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8 22: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茅山系列传奇:人猴奇缘记
小丫头当上了茅山之中的美猴王
故事发生在好几十年前。
莽莽苍苍的江南茅山中,有个花骨朵儿般地俊俏的小丫头,人唤山菊。可怜这山菊父母双亡,只有个瞎眼的老奶奶与她相依为命。好在她家的房前屋后,常有些伶伶俐俐的猕猴儿前来探头探脑,小山菊倒也不显得十分孤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天上午,小山菊正在山腰里砍柴,忽听见坡上一片哀鸣声。再一望,啊呀,一大群猕猴正双手捂着头,在瑟瑟颤抖哩!
小山菊尚未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蓦然,一团黑影闪电般地自天而降,紧接着便传出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原来,又是秃头鹰作恶来了。
小山菊早就听瞎眼奶奶说过,云雾山中的猴儿们,连老虎都不怕,却只怕秃头鹰。那玩意儿最爱吃活猴的脑子和眼珠儿,即使是足智多谋的猴子王,只要被它在高空中看中了,也在劫难逃。

2018年前后,南京农业大学的茅山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曾在茅山山脉发现100多只高度野化的猕猴种群,属于江苏第3个猕猴野外种群。据说,2000年前后茅山有10只左右的猕猴被放归野外,近些年种群迅速扩张,形成单次目击超过100只的集群。
此刻,那秃头巨鹰俯冲下来后,两只爪子抓住一只公猴的脑袋,只轻轻地一挤,“啪”,猴头儿就开了裂,眼珠儿也就自然而然地凸了出来。于是,秃头巨鹰便当着众猕猴的面,从从容容地开始了丰盛的大餐……
小山菊直看得七窍生烟:好你个秃头鹰,人家猴子既没招你,也没惹你,你怎么这么歹毒?山里的毒蛇啊、野鼠啊多得是,你为什么不肯去吃?你为什么偏要欺负这些可爱的猴儿?
小山菊人虽不大,胆却不小。她见秃头鹰正吃得津津有味,便手持斧头,抢步上前,对着那巨鹰的秃头便劈了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当秃头巨鹰察觉出情况有异时,已经来不及避让了。垂死前的它本能地把巨翅一扇,猛地将小山菊掀得老高,接着,就骨碌碌地跌下山坡去了……
待小山菊苏醒过来时,只觉得两眼乱冒金星,脑袋炸开似的痛。支撑起来定眼一瞧:呀,自己的周围,老老小小的猕猴儿全冲她跪着哩!
自此,小山菊俨然成了云雾山中的美猴王。她只消一声长哨,无数只猕猴便急如星火地窜了来,听从她的差遣。小山菊只要弯腰拾了根枯枝,猕猴们就替她拾来成堆的柴禾;小山菊只要去采了只山菇,猕猴们就替她采来不计其数的真菌。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小山菊受了风寒闹咳嗽,竟惹得漫山遍野全是猴子们装出来的“咳咳”声……

据唐代的《集异记》载,吴县恶吏张励贱买得一处凶宅,以为地下藏有青玉,便命人去掘,却掘得一只锁有活猴的铜锅,锅底有字:“祯明元年七月十五日,茅山道士鲍知远囚猴神于此。其有发者,发后十二年,胡兵大扰,六合烟尘,而发者亦族灭。”十二年后果有胡人造反,张励一家也被杀。

山菊不幸中了丈夫的调虎离山之计
瞎眼奶奶的坟头绿后转黄,黄后又转绿。就在这花落花开之间,小山菊变成了一位赛若天仙的新娘子。新郎是打老远的平原上自愿入赘来的,名叫水松。
水松可是个好丈夫,他对山菊百依百顺,体贴万般,可唯一对这位妻子不满的,就是她太宠爱那些成天围着她转的猕猴。
那群猴儿也实在太淘气,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水松刚买了顶新棉帽,猴儿们便争先恐后地抢着戴,直至帽儿被夺成了布筋筋;水松从山外才买来一只新闹钟,猴儿们也学着给它拧发条,直到钟儿只剩了铁皮壳壳……
最令水松恼火的是,每当他拴上房门想和山菊亲热一番时,好奇的猴儿们便拼命地挤眉弄眼,拍门打窗,干方百计要进来充当“第三者”……
有一天,水松出山卖冬笋,晚间在客栈里遇到一位专门牵猴子玩把戏的江湖佬。水松见猴生怨,不免向江湖佬诉说了一番猴儿们的种种不是,直听得江湖佬眼儿发直。他立马附在水松耳边叽叽咕咕说了一通。他见水松连连摇头,急忙又塞过来一大把钞票,说是定钱。
水松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多的“老头票”,整整在铺上打了一夜的滚……
水松回到家中后,眉飞色舞地向山菊谈起了山外的新鲜事儿,什么“铁蟒”会在道上游啦,“铁鸟”会在天上飞啦,白布幕上竟有人来人往啦……
从小就在深山里长大的山菊哪听见过这些玩意儿?说什么也不信,求水松一定要带她去见识见识。水松很爽快地答应了。
猕猴们真通人性。它们见山菊要出远门了,全都过了来牵衣扯裤的,直送至老远老远。
山菊的眼窝湿润了,她搂楼这只猴,亲亲那只猴,这才一步三回头地随着水松离开了茅山。
山菊去平原上看过“铁蟒” (火车)、“铁鸟” (飞机)之类的新鲜玩意儿后,再也待不住了,立马催着水松赶回家来。她实在放心不下山里的一大群猴儿们。
她连一根头绳也没舍得为自己买,却给猴儿们买了一大包糖果。说是让它们也开一回洋荤。
咦,猕猴们呢?怎不见来迎?为什么一只也不见啦?
山菊好生奇怪。她立在家门前的那块大青石上,把右手食指曲在口中,响响地吹了一声长哨。这是她紧急召集猴儿们号令。
可是,山谷里除了传来相应的回声外,什么反应也没有!
原来,山菊刚刚被骗下山脚,江湖佬便领着他的同伙上了山来。他们笼药并用,很快就将山菊麾下的这群猕猴逮得一干二净……
水松见山菊急得满山遍野地乱转,心中实在不忍,不得不吞吞吐吐地向妻子坦白了事情的真相。
山菊不听犹可,刚刚听了个开头,就喷出一大口猩红的鲜血,然后就直挺挺地栽倒下去,再也醒不过来了。
水松后悔万端,心急火燎地翻过山脊,去请绰号“老神仙”的土郎中。偏偏“老神仙”已被他人请去搭脉了。
“我害了山菊!我害了山菊啊!”水松一路哭号着,踉踉跄跄地往家赶。蓦然,他的眼睛定了神:不远处的草丛中,正躺着一只毛线绒的小青猴!水松赶忙捧起小青猴,似捧着还魂仙草,三步并作两步地奔回家。
此时,山菊依然昏迷不醒,满口说着关于猴儿的胡话。
水松哭着将小青猴放进山菊的怀中,一遍遍地呼喊着:“山菊,猴子在这里!猴子在这里!”
说来也真怪,山菊的手一触到小青猴的绒毛,竟然就苏醒了!

善解人意的大青猴成了送子观音
原来,这个小青猴口中生了个疔,发烧不止,才没吃江湖佬下的迷魂药,是整个猴群中惟一免了此劫的幸运者。
山菊不愧是“美猴王”,她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挣扎着爬起来,只用一根竹针和一把草药,就治好了小青猴的口中疔。
从此,小青猴成了山菊的“儿子”。
这可是只特通人性的好猴儿,它不但会帮山菊拾柴、拔草、看家、递拿东西,还会替山菊到老远的集镇上买东西。
有一次,一家店主故意和小青猴逗乐子,收了它的一斤糖钱,却只给了它4两咸盐。小青猴隔着荷叶包闻了闻,知道自已给戏耍了,先是冲店主龇牙咧嘴,见店主仍不给换,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上货架,抢了一包糖,佯装要跑。
店主急了,连忙上前来拦。你说小青猴调皮不调皮,它竟伺机冲店主的脸上,撒了一小泡骚尿!
不过后来,它也为此被山菊“妈妈”流着眼泪破天荒地抽了几鞋掌。
小青猴在山菊的百般宠爱下,长成了一只毛亮亮的大青猴。
可水松并不似山菊那么喜欢它,因为它毕竟不是自己的真正的儿子。唉,结婚多年了,山菊至今仍未开怀,真是愁煞水松了!
一天,水松又蹲在灶膛门口,抱住个头想着自己的心事。
大青猴见他不开心,便轻轻地绕到他的身后,挠他的胳肢窝,想逗他开怀大笑。
水松嫌烦,气恼地给了它一巴掌。
大青猴觉得十分委屈,也朝水松的身旁一蹲,抱住头一动不动。水松见它怪模怪样的,又好笑,又有点过意不去,连忙从灶膛里扒出一个香喷喷的烤山芋递过去,算是赔个不是。
可大青猴真的生了气,硬是扭头不接。
水松急了,只好指着墙上那张印有光腚娃娃的年画,对大青猴比划说:“我到现在都没有他,我的心里好烦!”
大青猴歪着毛线绒的脑袋,望望水松,又拍拍自己的胸口,意思是自己就和那光腚的胖娃娃一个样。
水松长叹了一口气,苦着脸摇了摇头。
大青猴赤红的眼睛眨了又眨,突然一把接过烤山芋,一溜烟地蹿进了茅山的更深处……
山菊一连几天都不见大青猴回来,急得七死八活,饭也不吃,水也不饮,把水松急得直冲她作揖喊“娘”:“我真的没得罪它呀。我要是有半句瞎话,让我一出家门,就叫土公蛇给咬死,叫毛毛虫给蜇死,叫天雷给劈死!”
正当水松要对山菊下跪,求她吃饭时,大青猴一歪一扭地跳回来了。只见它浑身伤痕累累,仿佛和什么野兽生死搏斗过。
山菊心痛得眼泪扑籁籁地往下掉,连忙替它清洗和包扎伤口,一边厉声地责问它:“你这个调皮鬼,这几天上哪儿疯去了?”
大青猴先是龇牙咧嘴地笑,然后又放开紧攥的爪子,露出一枚血红的果子,硬是往山菊“妈妈”的口中塞。
山菊好生奇怪,连声问道:“这是什么果子?让我吃了干什么?”
大青猴用食指指着墙上光腚娃娃的年画,乐得直拍巴掌。
水松大惑不解:“它咋啦?”
山菊的脸微微一红:“它……它让我吃了这药果儿,替你生个胖娃子哩!”
“啊?!”水松心头一热,高兴得把大青猴高高地举过了头顶。大青猴这才觉得伤口剧痛。叽叽哇哇地怪叫起来……
小宝宝竟被大青猴给活生生地烫死了
那血红的药果儿真管用,山菊吃下它后不久,竟真的怀孕了。经过十月怀胎,果然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小子,把水松乐得直在地上翻筋斗。
他翻,大青猴也翻,比他还乐。
中年得子,水松自然百倍疼爱。他怕大青猴不懂轻重,总是不肯让它沾小宝宝的边,直急得大青猴抓耳挠腮地团团乱转。
还是山菊最懂得大青猴的心思,她总是背着水松,让大青猴抱一抱小宝宝。
大青猴每逢此时,便开心得龇牙大笑,然后就蹿出门去,或逮只山兔来,或逮只野鸡来,比划着要给小宝宝吃。
一天下午,水松和山菊要到山下去办一件要紧的事,困为怕日头太烈,小宝宝在路上会中暑,就把宝宝独自关在了家里。
天气着实太热,小宝宝不久便醒了,他见没人来抱自己,便哇哇大哭。大青猴为了安慰小宝宝,它扮怪相、竖蜻蜓,千方百计地逗小宝宝笑。
可是小宝宝被汗浸得出了一身的痱子,还是哇哇大哭。
大青猴明白了宝宝的意思:他想洗澡!可这澡它不会替小宝宝洗啊。大青猴急得眨巴着红眼睛,想啊又想。
终于,它想起来了。它学着水松,烧了满满的一大锅开水,又一勺勺地将水倒进澡盆。
宝宝见大青猴要给自己洗澡,破啼为笑,乐得直扑腾。大青猴小心翼翼地抱起他,激动得浑身打颤。它亲了亲宝宝,轻轻地朝满是开水的澡盆里伸出自己的爪子。它也懂得试试水温哩……
“啊——”
正在此时,水松忽然跨进门来。他一见此情景,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惊呼起来。
大青猴猛地打了个寒噤,抱住小宝宝的那只爪子不由自主地一松,宝宝即刻落进了开水盆!
“哇——”紧接着,是小宝宝撕心裂肺的惨叫……
小宝宝被活生生地烫死了!
水松夫妇哭得死去活来,大青猴则急得又蹦又跳。它拼命地摇晃着小宝宝,伤佛要唤醒他似的,那模样,纵是铁石做的人儿也不免心酸落泪。
忽然,水松发了疯似的,操起一根扁担,朝大青猴的脑袋上劈去。这猴儿即便长着铁疙瘩铸的头,怕也经不住如此雷霆万钧的一击!
说时迟,那时快,山菊竟猛地用右手将大青猴一拉,左手想拦住扁担:“别——”
话音还未落地,只听“咔嚓”一声,山菊的左手臂就给打断了!
“畜牲!还不快、快跑……”山菊高喊一声,人便昏死过去。
大青猴愣了一愣,大滴的泪珠滚滚而落。它忽然长啼一声,蹿出门去。顿时没了踪影……
水松和断了臂的山菊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他俩的头发似落上了一层大雪,很快地花白了。两人如同木偶一般,终日默默无言。
说来也蹊跷,他们的门外,总不时地出现一些山菇、毛栗,以及半死的野鸡、灰兔,甚至还有羊儿那么大的死獐子。
每逢此时,山菊总呆呆地倚在门口,用唯一的手臂搭着凉篷,向大茅山的深处眺望;而水松则总是在家中张弓布箭,眼中射出复仇之火。
一日,山菊又痴呆呆地倚在门外,思念她疼若儿子般的大青猴了。她为了让大青猴露一露面,还特地炒了一大捧大青猴最爱吃的花生,撒在路口。
水松冷眼旁观山菊所做的这一切,忽然心生一计。他知道山菊酷爱大青猴,大青猴也同样喜欢山菊。此时,只有狠狠心折磨自己的老婆,那畜牲才有可能中计而出……
水松恶狠狠地冲到山菊面前,骂道:“你这贱人,大青猴害死了你的儿子,你还炒花生来喂它!”说着,把她搁在路口的花生踏得粉碎,“我让你这贱人喂它!我让你这贱人喂它!”
山菊忍不住冲过去用一只独臂拦住水松,气愤愤地责问道:“你!你发什么疯?”
“我是发疯了!”水松趁势从怀中抽出一把匕首,逼住山菊的咽喉,“我要替我的小宝宝报仇!”
草丛中,忽然蹿出一道青色的闪电,一把扼住水松的脖子。
水松早已有所准备,他用手使劲扳开脖子上两条毛绒绒的猴臂,再一转身,手扬匕首,猛地向那畜牲的肚子捅去。
“啊——”
只听得一声惨叫。
然而惨叫的不是大青猴,而是山菊!
原来,在这生死关头,山菊又一次冲上去,护住了大青猴!她的腿上,重重地挨了一刀,顷刻间血流如注!
“山菊!你……”水松大惊,扔下匕首,慌忙扶起倒在血泊中的妻子。
“你啊……”山菊面如金纸,喃喃说道:“你啊,你的心眼儿太小,还不及这只畜牲!它是不小心,害死了宝宝……可你、你不是先设了圈套,让人逮走了它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和姐姐们吗?它……它向你复仇了没有?你对得起它……它吗……”
山菊强忍着痛,还想再说什么,可双眼一黑,便昏死过去。

大青猴风雪之夜前来送猴娃娃
大青猴从此消失了。
水松家的门前,再也不会出现山菇、野鸡之类的“慰问品”。
直到这时,水松才真正感到失去了大青猴有多么的悲哀。原来,大青猴也是山菊和自己的另一个宝宝啊!
水松也像当年的山菊那般,整天满山遍野地跑,整天吹着召唤大青猴回来的口哨,可是,它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春去秋来,转眼又飘起了大雪。这天晚上,水松和山菊睡不着觉,正在屋内围着火盆,各自思念着大青猴。这猴头,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难道真的不肯原谅我们了吗?
忽然,有人在外面胡乱地叩门。
这种鬼天气,还会有谁会来访?老夫妻俩狐疑地打开房门,不由一楞——
大青猴正浑身是雪地跪在门外的雪地里,双手举着一只冷得直抖的、毛绒绒的小青猴!
啊!原来大青猴是上外面生宝宝去了!它生了宝宝后,又顶风冒雪地跑了来,为“还”山菊和水松一个猴宝宝!它自知无以为报,只有以仔还子!
水松心一酸,不由地感动得泪流满面。山菊更是泣不成声,忙一跛一跛地冲过去,用独臂紧紧地把小青猴搂在自己热烘烘的怀中。
大青猴见状,朝后退了几步,人模人样地冲老夫妻俩叩了几个头,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忽然,它踉踉跄跄,一头栽倒在一块大青石上……
雪化冰溶,莺飞草长。
水松家门外,多了一座土坟。这座坟与他们小宝宝的坟紧紧相挨。一对老人不时来替这对坟添土、拔草。一只调皮的小青猴也人模人样地学着做。
方圆数十里的山民都知道,茅山里有对老夫妻的心肠特别好,就连采到的灵芝都肯送给陌生人。唯一特殊的是,他们绝对绝对不许旁人说小青猴是个畜牲,就连是只猴子也不许说,只许说它是他们的嫡亲孙子。
若有谁犯了这个忌讳,那可是连口水也不许你喝的。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 19: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茅山“叫叫”的来历

凡是去茅山玩的人,见到插着竹簧管的茅山特产——泥捏的哨子,都感到新奇。这小玩艺,吹起来声音很响,极像婴孩的哭声。
这茅山哨子,还有一段悽楚的传说呢!
很久以前,茅山住着一户人家,男人叫阿七,他给镇上人担水度生。阿七娘子很善良,她不嫌阿七贫穷,从无怨言。
三十岁上,女人生了个男孩,起名大宝,夫妻俩欢喜得不得了。
大宝生下来就很瘦弱,加上他妈没得好的吃,奶水不足,饿得整天啼哭。
一天,阿七娘子饿得眼睛发黑手发抖,一阵头晕,晕了过去。待她醒来时,耳边听得阿七的嚎哭声。她哆嗦着手去摸大宝时,大宝浑身冰凉,已死去多时了。
阿七娘子“哇”地一声,口吐白沫,嘴里直叫:“大宝,大宝,你哭呀,妈妈要听听你的哭声呀。”
阿七娘子疯了,整天重复这句话。
第二年清明节,阿七给儿子上坟,他直愣愣坐在坟前,手摸着湿漉漉的泥土想着大宝,他两手搓呀、摸呀,竟捏成了一个泥娃子,多象死去的大宝啊!
他捧着泥娃,像抱着大宝一样,然后又在灶上晾着,等到泥坯干后,阿七给它穿上了大宝的衫裤。半夜,阿七娘子又疯疯颠颠地喊着阿宝,哭开了。
阿七急得没办法,只好拿出泥娃。可是泥娃不会啼哭。为了劝慰娘子,阿七折了一支破扫帚上的竹管,下端嵌了一个簧片,斜插在泥孩的头上。他跑到荒凉无人的地方,吹呀,吹呀,终于吹出了大宝的哭声。
疯女人听见哭声,混身一震,眼珠转动了一下,走到荒野,凝视着阿七手里的“大宝”,快步走来,一把夺了过去。
女人的疯病从此就好了。
以后,阿七娘子积忧成疾,又吃一餐,饿两顿,不久便死去了。死时还把泥大宝紧紧的搂在胸口。
阿七把泥孩放进了娘子的薄皮棺材里陪葬。
阿七只身一人,度日如度年。没有多久,可怜的担水阿七也随妻子儿子离世了。
多少年过去了。茅山人学着阿七,用泥巴捏个小人,头插竹簧管,吹着,算是怀念阿七夫妇吧!
由此,茅山哨子出了名,成为茅山的土特产品了。
(李春和口述 诸文蔚整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2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茅山系列传奇:五爷之聋
万不料茅山南镇街边的刘五爷的耳朵说聋就聋,而且聋得“结棍”。你对他炸雷似地喊,他却总埋怨你像蚊子哼哼。
五爷聋得蹊跷,满村人都这么说。可谁也猜不透其中的原委。
五爷是黄连命,婚结得迟,鳏夫却当得早。他为了不让没断奶就死了娘的淑花受委屈,再也没有填房,又当爹又当妈地熬了二十几年,居然把女儿拉扯成百里挑一的“花魁”,惹得方圆十几里的大婶们,有事没事都往五爷家跑,简直把这里当成了“媒婆接待站”。
当爹的虽不想让淑花攀龙附凤,但总巴望她能找个有出息的姑爷,不但自己能风风光光,将来也好有个靠。谁知他这个“站长”有职无权,根本当不了女儿的家。媒婆们总是兴兴冲冲地来,没精打彩地去。
五爷也不知道淑花想挑拣啥样的皇子王孙,只是好不容易地才从淑花的闺蜜那里刺探到一点“军情”:淑花已经和北镇街旁的江思奋私下对上了象!
五爷很不放心。他不是老古板,不想大包大揽女儿的婚事,可淑花毕竟眼睛笋一般的嫩啊!万一她看中的那小子不是块好料,岂不误了她的一身世?
五爷越想越怕,决定去柳叶湾“微服私访”,摸摸底细再说。
五爷途经松林坡,只见一个小伙子正在松林下撩窝里的白蚁玩,不由吓了一跳。据说有个大学没考取的青年得了神经病,四下找白蚊穴。莫非就是他?
疯子眼睛定住光,这个小伙子却不。
五爷壮着胆子问:“小兄弟,玩白蚁干什么?”问了三遍,小伙子才听见。
“这学问大咧!我正在研究它。”
哦!这是个搞科技的。五爷觉得好笑:公家也真那个,钱多得花不了怎的?怎还雇个人在白蚁身上做学问?白蚁用不着研究,五岁的娃娃也懂。它会把木头房子啃塌了!
他见小伙子周周正正,怕他年轻无知,便正色地说:“小兄弟,你别拉呆。白蚁有什么‘盐究’‘咸究’的?快向领导辞了这差事,干点正经的!”
小伙子也听后,只是笑笑,便只顾着往玻璃瓶里装白蚁,小本本从他上衣兜兜里滑了出来,他没察觉;一只大蚂蚁在他脸上爬,他也不知道。


如今的年轻人若不看电视“纪实”中的专题片,根本不知道白蚁为何物。过去家家住的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很难不被白蚁叮上。一旦谁家中了“彩”,就只能日夜提心吊胆了。这种虫子很难被药物杀死,一到半夜就在柱子里、大梁中啃食木头,那声音虽然细微,却足使大人们噩梦连连。江堤都怕它啃,何况普通的旧宅?

五爷好歹上过小学,认得几个字。他拾起小本本一瞧,差点惊成“脑溢血”:啊,这小伙子就是什么江思奋啊!
私访的结果更令五爷可怕。原来江思奋就是那个未考上大学的神经病。他瞎钻牛角尖,竟然不找工做、不忙农活,整天研究那会飞上天、会钻入地的小虫子,还四处发稿瞎吹哩,结果全部被打了退票……
父女俩关起门来为择姑爷的事叮叮当当地干了几仗。淑花这姑娘平素百般孝顺,对自己的婚事却毫不让档。她尽为江思奋辩护,什么“大智若愚”啦、“百折不挠”啦,五爷根本不懂,也听不进。但女大不由爹,他也不敢乱来,怕给淑花惹出意外来。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淑花和江思奋搞对象的事不知被哪个长舌头嚼出来了。小伙子们关心淑花的归宿,纷纷前来打探虚实;媒婆们想弄清是谁个高手牵的红绳,争着前来查高问低; 乡邻们想知道“花魁”为什么偏找个神经病,个个前来旁敲侧击。
淑花却总像个职业外交官,摆出一切“无可奉告”的架式;五爷欲答无言,只好蒙头装病,焦雷劈顶也只当没听见。
一来二去,五爷的称号前面便冠了个“聋”字。他老人是不聋不得过,一聋百事了。
聋外不聋内。五爷晚上照和淑花叮叮当当地干。
淑花忙着为对象复写材料,无暇替江思奋当律师,索性成了“哑吧”。女儿棋高一着,五爷纵是浑身长嘴的神仙,也万般无奈。
这天晚上,五爷又来劝导淑花,只说得口干舌焦,浓茶就喝了三四杯。淑花仍然老一套,继续扮演进了曹营的女徐庶。
五爷实在上火,想掼杯子和女儿摊牌。但淑花看了看表,忽“叭”地一声,拧开了半导体。
“本台消息:省农林厅最近表彰了自学成才的青年农民江思奋同志,并聘请他担任白蚁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员……”
他?白蚁防治研究所的研究员?相当于工程师?
五爷掐了掐自己的人中。痛!不是梦!他一拍秃脑门,把半导体拧得炸耳朵,捧着它直奔邻居家。边走还边嚷:
“五爷耳聋了,听不见了。喇叭里哇哩哇啦地说的啥呀?”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6: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不下汪洋海    难得夜明珠   
             ——民间舞蹈《二龙戏珠》编写体会


(按:1985年,葛村三阳地的龙灯首次前来句容县城参加元宵灯会,局文化局局长王立春同志慧眼识宝,很快便决定将它纳入“全国舞蹈集成”的搜集计划。
王立春同志原系南京空军部队文工团的指导员,擅长编舞;她的丈夫老张是飞行教官。“九.一三事件”后,空军中的许多官员无端受到牵累,这对夫妻也被迫下放句容。
三阳地龙舞编写小组由四人组成,王局长亲自挂帅,组员有信维毅、我和某乡文化站长汤士银。
信维毅是河北人,13岁时即当了上了文艺兵,后在青海省某旗乌兰木骑艺术团任舞蹈演员,与王立春较熟,因此被调来句容县文化馆,他后来也因此成为句容年纪最小的离休干部。
汤士银是葛村人,当过文艺兵,并与一上海回乡女知青结了婚,复员后当上了民办文化站站长。在编写二龙戏珠资料不久,他正积极办理调往上海工作之事,因此此次搜集龙舞阵式的工作全由王立春与信维毅负责,我则只担任文字编写工作。
如今王立春与信维毅均已离世,汤士银也已多年失联,我现人在南京。回忆往事,不胜唏嘘。不知他们还知道三龙灯的龙舞后来去天安门表演过吗?
下面一文,是我当年所写,1968年被刊登在中国舞蹈协会主办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之“简讯”上。)
去年四月,我省在扬州召开了“舞蹈集成”编写工作会议。有关人员回县传达了会议精神。县文化局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设法抽调了四名各有专长的基层骨干,组成编写小组。副局长王立春同志不顾自己有高血压等疾病,领头承担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经过深入调查和重点核实,我们一致认为《二龙戏珠》有搞头。《二龙戏珠》是流传在我县赤山湖一带的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大型传统舞蹈,是地道的“土特产”,仅有据可查的历史就有三百二十余年。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舞蹈中的两条龙是“滚地龙”,动作敏捷,阵式丰富。舞蹈阵容壮观,表演者多达一百人,“龙舞”的前面有十盏“火流星”开道,后面有四十八盏“云灯”助兴,具有较高的表演技巧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为了扶持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县文化局专门给《二龙戏珠》的所在村拨款一千二百元。
赤山湖畔的三阳地村是民间舞蹈《二龙戏珠》的“娘家”。这个村地处偏僻,交通比较困难。为了采到这颗“夜明珠”,我们迎风雪、顶骄阳,先后九进赤山湖。
在乡、村领导的配合下,我们召开了有二十多位艺人参加的座谈会,反复宣传了“舞蹈集成”的意义,消除了部分老人心中的疑虑。
王立春同志获悉专扎龙灯的老艺人吴基祥不肯到会,就主动登门拜访。经了解,原来他正月里扎灯的报酬没拿到手,心里懊恼。王立春同志立即建议村委会给他补发了工钱。吴基祥当即“出山”,积极配合,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正当我们准备趁热打铁的时候,老艺人吴基海忽然阻拦说:“龙灯是我们吴家的传家宝,不能传给外人!”还说:“你们想学了去卖大钱,我不教!”
他在村里辈份大,又是玩云阵“领灯”的,说话有权威。这么一搅合,把我们的工作计划全打乱了,我们接连三趟登门解释,村党支部书记也批评教育了他。谁知他受了惊,怕我们给他扣上一顶“破坏分子”的大帽子,吓得躲了起来,我们只好通过他的家属传话,请他尽管放心。
他在暗中观察了三、四天,见我们并无恶意,这才壮着胆子走出来。我们又反复开导他,使他吃了颗“定心丸”。后来他变得十分开通,一口气把二十一阵《云灯舞》全奉献了出来。
八月十二日,我们七进赤山湖收集资料和拍摄《二龙戏珠》的彩色照片。由于传话人的失误,当地毫无准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百名艺人召集齐,人齐了,“龙”在架上却下不来。原来有的年轻人嫌它太脏不肯拿,还有的年长者因迷信不敢拿。我们不便自行动手,便现身说法,宣传科学知识,破除了个别人头脑中的旧思想、旧习俗。
那一天正是“秋老虎”最猖獗的时间,太阳毒得像盆火,我们连草帽也没顾上戴,从上午十点多一直忙到下午六点半,滴水未沾,当地群众很受感动,说:“想不到你们这些蹲办公室的还真能吃苦!”
我们为了摸清《二龙戏珠》与祭祀活动的关系,顶着烈日步行了二十余里去找知情人。最后终于弄清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九进赤山湖,使我们掌握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但其中有不少似是而非,残缺不全,众说纷纭的东西,给《二龙戏珠》的编写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为了去伪存真,我们一面扩大调查范围,一面四下翻阅文史资料,从而弄清了来龙去脉。比如当地传说赤山下的赵巷村是“龙
”的“娘家”,又说赵巷村是“龙”的“娘舅家”。我们几次去追根寻源,都毫无线索。后来专程前去讨教了一位还俗的和尚,才真相大白。原来赵巷村旁的“铜泰寺”是三阳地的“家庙”,所谓“龙”回“娘家”,其实是去“家庙”祭祀。最近我们又从《句容县地名录》
上查悉:赵巷村是过去祀神的必经之路,回“娘舅家”的说法显然也是与此有关的讹传。
在搜集《二龙戏珠》民间舞蹈的传说时,我们从其他地方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太祖遗忘在山湖中的两根“神柱”,久而成龙,不时兴风作浪。当地人民只好以舞双龙来祈求风调雨顺。
但这个故事在三阳地并未采集到,究竟把不把它编入“概述部分”,内部曾有争议。为了慎重起见,第八次进赤山湖时我们把这个故事分别讲给三阳地的老艺人听,请他们回忆当地究竟有没有过这样的传说。经过反复核查,终于得到了证实,这才正式采用。
在《二龙戏珠》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还遇到了如何记场记的困难。“龙舞”的场记图共有一百五十四幅,可是究竟怎么画,“龙”该用什么符号来替代,找不到现成的资料。我们只好自己设计,搞了许多方案,为这事大家吃不下、睡不着,苦恼了好多天,王立春同志不得不靠“利眠灵”休息。
经过反复修改,最后一致决定,用各种符号分别代表“领珠”、公母龙头、龙身,把他们串起来就成了一条龙形,既简便,又好懂。
我们还想强调一点:民间舞蹈《二龙戏珠》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是与王立春同志分不开的。她既是“帅”又是“卒”,从“概述”到“场记图”,处处凝集着她辛勤的汗水。特别是在最后定稿的日子里,负责“龙阵”场记图的小汤忽然去出远差,王立春同志就接过他的草稿本,和我们一起日夜加班,苦干了十几个白昼,校正、绘制了一百五十多幅图案。
通过半年多的收集整理,我们越来越热爱上了“舞蹈集成”工作。有的同志起先对调来搞“舞蹈集成”不太乐意,认为上面乱“拉伕”,但经过下乡采访,很快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从中积累了一些创作素材,还为县政府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提供了反映当地民俗的比较完整的史料。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5 17: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怪哉!康广仁的墓怎么“跑”到茅山来了?!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军人物,他的弟弟康广仁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导者。康广仁这位旧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
有-篇难得的网文称:
“1898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康有为、梁启超等4人正在北京南海会馆打牌,清军大队人马向会馆扑来。邻院有个厨子看到清军,知道是来抓康氏兄弟的,赶忙跑来通风报信。梁启超得信立即起身,塞了一把银子给厨子,匆匆离去,因而脱险。
“康广仁也给了厨子钱,并换上了厨子的衣服。但是,他临走前又犹豫不决,二返其院,于是发生了变故。
“清军包围了南海会馆,康广仁自家的厨子(非报信的那位厨子)因为前两天康广仁因故打了他一下,正怀恨在心,看到大队清兵和康广仁彷徨的样子,知道清军是来抓他的,便趁机报复,向清军告发了他,康广仁因而被捕。
“因为康广仁秘密出入宫廷充当康有为和光绪之间联络员的角色,所以慈禧深恨他。”
为了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慈禧决定把谭嗣同等6人处以血腥残忍的斩刑,并把刑场安排在车水马龙的菜市场口。后来这6人被称为“戊戌六君子”。
9月28日那天,第一个被杀的就是康广仁,时年31岁。“由于宫外男人秘密出入宫廷是皇室的丑闻,所以在正式的官方通报之中,并没有提到康广仁的这一大‘罪状’”。
据说康广仁临死前曾称:“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但又有文章称,康广仁临终前大哭道:"哥哥闯的祸为何要连累到弟弟?″
我曾查到"大哭″之说最先乃出自汪精卫的笔下,而他又是在狱中"听″某个刽子手说的。这是否当得真?不太好说。
康广仁的遗骸一直无人敢收,最后不得不由一家慈善机构出面,草草葬之京郊。
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后,始有同情者趁乱为其立了块仅刻有“康广仁之墓”的陋碑。
据康有为在大陆的儿媳、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庞莲老人生前回忆:
“不久,康广仁家人及维新余党,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将他的遗骸偷运至香港,默默掩埋。康有为之母及元配夫人张云珠逃往香港居住后,便十几年如一日,守护着康广仁的坟茔。
“1913年8月9日,康母去世,康有为由日本奔丧归港。是年12月1日,康有为租‘海明’轮,运母与弟灵柩回广东南海县老家,浅葬母与弟于银塘乡之后冈。
“康有为疼爱这位英年惨死的幼弟。他无论住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还是住在愚园路l游存庐',经常肃立在奉有康广仁遗像的‘三本堂’前,久久地凝视乃弟的英俊形象。
“康有为到上海生活,常常感到对不起浅葬故乡的母与弟。1914年,他最宠爱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余,他决定将母、弟迁葬,与三太太同葬在一处山明水秀的胜迹。
“康有为曾多次游览江苏的大茅山,此乃道教圣地,林木森森,浓荫蔽日,峰壑泉流,浑然天成。康有为晚年迷信风水堪舆之学,他见大茅山集伟岸与灵秀于一炉,遂出重金请风水先生,一同上山寻找最佳的陵寝地。最后,他们选定大茅山积金峰下的青龙山,认为此山有龙首龙尾,坐北朝南,状似巨龙腾飞,乃吉祥之处。
“1920年6月16日,康有为携全家披麻戴孝,扶着三具至亲的灵柩,在吹鼓手、道士那悲怆、沉郁的号角和诵经声中,完成了葬礼。是时,康有为在亲人墓前涕泪交加,长跪不起。”

康广仁等六君子被斩首后,许多百姓欢呼雀跃,甚至往尸体上扔烂菜叶。可怜他们十有其九是文盲,普遍认为这些人就是朝廷所说的图谋不轨者,就是想要扰乱国家、坑害百姓的罪人。正如鲁迅所说:“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不过康有为的儿媳庞莲可能漏说了一件事:
据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康有为的心情一度极度灰暗,甚至有了出世的想法。1913年底或1914年春,当他在上海隐居时,忽然有一位茅山道士慕名登门拜访,并邀请他前往茅山一游。康有为一直被古书中的道家圣地茅山所吸引,最大的可能是想学"山中宰相″陶弘景,于是欣然而去。到了茅山之后,果然被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景所深深痴迷。
康有为虔信道家的风水之说,因此对母亲的坟地究竟迁葬到何处为宜之事极为重视。他原先是计划将之葬于杭州的,不过当来游过茅山之后,,便认为这里是“列仙所托”之地,也就是连仙人们都认为这里最适宜作为向诸神请求达到某些愿望的场所。
自康有为支持张勋复辟失败后的1917年秋起,康有为便隐居于茅山,潜心研究堪舆学,兼及《道藏》,并为茅山道院道士讲授《道德经》。
在茅山隐居期间,康有为出资在茅山山麓开辟了“述农农场”,又花重金先后聘请了若干位风水先生,并与之一同寻找了好几天,才择中积金峰下的青龙山。
同年,康有为最钟爱的三姨太何旃理不幸患猩红热病故于上海,年仅24岁。
何旃理(1891-1915),字金兰,原籍广东开平,旅美华侨,康有为第三任夫人。何旃理在康有为的妻妾中,是与其共处时间最短的一个,但也是最让康有为刻骨铭心的一个。
何是美国一华侨农场主的千金,不仅长相极美,且懂四国语言。康对12岁时即嫁给自己为妾的她的死十分悲痛,决定将她与母亲、弟弟都迁葬于茅山。
换句话说,是何旃理的逝世,推动了康有为将母亲与弟弟迁葬于茅山的进程。
据说康有为来到茅山后,就居住在乾元观。他让人在相中的穴位上往下深挖,然后将小麦埋入其中,经过一段时间,再挖出小麦,检查其是否霉烂。
如果这里的小麦霉烂了,就说明当地的地下过于潮湿,不宜葬人;如果小麦粒粒不腐,这里才可以作为坟地。
康有为在茅山选了好多处穴地,都因种种原因而不满意。最后他在白云观西北面的青龙山脚下,相中了一块被认为是“龙吸珠”宝地,于是决定在这里为母亲建造坟墓。
有人撰文说,“1920年6月16日,康有为及亲属与挚友,在茅山道士的诵经声中,簇拥着3具珍贵的楠木棺材,前往青龙山落葬”。这显然是根据康有为儿媳庞莲生前所述衍生出来的故事。
对于这一说法,我并不敢苟同。因为康有为并无分身之术,哪能一天之内在不同的地点先后为三位逝者同时迁葬?况且江南的落葬时间只能选在早晨,一旦过了中午12点,哪怕再动一锹土,都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故我认为,这三口楠木棺材只能是由一条雇来的船同时载着,通过茅山之东的水路从太湖水系运来茅山,它们也只能先暂存在某个道观内,然后另择不同的吉日分别下葬才对。
网上另有文章说,康母劳氏安葬之日,康有为举办了多日祈祷活动,茅山道士还特地做了几天道场。当地士绅、权贵都前往吊唁,送礼品、赠钱财。
据说康有为对这块墓地极为满意,曾有“吾生数十年,所得只有此一地”之语。另据说康有为还曾在茅山的白云观内为母亲守墓三年。
此文章称:“后来康有为还把其三姨太安葬在茅山东麓西旸境内,又将其胞弟康广仁安葬在茅山之西的浮山北麓。”

20世纪70年代,康广仁墓遭到毁坏,墓志被挖出后弃之于田野。20世纪80年代平整土地时它被重新发现,之后便一直保存在句容市天王镇的农林村委会。最近,农林村委会将它捐赠给了句容市博物馆。这一墓志应是康有为亲笔所写。此前康母的墓碑在句容茅山镇白云村被发现,康原配夫人张氏的墓志则在金坛被发现。
可见这三人绝非在同一天内能迁葬起来的。
此后,康有为又在其母坟上竖立了一块碑,石碑上详细记载了康有为的家世情况及康母一生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经过。此碑现珍藏于茅山元符万宁宫的勉斋道院里。

1981年冬,我在茅山北镇街附近参加全县各厂民兵代表训练时,每天一吃过午饭就往山中几里外的元符万宁宫跑,只为了看看那里的古迹。其时该道宫处处可见文革对它的肆意破坏,印象最深的是康有为这块著名的“众妙”碑,竟不知被何人有心或无意从墙上拆下来,当成了茅缸上的蹲板!好在居然没将它砸碎……
此后每年清明及有关祭日,康有为必亲临祭祀之。据说他每逢周忌,都要在何旃理的灵前焚香哭拜;清明时节,则亲临茅山祭祀。
据康有为的儿媳庞莲生前回忆:“1927年早春,康有为做七十大寿前夕,突然心思变化,常常念叨人以叶落归根为好,表示要将三位亲人的遗骨从大茅山迁回故乡厚葬。在以后的许多年中,康有为的幼子康同凝(庞莲丈夫,1978年去世)一直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可惜天不假年。然而,因康氏后人绝大部分在海外,都没有精力去完成迁葬之事……”
不过此说或只是庞莲夫妇的“一家之言”。因为康有为有6房妻妾,其的子女也多同父异母,且各有各的政见,各有各的生活,并不是都赞成再为迁坟的。
不少今人对康有为娶了多房姨太太之事嗤之以鼻,这其实有点像责怪过去的脑病患者为什么不肯做“核磁共振”一般。历史人物是不能用当代的道德观念去苛求于他的。
试想,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在一位极年轻的小妾的坟茔前涕泪交加,长跪不起,这份感情,岂是装得出来的?
“文革”时,一些无知的“造反派”上山破“四旧”,竟将康广仁、劳氏、何旃理的坟墓全毁掉了,康广仁墓在茅山的史实也就很少有人再知道了。
如今我们能知道的,是康家至少有四人(含康有为的正妻张氏)葬或迁葬于茅山。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8: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只知茅山有道士?却不知无锡的名山古寺,也是茅氏三兄弟的道场(转)
江南实时分享2021-09-20 20:14




提到大名鼎鼎的茅山道士,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镇江句容的茅山,却不知在茅氏三兄弟与句容茅山筑庵修道,建立道场之前,却是自无锡一带游历,为民采药治病,无锡历代以来最有名气的惠山三座山峰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便是以茅氏三兄弟命名,锡最有名的吼山七云禅寺、圣安宫,也是三茅真君最早的道场。
秘藏于吼山山巅的圣安宫


“三茅真君”在无锡的游历历史
准确意义上的茅山道士,其实应该是三位,这便是历史上记载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也是公认的道教茅山派创始祖师,和称“茅山三真君”,大哥茅盈为大茅君、二哥茅固位中茅君、小弟茅衷为三茅君。
典型的道士修炼场所


不过,这“茅山三真君”,既不是句容茅山人,也不是无锡人,而是陕西咸阳人,三兄弟在大茅君的带领下修行成仙后,便开始南下游历,位于太湖平原上的无锡虽然山很少,但由于中国古代有山顶结庐修庙筑观的传统,太湖的最高峰惠山,锡东的最高峰吼山,就成了“三茅真君”修行的最佳选址。
道教建筑大都色彩鲜艳


惠山的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
无锡最有名的5A级景区锡惠公园,便是以惠山、锡山两座山命名的,其中惠山是无锡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惠山一共有三个山峰,本地人分别叫做“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无锡人叫熟了,也不去追求名称的来源,其实这三个名称,便是对应了“三茅真君”的大茅君、中茅君、三茅君。
惠山头茅峰的道院遗址


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其实无锡虽然现在是佛教寺庙更多,历史上却是道教更盛行,比如大名鼎鼎的《二泉映月》作曲者瞎子阿炳,就是无锡崇安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话说回惠山的三座峰,其中头茅峰上的建筑遗存,历史上就是道观“老君庙”的所在地,二三茅峰现在依旧保留了明代“三官道院”的遗址,以及依旧香火旺盛的“白云观”,可以说,惠山是不折不扣的道教名山。
惠山三茅峰的白云观


锡东吼山的道教传统。
历史上“三茅真君”的足迹,是从陕西一路南行,到了江阴之后再到无锡的惠山、吼山一带游历,因为这两座山植被丰富,盛产中草药,方便他们采药治病,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就在惠山和吼山,逐步建立起了很多的道院、禅院。
特色鲜明的圣安宫山门建筑群


小小一座吼山,虽然高仅百米,却现存两座完好的道院禅寺,其中山脚下的叫做“七云禅寺”,继承了吼山的古称“七云山”名称,规模甚为宏大,可惜古迹不存,现有建筑均为新建。反而是山顶的圣安宫,全红色的建筑形态,看上去还颇有些古意。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8: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三茅得道后,全国的许多地方都称三茅先在它那里修过道,“然后才去了茅山”,最典型的是苏北的兴化,它索性将那里的一座山称作“北茅山”,又将将句容的茅山称为“南茅山”,明显地来了个“分庭抗礼”。
其实自北宋时起,朝廷就敕令江浙皖等地都兴建三茅宫,于是三茅的传说也在那里开了花。另外句容人曾迁往各地,也就将三茅的故事带了过去,并有意无意地移植成了那里的民间传说。

您相信三茅是在无锡先修的道吗?我并不太信。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2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茅山山脚的千古绝棋


(前言:这是我上世纪末以茅山为依托杜撰的系列传奇故事之一,正能量满满,类似神剧。由于这种创作有一个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固定套路,故为作家所不耻。)
莽莽苍苍的茅山脚下,曾经有座古木参天的谧静小村——古和棋村。
相传宋时大观某年某日,翰林学士关某奉旨入宫与徽宗对弈。那关某少年气盛,有意在圣上面前卖弄棋艺,竟连胜徽宗三局,徽宗乃极好脸面的天子,常自诩“天下第一棋”,今日如何在太监们面前下得了这个台?于是龙颜大怒:“你这厮吃了朕的多少棋子,朕便叫你家丢多少颗人头!”金口玉言下,可怜关家九族全成了枉死城的冤鬼,仅关夫人因至茅山的玉晨观进香而侥幸逃脱,后来她便在当地隐名埋姓将亡夫的遗腹子生了下来,关家始未绝门。
说来也怪,关某的后代不知得了先人的哪些秘传,大多棋艺精湛,外人绝难匹敌,不过他们世代从此严守祖上“明哲保身”的祖训,从不出村显山露水,即使有棋坛高手登门挑战,关家至多也只肯与之下三盘和棋,既不让对方失去脸面,也不让对方小瞧了自己,久而久之,“和棋村”这三个字便在棋林界如雷贯耳。
话说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八月十六,南京的“国都大饭店"内忽然悬起了“日中象棋大赛”的巨型横幅,原来日寇为了掩饰他们的侵略罪行,标榜什么“日中亲善”,精心筹划了这场闹剧。几天下来,中方的参赛者纷纷落马,无一占先。有人私下议论说,他们全是故意前来献媚的“屎棋篓子”,也有的人争辩说,他们惧怕日寇的淫威,不敢放胆拼搏……
不过话得实说,日方的夺冠者也绝非等闲之辈,他乃某军团的司令长官坂三木郎!此老鬼确是个中国通,凡我国自古以来的棋谱,如《梦人神机》、《适情雅趣》、《橘中秘》、《胜局三味》等等,无不烂熟于心,倒背如流,常人根本不是其对手,坂三因此得意非凡,特地命人精制了“车马炮横扫天下,士相卒肆行寰宇"的条屏,悬于官邸。
岂知条屏尚未挂稳,横匾上“帅镇东南”的“帅”字中间,不知从何处打来一支飞镖,镖上还有一张龙飞风舞的狂草字条:“井蛙不至和棋村,无耻自封胜棋人”。
一个獐子头的汉奸生怕老鬼子嗔怒,忙点头哈腰地道:“太君,您可别理它!您是大东亚的棋王、棋圣、棋祖宗!什么和棋村不和棋村的,他们统统的不入流! 屎棋! 尿棋! 狗屁棋……”
老鬼子却冷笑着摇了摇头:“你的,少拍马屁!马上带路,上和棋村!”
那粗陋不堪的汉奸哪里猜得到老鬼子的心思?原来,他绝不仅仅只是想尝一尝在中国当棋坛霸主的滋味,他最最根本的目的,是想在中国杀败中国国棋最优秀的棋手,以此来证明中国人只是个智力劣等的民族,因而只有归顺日本,才是唯一的出路! 先前,他不是没听过和棋村,但自恃自己的棋艺非凡,怎肯将几个山野草民放在眼里?如今,既然有人暗中将了自己一军,他就装不得聋、扮不得哑,就得亲自出马,凭自己的实力,大胜而归! 再说,听讲和棋村几百年来都不肯赢人一棋,生怕招杀身之祸,足见他们也不过是委屈求全之辈。我坂三木郎偏多带几个煞神去,看他们敢不敢也和我下一盘和棋?嘿嘿嘿……
老鬼子摸着人中上的一撮杂毛,得意地笑了。
离南京一百六七十里远的古和棋村,今日狗咬得特别厉害。老关头披衣下床,刚把柴门打开,便一哆嗦: 妈呀,屋外站满了荷枪实弹的鬼子兵!一些奉命前来的新闻记者,手持照像机,见了老关头,如苍蝇逐血,一窝蜂地涌上来,"啪啪啪”地对他一阵乱照。

下象棋讲究的是智慧,棋盘之中从无以大凌小之说。横冲直撞、肆行无阻的车,只要走错一步,就能被对方的任何一个棋子轻易地吃掉。自古至今,整个社会也如一盘永远在不断变化的棋局,有时你赢,有时他输,但最先阵亡的,总是双方冲在前头的兵卒。为了将帅的苟活,任何车马炮士相都可以被送死。
老关头是和棋村的一圣。他早已听说过老鬼子坂三在南京赛棋的事,但只是淡一笑。老祖宗因赢棋而被夷灭九族,这血的教训关家还忘得了么?老鬼子赢就随他赢去吧,反正与我们和棋村毛都不沾!
可老关头万万没想到,这老鬼子竟然上和棋村挑战来了!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此棋该如何下法?老关头顿觉头疼欲裂了。
只见汉奸獐子头上前对着老关头的耳朵,压低声音厉声喝道:"老家伙,坂三司令要我转告你,这次比赛,非同小可,只许输,不许和!你要识了抬举,他会赏你三根‘黄鱼’(金条);你要是抱住死鸭头啃,休怪他灭你十族!”
老关头听得根根汗毛都竖起来了。如果獐子头不说这番杀气腾腾的话,他也许真会趋吉避凶,故意破天荒地输一二局,给对方一个面子。可如今老鬼子急于要赢,他绝不是只想夺个棋王的雅号,而是想赢了咱中国人的精神和气节啊,否则獐子头就绝不会一开口就软硬兼使了!可我如果逞强不输,咱关家的老老少少,连远朋近友也全完了……
老关头顿时冷汗如雨,浑身尽湿,恍恍惚惚中他三盘尽输,老鬼子得意洋洋地硬塞给他三根沉甸甸的金条。可他忽然觉得周身的冷汗全化成了亿万同胞鄙夷的唾沫,连自己被皇帝砍了头的老祖宗,也冲他狠狠吐了几大口浓痰!
老关头猛一怔,清醒过来,他擦了擦头上的冷汗,冲坂三一抱拳,淡淡笑道:“坂三司令亲率重兵前来对弈,我和棋村不胜荣幸!只是关某久已不近棋盘,今日也无意再作冯妇。”
老鬼子早料到他会以进为退,冷笑道:“老关头,你的,就当着这么多新闻记者们的面,举起双手,连喊三声‘认输’,我坂三木郎也就不为难你了!”
谁知老关头轻轻摇了摇头:“司令官先生,关某岂敢做这等辱没祖宗的事?好在我还有一个犬子,粗通棋艺,尚能和你应付几局。”
新闻记者们全听出了老关头的弦外之音,禁不住吃吃地笑了起来: 这老家伙果然厉害,居然把自己的儿子抬了出来,根本不屑与堂堂的日军司令过招呢!
老鬼子的脸气成了紫猪肝,可他深知中国话“客随主便"的含意。人家既已派代表和你交锋,你就不得挑肥捡瘦了!他只有捏住鼻子先喝下这口酸醋。
老关头从屋中唤出了自己年过四旬才得的唯一爱子关小虎。谁也没料到,他还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十二三岁的娃娃!
关小虎毕竟还是块嫩姜,从没见过这等阴森森的场面,脸色都吓得煞白,腿肚子也颤颤的。老鬼子一见他这样子,正中下怀,不免暗暗得意。此时恰有一只斑鸠打他头顶飞过,他笑里藏刀道:“小孩,你的不要怕,太君送你一只鸟当中饭菜!”说罢,连瞄也不瞄,“啪”,冲天一放,斑鸠便直直地栽在了小虎的面前,溅了他一身的血。
小虎忙把头埋进父亲的怀里。老关头轻轻摸摸他,镇定自如地替他在大青石上摆好棋局,微笑道:“虎儿,你不是常想让爸爸准许你赢一盘么?今天爸爸就破个例,只许你赢,不许你和!”
原来,小虎自三岁半起就被老关头亲授棋术,且无论怎样的险棋,都被教予致和的绝招,可就是不许他赢,当然也不许他输。小虎自然不解他爸爸的苦心,常背着他爸爸与小伙伴们争强斗胜,好在这些小伙伴也大都是棋中神童,自幼得本族高人点拨,大家相互切磋,愈发水涨船高。知子莫如父,老关头当初也是这么过来的,岂能一无所知,只不过装作糊涂罢了。
娃娃家毕竟好胜心切,小虎听爸爸这么一说,顿时忘了害怕,便大模大样地将手向老鬼子一伸:“红先黑后,东洋先生请走棋!”
这番话不卑不亢,惹得新闻记者们一阵暗暗喝采。
于是马八进七,炮二平五的,两下就厮杀起来,老鬼子果然是熟透古今棋谱的,招招都带杀着,步步全是陷阱; 可小虎自得关家秘传,处处绵里藏针,不但化险为夷,还争取了主动。
老鬼子大惊: 这娃子,秉承的是哪家的棋法?无门无派,神鬼莫测,变化万端!你攻吧,他马结连环,车炮互保,让你无处寻天衣之缝;你守吧,他车马炮卒,纷纷压境,令你防不胜防……坂三心头一慌,手下已露破绽,小虎乘虚而入,竟赢了第一局。
我的天,这可是和棋村自开天辟地以来,对外所赢的唯一 一局!
老关头笑了。小虎擦了擦鼻头上的汗,也露出小虎牙,甜甜地笑了。老鬼子却目瞪口呆,怎么也没料到从来在棋坛百战百胜的自己,竟败在和棋村一个才离他娘奶头的小子手上!随行的新闻记者则表情各异,不一而足。
獐子头压根儿不懂啥叫赢输,但他一见老鬼子的神色,便知大事不妙,忙一把抓住关小虎的衣领,将他拎在半空:“你个小兔崽子,再不让坂三司令赢,老子毙了你一家!”
周遭的日本鬼子一见这阵式,也忙端起长枪,对准关小虎。
谁知老鬼子毕竟老奸巨滑,他忽地把脸一沉:“混账!这是干什么?你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嘛,‘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三局两胜,现在还没分出高下哩!”实际上,他已暗暗叫苦:真不该把这些新闻记者召了来,人心难测天难估,谁知道他们背地里会写出什么刻薄的稿子来,投到大日本帝国管不着的地方去!
老鬼子眼珠子一转,向小虎奸笑道:“小孩,你的棋和你祖宗下得一样好,大大的好!”
关小虎被这弦外之音提醒了,他这才想起自己违背祖训,惹来了灭村灭族的大祸!自己才十来岁,哪里舍得死?自己的爸爸妈妈、亲亲眷眷,难不成就这么统统地死掉?天啦,几十条人命,全在自己的棋子上搁着,小虎我怎能只为逞逞能,就……
小虎的心中顿如有团乱麻,他的手颤抖了,棋路也全乱了。老关头一眼看穿了儿子的心思,他正想开口,獐子头已把黑洞洞的枪口塞进他的嘴里。小虎见状,愈发慌乱,棋步大错。老鬼子大喜,车三平四、马四进三,顿捉了小虎的老将。
我的天,这可又是和棋村自开天辟地以来,对外所输的唯一 一局!

象棋虽是一项高尚娱乐活动,但也是对双方智商的一种测试。你纵是棋坛高手,倘若忘乎所以地大赢自己的上级,事后自己的脚下必会多出一条暗绊;你若佯装“屎棋篓子”,又必会引起旁观者的鄙夷。真正的棋艺,只能在双方平等、且无将来任何直接利害冲突的前提下得以展示。
决定最后胜负的第三局开始了。可小虎此时已完全乱了方寸,他不知道这一局该输、该赢、还是该和,十头八步走下来,一车一马皆失,眼看岌岌可危。老鬼子大喜,志在必得,攻势愈发凌厉。
老关头看在眼,急在心。他深知儿子的棋艺,绝对高出老鬼子一截,可如今儿子为了保住和棋村的几十条人命,却偏偏忘了比性命还重要的民族气节!好恨自己平素只教他明哲保身,却没教他学习不失汉节的苏武、宁死不屈的文天样!眼下该怎么办?
老关头忽急中生智,胡乱从地上抓了两把东西,对着宝贝儿子吼道:“小虎,咱和棋村自今日起,要为你而改‘胜棋村 ’!对这些强盗,只许胜,不许和,更不许输!你再睁大眼睛,看一看你爹!”
小虎不知道他爹想说什么,瞪大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他爹。说时迟,那时快,老关头一狠心,竟把用双手抓起的尘土猛地朝小虎的脸上洒去。小虎万不料他爹会有这一着,“啊呀”一声,顿时什么也看不见了!
老关头又厉声大喝:“小虎,不许揉!就与这老鬼子下盲……”
一言未了,獐子头的枪响了,老关头应声倒在地上,小虎哭喊着“爹、爹!”扑了上去,却只摸到两手鲜血。
周围死一般地沉寂,似乎世界已凝固成一幅残暴与凄惨组成的油画。
忽然,新闻记者中站出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显然,他已被老关头的行为和鲜血所深深震撼,只见他挺身而出,怒斥獐子头道:“你这狗东西,凭什么滥杀无辜?你还算中国人吗?”
老鬼子毕竟老奸巨滑,他知道如此下去,绝难收场,忙狠狠抽了獐子头一记耳光:“你的,杀人的干什么?死了死了的!”说罢,掏出枪来。
獐子头吓得大叫:“司……司令,我可是、是奉命……”
老鬼子见这小子实在太蠢,竟要泄露天机,忙将他一枪毙命。接着,他朝老关头的尸体一鞠躬:“关先生,今天的事我很遗憾,实在对不起……”说罢,竟想一走了之。
那年轻的新闻记者却双手拦住了他:“司令官先生, 您是来赛棋的, 按照您刚才所说, 您也该当着这么多新闻记者的面,举起双手,连说三声‘我认输’!”
老鬼子恼羞成怒:“你的,活的不耐烦了?”说罢,将手一挥,示意来人把他拖下去杀掉。谁知这时满村被捕的人全不顾鬼子们的阻拦,冲了上来,七嘴八舌:“老鬼子,你和这娃娃下啊!怎么盲棋也不敢下了?”
“要不就爬着出去!”
“统统枪毙!”坂三木郎气急败坏地大吼道。
万万没料到 ,一名日本兵竟也站了出来:“司令官先生, 您是来下棋的,不是来杀人的!我在国内就是个棋坛裁判,我非常有兴趣看到它的最后结局!”
原来这位士兵是被硬抓了来当炮灰的, 反战情绪极为强烈,因见坂三如此蛮横, 觉得太丢日本棋坛的脸,禁不往造了反。
此士兵在日本军人的心目中威信极高,老鬼子杀他虽易如翻掌,但如此刻下手,确不是时机。老鬼子眼珠一转: 如今棋局对我极为有利,且盲棋是我的拿手好戏,下就下!为示“公平”,他让手下人把自己的眼睛用布蒙了起来,要和小虎决一雄雌。
谁知这小虎家贫 , 晚上从来点不起油灯,父子俩一上床就闭上眼睛下盲棋玩,以致他盲棋远下得比明棋精彩。加上他受他爹临终前那番话的激励,以棋报仇的心极为迫切,老鬼子哪比得上他?于是小虎全使出从他爹那里学得的不上棋谱的怪招,明明该飞象他却撑士,明明该走马他却移卒……绕得老鬼子头稀昏,一会被抽了车,一会又被偷吃了马,很快反败为胜。老鬼子大惊 , 竟不顾棋坛规矩,偷偷扯了蒙眼布来看,却让那耿直的日本兵一声吆喝:“坂三先生犯规!依照棋坛规则,取消比赛资格 , 判定为输!”
“啊!小虎赢了!和棋村赢了!”老百姓们全欢呼雀跃起来 ,一个个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忘了所有的一切!
这是开天辟地以来,和棋村第二次的赢棋,也是和棋村人自古至今,第一次为赢棋而放声喝彩……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和棋村这个村名也不复存在,您若上茅山脚下去向老一辈人打听,他们会叹息着告诉您:这里只有一大片坟地,叫“胜棋冢”, 年年清明有不计其数的人前去祭扫。其中还有一座坟,里面埋了个日本籍的好人……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09: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猛建“艮岳”和自称“道君皇帝”,与茅山宗师刘混康有关吗?
赶场子的程逛客

梦中畏闻出工哨,醒来怅失诵书声。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徽宗曾经自称为“道君教主皇帝”,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受了茅山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的影响;徽宗也曾经举全国之力,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才在京城的东北边建造过一座大型的人工假山,取名“万岁山”,后更名为“艮岳”,于是又有人搬出陈均在《皇朝编年纲目备要》里说过的那个离奇故事,把刘混康牵扯进来,说“修建艮岳的缘起”,是听信了刘混康向他秘授的、多生儿子的“广嗣之法”
如果写这种文章的是业余作者、发表这种文章的是《故事会》,倒也罢了。可是我居然在堂堂的《开封大学学报》上,读到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某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还在开封的《汴梁晚报》上,读到了这类漏洞百出的猎奇文章!

网上多是这种道听途说的鬼话:宋徽宗刚继位时皇子稀少,很是苦恼,后来茅山道士刘混康告诉他,开封东北角地势偏低,聚集阴气,影响皇室繁衍,只要垫高开封城的东北角,子嗣必然兴旺。宋徽宗信了这个道士的话,在东北角大兴土木,建成了“艮岳”,此后果真皇子不断降生。
这种离谱的奇闻,只能多花些时间,运用多种史料去进行驳斥了。
请注意:徽宗是从政和七年(1117年)起才自称为“道君教主皇帝”的,也就是在这一年起才开始建造“万岁山”的,而刘混康早在大观二年(1108年)就过世了,这两件事不知道与刘混康能牵上什么关系?!
再请注意:至政和七年为止,徽宗已经连生了25个儿子、17个女儿,这两个数字已经相当惊人了,难道他还嫌“皇嗣不广”,非要再堆座“万岁山”来让嫔妃们继续放开肚皮生育?
还请注意:即便如陈均在《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所言,刘混康“建言宫城西北隅地协堪舆,倘形势加以少高,当有多男之祥”,也并不等于刘混康就该为徽宗建造“万岁山”的事担责。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翻译一下陈均所写的有关原文。刘混康向徽宗建议说:“宫城西北角城墙的地势应该符合风水,如果将它稍微加高一下,陛下您是会多生儿子的。”
敬请注意:“宫城西北隅”这五个字,是指围绕帝王宫室西北角的城墙,而不是指皇宫以内西北方的所有建筑!也就是说:如果刘混康真的“认为”“宫城西北隅”的地势偏低,不太符合风水学,建议“加以少高”,也只是建议徽宗将宫城西北角的城墙稍微“加高”一点而已,这应该不能算是什么劳民伤财的大工程吧。
南宋的文人张淏写过一篇《艮岳记》,所谓“艮岳”,也就是被改了名字的“万岁山”。文中如此写道——
“徽宗登极之初,皇嗣未广,有方士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傥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上遂命土培其冈阜,使稍加于旧矣,而果有多男之应。自后海内乂安,朝廷无事,上颇留意苑囿,政和间,遂即其地,大兴工役筑山,号‘寿山艮岳’……”
此文的大意,是说徽宗刚当上皇帝时,觉得儿子太少,某方士对他说:京城的东北角虽然符合风水,但地势偏低了。如果陛下将那里稍为垫高一些,儿孙是会很多的。于是徽宗派人在京城东北隅的山丘上象征性地堆了些新土,后来果然生了不少儿子。后来徽宗觉得天下太平,开始喜欢上了能畜养禽兽的园林,于是在政和年间开始大兴土木,在老地方筑起一座山来,取名为“寿山艮岳”……
由于张淏的生卒年月不详,我无法比较《艮岳记》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的写作时间谁先谁后,但张淏在此说得很清楚,建议徽宗“增高”“京城东北隅”地势的人乃是某位“方士”,而且徽宗后来的筑山,与原先给山丘培土,目的完全不同,并非是一回事!
在《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中,刘混康建议徽宗增高的是皇宫西北角的城墙;而在《艮岳记》中,某方士建议徽宗增高的是京城东北角的山丘,两种说法粗看大同小异,细析则风马牛不相及,只能说明这并非可信的正史。野史的故事性再强,可真实性能有几何?与刘混康又有什么何干?!

俗人认为皇帝是人间所能达到的最高称号与最高等级,而皇帝却未必满足,所以有时会追逐一些自己以为更有吸引力的称呼。宋徽宗的迷恋“教主”和“道君”的称号,可以算是一例。许多人喜欢将皇帝干的蠢事说成是受到某“祸水”或某奸臣的蛊惑,其实是在帮助他开脱。
在元代著名高道张天雨的《玄品录》里,记载着这么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刘混康曾经向徽宗“累表灾变,上虽加叹而不能用其言”。这恰恰证明刘混康虽然道学非常精深,所看到的问题非常深邃,但是并不具备让皇帝纠正错误的能力。徽宗在刘混康过世之后,干了许许多多昏聩的事,这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的不幸,我们不能让无辜的刘混康替他“背锅”。
在王安石的女婿、资政殿大学士蔡卞于崇宁五年秋所写的《茅山元符万宁宫记》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是:
蔡卞我亲眼见到,当今皇帝自从登基以来,没有添过御花园里的品种和陈设,也没有增加过圈养的禽兽,他并不想让自己因为赏玩外物而耗费自己的心力。他只是在不断地探索道学的高妙,他只想以淡泊无为的心智以抵御各种物质的诱惑……
如果蔡卞所说的这段话并无虚言,那么,至少在刘混康活着时,徽宗应该还能算是一个俭朴的文人皇帝,并没有因为玩物而丧志。至于他后来各种令人不齿的行为,则只能说明他失去了导师的教诲后,开始逐渐蜕变。
此外,今人应该明白,刘混康乃是九百多年前的一位上清派道士,即便他在为徽宗看过宫城的风水后,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这也与他的职业有关,似无可厚非。我们没有权利、也不应该用今人的无神论观点来苛求于他。




开启赞赏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9: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
茅山宗师刘混康曾经向宋徽宗“大诋佛氏”吗?
赶场子的程逛客

梦中畏闻出工哨,醒来怅失诵书声。







1 人赞同了该文章


众所周知,宋徽宗一生笃信道教。据《皇宋通鉴纪事本末》载,他是于崇宁二年(1103年)七月,应江东转运判官(注:江东转运判官是长江以东地区最大的财务官员,还负责监察当地官员的优劣)席震的申请,赐刘混康“葆真观妙先生”之号的。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徽宗又将刘混康赠号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这说明他对刘混康的器重在不断增加。因为皇帝对谁赐号的字数越多,就说明对谁越敬重。
两宋之间有个文人,名叫蔡绦,他是北宋权相蔡京的第四个儿子,曾经官至大学士。蔡京于宣和六年(1124年)第四次被任命为宰相时,已经老眼昏花不能办事,就让蔡绦在暗中帮他处理各种政务,《宋史》也因此批评他“恣为奸利,窃弄权柄”。
正是此人,在其所著的《国史后补》中说:徽宗刚继帝位之初,对佛教和道教,还没有亲疏厚薄的分别,由于受到喜佛的“鲁公”引导,开始在天下兴建起“崇宁万寿寺”来,后又将之改为“天宁寺”。某个端午节,徽宗在皇宫内举行的佛事道场上礼拜佛牙时,“其舍利四散,迸出于水晶匣外”,徽宗很是高兴,还大大地称赞了一番。
蔡绦在此所说的“鲁公”,就是他自己的父亲蔡京。因为蔡京曾经被徽宗封为“鲁国公”。那徽宗后来为什么又毁佛兴道呢?据蔡绦解释,这是因为“方士刘混康有节行,为上所信听,大诋佛氏”的结果。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既然蔡绦已经承认刘混康有节操和品行了,怎么接着又指责他向徽宗“大抵佛氏”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徽宗原先其实真的没抑过佛,因为佛教中《御制建中靖国续灯录》一书的序就是他写的。不过据《宋会要辑稿》载,崇宁三年,湖南忽然有人私刻了《佛说末劫经》一书,此经借佛陀之口,宣扬“世界劫难就在眼前”。作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徽宗自然最忌讳这样的谣言,当即便让地方官府查禁并焚毁了这一经书,从此也就与佛教结下了“梁子”。
所谓“末劫”一词,也就是佛教徒常说的“末法之劫”,以借指世道过于黑暗。据说它源自《大藏经》。依照相关的解释,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和末法时期。宋代文人邵博在其所著的《闻见后录》一书中说:
仁宗朝庆历年间,齐州(今之济南)有个名叫如因的僧人以妖言惑众,动不动就称每过一千年人间就会有一大劫,“像法一千年一劫,末法一千年一劫”,还称“今像法已九百六十年,才(再)余四十年即是末劫,当(有)饥饉、疾疫、刀兵云云……”
由于徽宗根本不会治国理政,使得社会矛盾日愈激化,于是有人便再次将“冷饭热炒”,声称当下正值像法转往末法的三灾大劫之时。
对于如此这般的“歪理邪说”,徽宗当然不能听之任之。据元版的《茅山志》载,从大观元年初起,徽宗就在给刘混康的信中多次发泄对佛教的不滿,还把自己刚颁发的不要将道教与佛教相混淆的有关规定抄录给刘混康看,显然是想让所有的道教徒配合自己“抑佛”运动。但刘混康却在回信中,以“道教未便陈述佛教教义是非”的请求,巧妙地回绝了,这就说明刘混康根本不是“扬道抑佛”的策划人或鼓吹者。
徽宗在致刘混康第五十一封信的开头,即写下了“睽异又见,畏景”,这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你(或朝廷内的某些重臣)与朕之间又出现了观点上的分歧,这让朕感到处境的艰难。”徽宗非常希望刘混康能支持自己“抑佛”,但刘混康始终不愿掺合其中,这使得徽宗感到很是无奈。
这也间接说明,刘混康不但没有在徽宗面前“大抵佛氏”,相反,还因为自己鲜明的态度,巧妙地推迟了徽宗正式“抑佛”的时间,直到他过世之后。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蔡绦又在《国史后补》中记叙了这么一个故事:据说政和之初(约1111年),徽宗生了一场病,一百来天后才稍有康复。某一晚,他梦见被两名道士召至一处宫观,有位道长登上石坛后吩咐徽宗道:“从你前世的命运来看,你应该是振兴本教的人!”徽宗在接受这一命令之后就醒了,从此开始在皇宫中大兴宫观,他还来到以前所供奉天神的玉清和阳宫玉虚殿,请道士定期为自己传授斋醮的知识,并亲自创作了《步虚乐章调》的音乐,而道家也称他为“赤明和阳天帝”。
如果此说为真,那么,徽宗自觉弘道的时间,应在1111年许。可是刘混康早在1108年就过世了,这又与他有什么关系呢?
据《皇宋通览长编纪事本末》载,宋徽宗曾于政和七年(1117年)四月亲自写道(注:已被译为白话文):
“朕乃是昊天上帝的嫡长子大霄帝君,因为在天上目睹中华大地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点烛焚指、燃香灼臂、牺牲肉体等极端的修行方法,甚感怜悯,于是苦苦恳求上帝,愿到凡间为人主,令天下归于正道。天帝答应了朕的请求,还命令他的弟弟青华帝君代管朕的大霄仙府……”
宋徽宗的“毁佛”大约是在重和元年(1118年)春正式开始的,其时,道箓院(注:道箓院是朝廷所设的全国道教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上了一道奏章,其中说道(注:已被译为白话文):

宋徽宗对佛教的摧残十分少有,连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也得改穿道袍,只许被称为为“大觉金仙”;所有的寺院都得改称为“某某宫”或“某某观”;和尚得改称“德士”,尼姑得改称“女德”,就连佛门的合掌之礼,也得改成擎拳稽首。另外,佛教的最高管理机构还被降格为只能由道教的“道德院”管辖,想想都挺滑稽的。
“本院详细看了六千余卷佛经,现已将其中诋谤道、儒二教的‘恶谈毁词’分为九卷,乞求陛下批准将它们烧掉……另外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奉上他所写的《释经诋诬道教议》一卷,乞求颁降圣旨,以在全国施行。”
这奏章其实是依照徽宗的旨意泡制出来的,微宗自然很快就加以批准。此后,他又陆续发布多份“毁佛”诏书,主要内容包括:
一、命令全国所有的寺院,都得依其规模之大小,改称为“宫”,或“某某观”;释迦牟尼佛得改称为“大觉金仙”,菩萨和禅宗六祖等得改称为“大士”,和尚得改称为“德士”,尼姑得改称为“女德”。
二、将佛祖、菩萨、罗汉的塑像改为穿道服戴冠簪,在“德士”们的经文中,佛得称“金仙”,菩萨得称“仙人”,罗汉得称“无漏”,金刚得称“力士”,僧伽得称“修善”。
三、将国家级的佛教管理机构改名为“德士司”,隶属于道教的“道德院”管辖;“德士”们的服饰、名称、礼仪、言行等,一并得改为顺从中国的习俗。如僧人的袈裟得换成道服,他们所施的合掌之礼,得改为擎拳稽首等。
四、收缴各寺院的铙、钹和铜像等,因为铙和钹“乃黄帝战蚩尤之兵器,胡人之凶具,中国自不合用”。
…………
徽宗还给自己洗地说:
“朕并不是要废掉佛教,只是不想让传统的礼节与习俗受到损害而已……”
徽宗如此武断地对待佛教,难怪所有的佛教徒都对他恨之入骨。但这与刘混康毫无关系,因为刘混康已经过世整整10年了。
不必讳言,自从刘混康仙逝后,茅山就逐渐淡出了徽宗的视线。刘混康的徒弟笪净之和徒孙徐希和虽然也受到过徽宗的关注,但他们都无法与刘混康生前所受到的尊崇相提并论。
究其原因,这应与上清派所一贯秉持的救世济民的大道有关。刘混康生前多次提醒徽宗要警惕“灾变”,徽宗虽然口头表示赞同,心里却不以为然。但刘混康过世后,笪净之与徐希和居然坚持这样做,就会让徽宗的心中甚感不快了。
据张天雨在其所著的《玄品录》中记载,笪净之在政和三年(1113年)七月三日临终前,曾经给徽宗上过最后一道表,他在里面是这么说的(注:已译成白话文):
“……帝王信奉道教与我们普通人是不同的,您的一举一动都得上合天心,才能让万方受到恩泽。太上老君在《道德经》中要求圣人做事不能过份,得以慈俭为先,这部经书可是陛下的师宝、入道的渡口和桥梁啊。期望陛下能清心寡欲以保护身体;能节财俭用以固邦本,能听纳忠良以广言路,这样天下就很幸运了! 
“请恕我愚昧与固执,不该冒死陈词,但是先师生前就是这样嘱咐我,命令我要以尽忠报国为头等大事的。如果我什么话也不说,则既对不起您,也违天负师,必会抱恨于九泉……”
如果刘混康真的曾向徽宗献过“广嗣之法”和筑“万岁山”以让其“多男”之计,试想,他的弟子笪净之还会代表茅山向徽宗“冒死陈词”吗?还敢劝其“清心寡欲”、还敢劝其“节财俭用”、还敢劝其“听纳忠良”吗?
据说徽宗读了这道表之后,虽然当时有所震动,还让人将这道表“刻石山中”,但忠言逆耳,很快也就不当回事了。
刘混康的仙逝,使徽宗既失去了一位最好的导师,也失去了一位忘年交的朋友,他很需要在精神上填补这一空白。而笪净之与徐希和在这两个方面都无法替代刘混康,于是徽宗心有旁骛,逐渐痴迷起其他道派的道士来。
据清代乾隆朝大学士傅恒为总裁所编纂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其实向徽宗大进毁佛谗言的,是另一个道士林灵素,正是他“欲尽废释氏,以逞前憾”。
据说林灵素早年当和尚时, 经常受到师父的惩罚, 后来改行当道士, 去寺庙混吃混喝, 又常受到僧人的嘲笑。后来他竟变成了道教“神霄派”的代表人物,还受到徽宗的召见。林灵素不但向徽宗谎称自己是天上“神霄府”的“府仙卿”,还胡说徽宗是“上帝之长子”“长生大帝君”下的凡,他将徽宗身边的权贵全说成是“仙臣”,连刘贵妃也成了“九华玉真安妃”投的胎。
由于徽宗对林灵素非常宠信,言听计从,这才干出了前面提到的种种“毁佛”的错事,他还为林灵素作法之需,特地在京城建了“上清宝箓宫”。
另据《宋史》载:“政和七年,(徽宗)始于上清宝箓宫之东作万岁山”,这再一次从侧面证明,徽宗兴建的“万岁山”,与刘混康根本无关。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5-10 03: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