08: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赶场子的逛客 发表于 2023-2-11 22:41
对不起,我正在外地陪同妻子照料102岁的老岳母,要20号左右才能回南京,现在这里没有电脑,更 新不了。

长寿之家啊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1 2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年前,句容的部分城镇居民刚刚用上电灯(续九
1931年,龙潭、东阳两镇的商民经过协商,各自出资,共同办起了“昭昭电灯公司”。顾名思义,这个公司的创建,仅是为了解决当地的照明问题。
其时,龙潭和东阳两镇都属于句容。
1932年10月10日,昭昭电灯公司所购的那台发电机正式开始运行发电,从此开始了部分句容人最先使用上电灯照明的新时代。
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民间的一件大喜事了,否则则也不会特地选择在“双十节”亮灯。估计那天大人和小孩一定燃放了不少鞭炮,以示庆祝。
1933年,位于句容县城东门外宁杭公路东侧某处的“首都电厂句容分厂”,经过半年时间,终于建成。6月8日,句容的300余户居民,开始用电照明。
如果退回到90年前的今天,句容县城的老百姓,还只能靠着油灯照明呢。
不过如果你认为其时县城街上的晚上定是一片漆黑,那也不一定。
因为当时官府在县城内的主要路口共准备了20来盏煤油灯,一到晚间,便由专人将灯悬在高处,以方便夜行者。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2-23 21: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日本鬼子刚来,句容城里就断电了(续十)
1937年冬,日寇强占龙潭后,当地商民集资创办的”昭昭照明分司“也就无力维持,发电机顿时死了机。
1938年,驻句容城的日军强行将昭昭照明公司的发电设备拆至句容县城南门大街夫子庙的月牙池边,并在那里建起一个小发电厂,所发的电专供城内的日军使用。

原先,句容县东门外已建有一座“国营首都电厂句容分厂”,厂内配有100千瓦的发电机一台,但句容沦陷后,该电厂也被日寇破坏殆尽。
至于句容城内主要路口原先所设的20来个夜间油灯点,因为日寇的入侵,也就无人管理,全都瞎火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5 11: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句容城镇的几次更名(续十一)
句容的地铁将东门定名为“华阳”站,又将离市区甚远的西南终点站定名为“句容”,这对当地人来说并无所谓,但外地初次来句容的游客却往往上当,明明该到市区的“华阳”站下车逛近店,却偏偏多坐一站,被拉到郊外去观野景了。
以上并不是本帖想说的重点,我其实是想说句容城镇的几次更名。
我们常将“句容”理解为“句容城区”,比如您寄信到“句容一小”,邮递员绝不会将它送到天王镇去。但在国家正式的行政区划上,就不能如此随便,一定得将句容的县城所在地定个正式的名称。
句容县城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什么正式的名称?您可能不太知道。
句容现存最早的县志,是明代的《弘治县志》,也就在那时,句容县城有了正式的名称:“大市”。
在“大市”之前,句容县城又叫什么名字?恕我就说不上来了。连句容的史志专家也说不上来。
清代初期,“大市”被更名为“米市”。
如果当时县城里要查户口,而你又只坚持说自己是“句容人”,那可能是要被掌嘴的。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以句容城内东西大街为界,分别设置华阳镇和崇明镇,南边为华阳镇,北边为崇明镇。这一划分,可能是以城内的古崇明寺为参照的,因为它位于东西大街的北边。
假如严格照此区划,那么,句容地铁的“华阳”站,应该叫“华阳崇明”站才精确,因为它恰位于东西大街的正中位置。
1949年4月后,句容的华阳镇和崇明镇都忽然取销了,改名为“长胜镇”、“胜利镇”、“建设镇”、“新民镇”。至于这四个镇是如何划分的,各镇以什么地为界,我也就说不清了。
1950年6月,这四个镇又被并为一个镇:“城镇”。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6 19: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句容小麦的最高“亩产”:3263斤!(续十二)
1958年6月26日,句容县召开了“建设社会主义万人大会”,以响应“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的“伟大号召”,进一步鼓足干劲,夺取全县农业更大丰收。
6月27日,县里公布了二圣乡西城社21队的一个“特大喜讯”,据说这个生产队的1.56亩小麦,亩产竟达3263斤!
现在城里的年轻人,对这个数字可能并没有什么概念,甚至觉得挺正常。可您要知道,直到1968年我插队时,镇江地区的小麦平均亩产才二三百斤,能达到400斤的生产队,就很牛了!
这一来,西城社21队不但在全县,就连在镇江地区都出了名,报纸上还说它放了一颗“高产区卫星”!
不久,全国召开了“农业丰产经验交流会”,西城社21队也应邀参加了!
1958年召开的“全国农业丰产经验交流会”,主会场在哪里?参会的有多少个单位?句容县是谁代表西城社21队出席这次大会的?我想在网上搜集一下有关的资料,可惜已一无所获。
据当代的《句容县志》无情地揭露,这一“亩产”的数字,“实际是用几十亩田里的小麦拼凑”的,因而“骗取出席(了)全国农业丰产经验交流会”。
我已不知道这“西城社21队”现在属于哪个村,但我想,它当年吹大牛的教训应该是很深刻的,当地村民为此一定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1 12: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最古老的句容是什么样子续十三
在地球上,“句容”是个极其年幼的“婴儿”,到目前为止,仅仅才活了2000来岁。
而我们的地球,虽说已经有着45亿年的“寿辰”,但是它在宇宙中,仍然只能算个“小青年”。因为宇宙已有137亿年的“高寿”了!
8亿年前,地球上还是一片汪洋,其中中东部的一小块水面,被科学家定名为“扬子海”。后来的句容就属于“扬子海”的一部分。
2.3亿年前,句容随着海水的时进时退,有时为海,有时为陆,但以海为主。
如今,您在句容随手拣起的一块石灰岩、一块白云岩、一块页岩、一块砂岩、一块此前被开采出来的煤,您看到的一层砾岩等,它们可都是句容疆土的“老祖宗”。
2亿多年前,句容不再是海,而是成了陆地。但属于“一马平川”的那种。
此后,句容由于第一次造山运动,出现了宁镇山脉的雏形。不过这可能共花了1亿3500万年。
1.3亿多年前,句容由于第二次造山运动,境内的地壳发生强烈的上升与断裂,流水逐渐沿着北部不断地东泻,从而发育成了扬子江。但这也共花费了6700万年。
在此期间,句容境内外内的岩浆也在不时地喷发,使得宁镇山脉逐渐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形状,并在其中蕴含了多种金属矿体。
由于句容境内的地表不断遭受自然界的与剥蚀切割,逐渐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如春城、白兔、东昌等地),一些抗风化力较弱的地层被平为平原沟谷(如三岔、郭庄等地),并堆积由碎屑物质构成的砂岩、砾岩,另有些低陷地表遭受流水的长期侵蚀,很少有沉积层保存(如后来被开掘成赤山湖的“小泽”)。
至于现在的秦淮河流域,原本是一大盆地,其中有众多的湖泊,经过300万年到6500万年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逐步形成自西向东流的特点。
距今300万年前,句容境内的玄武岩多次喷发,并形成了赤山、方山、浮山等平顶山体。

(以上资料系根据《句容县志》改写。)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5 18: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您会是8000名楚军的后代之一吗(续十四)
无事时翻阅二十世纪末出版的《句容县志》,偶尔发现一个被几乎所有句容人忽视的话题。
我们都知道,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由于句容沦为了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长期鏖战的主战场,人口损失极其严重,《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就曾记载道:“咸丰丙辰、庚申两遭兵火乱后,遗黎不及十之一二”、农村“人烟断绝,”、“村野为之一空”。
换句话说,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句容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大多十室九空,百分之八九十的句容籍人或是在战乱中死亡了,或是流落到外地,再也不愿重回故乡这一伤心之处了。
同治六年(1867年),清廷为了防止汉人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下旨裁撤大批仍然驻守在江南的湘、淮、楚军,命令他们就地解散,其中就有约“8000名”楚军士兵,不得不                                                                                  在句容的圩区“安家务农”。
这里所说的所谓的“句容圩区”,我理解应该是句容境内秦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
下面,我们得补一下何为湘军、何为淮军、何为楚军的课了。
所谓湘军,是指曾国藩领导的、以湘人为主的军队;所谓淮军,是李鸿章领导的、以淮人为主军队;所谓楚军,则是左宗棠领导的、以楚人为主的军队。
在这三支军队中,湘军与淮军都声名远扬,但楚军却鲜有人知。
当太平天国在湖南肆虐时,左宗棠曾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平叛。在他的指挥下,长沙在太平军围攻之中坚守三月转危为安。随后,左宗棠以幕僚的身份辅佐湖南巡抚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时人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清廷“湘军出力,满兵收功”的计划宣告破产,不得不委任左宗棠在湖南练军。由于左宗棠在湖南军中颇有威望,不但招揽了1400余名湘军中的旧部,又在当地招募了3500名壮士,凑够了5000之数,这就是最早的楚军。
其实左宗棠所训练的这支部队应该属于湘军的一个分支,广义上的湘军指的是“湖南一地训练的军队”,但左宗棠在编练之初就故意打出“楚军”的旗号,明显是想自立另一座山头。
左宗棠的楚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比较起来,有两点不同。一是楚军的官兵招自湖南各地,而湘军的官兵通常出湖南的某一地区;二是左宗棠任命的军官多为勇猛之士,而曾国藩任命的军官多为文人。因此,楚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却更强。
当年,左宗棠就带着训练完毕的楚军入江西协战,并在湘军的援助下,击退了前来攻打景德镇的、势不可挡的太平军。
曾国藩面对太平军潮水般的进攻,在绝望之时曾经立下过遗嘱,准备束手待毙,不料左宗棠却在乐平大败太平军,为曾国藩争取到了缓和之机。曾国藩事后上奏,在奏疏中赞扬左宗棠“以数千新集之众,破十倍凶悍之贼,因地利以审敌情,蓄机势以作士气,实属深明将略,度越时贤”。
不过,太平天国被剿灭后,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得以保留外,湘楚两军几乎被裁撤得一干二净。那“8000名”楚军士兵就是在这背景下留在句容。如果他们没有重返故乡,那么,他们应该成为了当代许多句容人的祖先。
令人不解的是,此事在句容似乎很少有人提及。大家只知道,在太平天国战争后,句容南乡多由河南的客民前来定居,句容北乡则有多由苏北的客民前来落户。但那8000名“转业”楚军的下落在哪?想必他们绝不会全迁回湖南有去了吧?如果他们还在句容,那么,他们的后裔如今又在哪?
如果句容有人告诉您,他的祖籍本在湖南,那么,您可以这么认为,他十有八九就是当年楚军的后代!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16 09: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有关8000名楚军”被安置在句容的思索(续十五)
我昨天发了上帖后,一直感到意犹未尽,现补述如下——
一、左宗棠的楚军虽然始建于湖南,但在与太平军的激烈交战中,始终边打边走,边打边死人,边死人边随时招兵买马,补充实力。因此到了战争结束时,楚军中可能只有中高级军官是湖南人,而大多数士兵都是在非湖南的外地招募来的。
据《句容县志》载,当年被安置在句容的多是下层士兵。因此他们虽然名为“楚军”,但只是沿袭了战时的名号,并非实际上的楚人。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今军中仍然有“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建制,但早在不知哪年前,就算好八连的连长,就已经不再是当年八连的战士了。
如此推断,当年被安置在句容的8000名楚军士兵,其实多是出生于非湖南的农民。
二、当年这8000名楚军为什么全被安置在句容的圩区?这可能有几种原因:
1、圩区通常战争损失最大的地方,当激烈的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句容圩区内的百姓已经伤亡殆尽,许多村落空无一人,即便后来有少数村民又回到故里,但也种不了那么多的无主田地。这恰好给朝廷安置解甲士兵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圩区的自然条件优越,交通相对便利,比丘陵山区更适于农耕和生活,这显然有利于安置大批的退役军人。
3、清廷将大批的退役军人安置在句容圩区,不仅出于战略的考虑,也有防止他们将来起事造反、啸集山林的目的。
我们不能无视这8000名楚军当年的定居句容。要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句容一共接纳的知青,“才”6286人(其中包括当地知青1000多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多只在句容农村生活了8年,然后就集体返城了。但这么些知青,在这8年中对句容的影响,已经够大的了。而句容在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争后,所剩人口可能只有区区的几万人(官方当时并没有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数字),8000名楚军的永久加入,其影响实在无法估量!
可以想象,他们很快便给句容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因为战乱后留下来的老百姓多为老弱病残,而这些士兵可全是精壮的劳力!他们在改良句容人口、改变句容风俗习惯、改变生产方式等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大的历史作用,直到现在还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句容人的生活。
我的老岳父是江苏灌云县人,在那里无人定居的海边滩涂上,曾经也被安置过大批的汉族清兵,当时他们还保持着战时的编制,如一队、二队、三队……。直到现在,灌云县还有一队乡、二队乡、三队乡……甚至六队乡。后来的新疆建设兵团似也参考了这样的编制。
但8000名楚军当初定居到句容种田时,是采取什么方式方法的?插队式?另建村庄式?占村为主式?保持建制式?
令人有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现在的句容人为什么普遍不知道这一段历史了?
我斗胆猜测,这可能与“成王败寇”的传统思路有关。
1、清廷在战后将大批的士兵就地“转业”,这本身就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意图。那么多士兵一夜之间便被打回种田汉,静下心来想想当年与之厮杀的对象,也全是身穿太平军军装的普通种田人,本身就有一种阅尽沧桑的难言悲凉。
2、清政权灭亡后,这些定居在句容的、退伍的楚军老兵,更不愿提及往日的那段历史了。无论当时社会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如何,但对清军肯定是大加否定的,谁还会不识相,为自己当年挥刀舞枪的所作所为辩解呢?
3、至于后来,由于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少数知道先人有过这段历史的都三缄其口,免得无事惹祸。渐而渐的,也就“旧事变无”了。
然而,对于史志爱好者来说,这可是一盘有待摊开来研究的“好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16: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句容有纪录的最大一次龙卷风(续十六)
句容有记录的最大一次龙卷风,似在1948年7月28日。
是日下午3时许,后白乡民忽见白光一道,突降至西孔村,顿时昏如黑夜。
大风从东南往西北刮去,后白墅村的前村先后被刮去草房20余间,刮倒瓦房3间,刮倒大树10余棵,甚至还刮倒牌坊一座!
据史载,此风后旋转至东北,直至10里之外,后风势渐弱,再无什么其他的损失。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3-23 22: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国皇帝”辅公祏大败于句容(续十七)
此事曾被记载于《句容县志》中,但因只记了廖廖数语,故大家若不去翻阅一番古书,肯定不知其详。
隋大业七年(611),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16岁的青年杜伏威(596~624)差点吃官司。他原本是个穷人家出生的鸡鸣狗盗之辈,但为人仗义,遂结交了一个比他年长的好友,那人名叫辅公祏。
辅公祏因为与他过于交好,竟不时出手,将姑姑家的羊偷出来送给他。
一来二去,姑姑知道内情后就大动肝火了:好你个“贤侄”,就算与姑姑我有血海深仇,也不带这么干的!姑姑我可是靠养羊为生的,哪吃得消你一偷再偷?!
于是姑姑便将杜辅二人告到了官府。
杜辅二人得知官府要派兵来抓他们的消息后,连逃也懒得逃,索性立即在当地起了事。反正那时天下大乱,造反者也不多他们俩。
虽然此时的杜伏威还没成丁,但他为人“胎气”,打起架来出手又狠,追随他落草为寇的弟兄们还真有不少,大家居然都尊他为“老大”,这辅公祏也就当上了“老二”
由于辅公祏年纪略大,杜伏威又时常得到他的好处,因此就像对兄长一样对他,于是军中便称辅公祏为“伯父”,敬畏他如同敬畏杜伏威一样。
大业九年(613),当杜伏威率领的义军没能在东北有所发展,就辗转来到今江苏邳县。邳县的另一支义军领袖苗海潮经不住他的“文攻武斗”,干脆率众归于了杜伏威旗下。
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派陈棱统领精兵8000人,从江都前来泰县攻打杜伏威,却被打得大败,杜伏威还乘胜攻下高邮,占领了历阳(今安徽和县)。
此后,杜伏威在江湖上自称为“总管”,他任命辅公祏为“长史”,也就相当于现在军中的“参谋总长”,二人联手收取属县,使得江淮一带的小股反隋势力纷纷前来归附。
大业十四年春(618),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特地任命杜伏威为“历阳太守”,也就相当于现在某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了。但杜伏威拒不接受,却反过来接受了在洛阳登基的隋炀帝之子、隋恭帝杨侗的封号,当上了“东南道大总管”、“楚王”。
杨侗被朝中奸臣杀死后,李渊开始称帝,是为唐高祖。
唐武德二年(619),杜伏威降唐,任“淮南安抚大使”、“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吴王”。
由于当时辅公祏是杜伏威最重要的助手,他当然也受到了唐高祖李渊的封赏。至于被封的是什么官职,恕我没能查得到。
这时,另一支起义军李子通部占据了江都(今江苏扬州)、丹阳(今江苏南京)长江两岸地区。杜伏威派辅公祏渡江击败李子通,占领了淮南及丹阳到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江南地区。
请注意,此时的辅公祏应该也成了对句容有生杀大权的最重要人物。
李子通兵败退走后,重又召集人马,迁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兵势重振。
武德四年,杜伏威消灭了李子通的部属,又进军攻占了江东和皖南地区。
早在武德四年初,唐军攻围洛阳时,杜伏威曾派兵前去助战。
武德五年(622),秦王率军镇压了河北刘黑闼起义军,又进攻占据山东东部的徐圆朗,攻取十余城,淮北震动。为了避免杜伏威从中作乱,此后,杜伏威特奉李渊之命,被调回长安,唐高祖封他为“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
这一来,杜伏威的爵位竟在齐王元吉之上,从理论上说,他成了初唐时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的第四号人物……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4-27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