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来来来,看我新开的《五味杂陈故事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 19: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古代三奇案

洪武年间时,有一人名叫李子财,由于父亲去世,其母亲只好改嫁他人。没想到,继父居然也是一个病秧子,整日卧床不起。不知从哪里听来的秘方,认为儿子的肉炖汤可以治病,李子财情急之下,一狠心用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将其放入锅中煮好端给继父吃。
也不知是不是肉汤的功效,继父居然真的痊愈了。当地官员听说此事后,觉得李子财是个大孝子,便对其予以褒奖。此事越传越远,直传到朱元璋耳朵中后,朱元璋竟勃然大怒,并派人将李子财捉拿下狱。他的理由很充分,继父是亲生父亲的仇人(夺妻之恨),割肉为继父治病,是对亲生父亲的大不敬,因此必须对其治罪。于是把这个继子按照大不孝治罪处死了。



洪武年间,京城的史二,是一个生意人,时常与朋友张四外出做生意。史二的老婆很漂亮,张四对其垂涎不已,为了能够霸占史二的妻子,张四趁着史二与自己外出经商之际,将其推入河中淹死。
自此之后,史二的老婆就嫁给了张四,二人后来还生有一双儿女。说来也巧,有一次下大暴雨,雨水把张四家的庭院都湮没了。水中有一只虾蛄
为了躲避洪水,偷偷爬上台阶,张四小儿子觉得有趣,就用棍子将其捅进水里。此时张四看得高兴,顺口就说了一句:这与我将史二推下水淹死时一模一样。史二妻子听完后才明白真相,一怒之下将两个孩子杀死,并将张四告到衙门。
朱元璋亲自审理了此案,判定杀死孩子的妇女无罪,并将张四捉住问斩。


袁枚在《续子不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乾隆年间,陕西山阳县有一个地痞名叫赵成,此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最无耻的是,在儿子赵友谅
外出务工时,他竟持刀威胁,强行逼迫儿媳与自己苟且,儿媳只好委曲求全。等到丈夫回来后,将此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赵友谅虽然怒不可遏,但也深知父亲的德行,便携妻子悄悄的离开,在亲戚牛廷辉的帮助下,找了一个地方定居。没过几天,赵成经过多方打探,悄悄摸过来了,但看着那么多人在,一时间无从下手。便想出了一条毒计。当地有一名恶霸,赵成与他商议,将牛廷辉杀死嫁祸给儿子,事后将儿媳让给他。恶霸听了十分动心,二人当夜持刀将牛廷辉一家五口悉数杀死,次日向衙门诬告自己的儿子。
赵友谅很快被逮捕,在严刑逼供下,又不方便指认自己的父亲,只好认罪。赵成高兴的回家,儿媳哭着对他破口大骂,赵成自知理亏一言不发。这一切恰好被衙门里的人看到,县令也觉得此事颇为蹊跷,在抓捕赵成审问后,事情才水落石出。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亲自下达判决:“赵友谅情似可悯,然赵成凶恶已极,此等人岂可使之有后!赵成着凌迟处死,其子友谅可加宫刑,百日满后,充发黑龙江。”


(选自网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0 17: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正一派道士的装束是什么样的?
首先我们来说帽子,最常见的帽子有两种,一个是正一道士常冠的庄子巾:

庄子巾
一个是全真道士常冠的混元巾:


混元巾
有句俗话叫“道有九巾,僧有八帽”,除了这两种最常见的以外,还有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太阳巾、一字巾、九梁巾这七种:


逍遥巾


浩然巾


纯阳巾


太阳巾


一字巾


九梁巾然后是道士的常服,也是三种,其中正一常服为青色,全真常服为黑色,形制为通裁制(上下通直,不别衣裳),直领,右衽大襟,内襟多为直领断衽,袖型窄袖大袖皆有。领子常镶白色或素色护领,收袖口,以系带系结,衣身两侧开叉,从外襟左侧和内襟的右侧开叉处分别接出一片布,打三道死褶或不打褶,纳入后襟至中脊处,谓之“暗摆”。
这种袖子为窄袖的,叫做大褂:
袖子为宽袖的,叫做得罗
再有一种比较接近于老人们爱穿的唐装那种,叫做对襟,是民国以后结合一些清朝服饰的特点发展来的:
还有一个叫百衲,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个布片拼接缝成一件道袍,萨祖宝诰有言“身披百衲伏魔衣”就是说这种衣服,解放前很多,现在已经没有人穿了:
然后是道教的科仪时穿的衣服,也有三种:法衣(高功衣),经衣(班衣),戒衣。
我们先来说戒衣,戒衣是全真独有的一种服饰,分别对应全真的初真、中极、天仙这三坛大戒,每受一戒则对应一衣,首先是初真戒的初真信衣
然后是中极戒的轻尘净衣:
最后是天仙戒的天仙洞衣:
接下来是经衣,经衣是科仪道场中经师所穿的袍服(也就是坐两边唱经的道士),经衣的样子和常见的高功服饰很像,区别是上面有和袈裟一样的班纹小长格子,所以也叫班衣:

另外茅山上清派曾在清朝的时候被朝廷赐服,所以留下来了这种很浓的清朝服饰特征的经衣仙鹤衣:
最后是法衣,法衣是一场法事中的高功师所穿的衣服,科仪法事在道教中被认为是朝真的一个仪式,简单来说,就和古代上朝一样,所以法衣的颜色,纹饰在正一道中和高功师的籙官品级有着严格的关联,有什么籙,籙是几品,什么官职,就穿什么颜色的袍子,就像古时候县令穿绿袍宰相穿紫袍知府穿红袍一样。而全真则是另外的一套规矩,全真的规矩是阳事科仪(如祈福、禳祝)则穿颜色靓丽的黄、红、紫、蓝等色的法衣,阴事道场(如度亡,施食)则穿颜色暗沉的黑、青、绿等色的法衣。
这里我们重点说正一,初授籙者(籙官品级多在六品以下)着绿袍:
升授正一盟威一籙(多为四到五品),则可以着青袍:
再升五雷籙(四品到三品),着红袍,或上表祈福时,也能破例着红:
再升大洞,为二品籙了,就穿紫袍了,为天师府老臣所着及箓职至二品者高功师举行大型法事时可着,或者为讲经着述时可着。比如天师府邱裕松道长。道教尚紫色,唐宋时多赐紫色法衣,所以紫袍和唐宋时期高官所穿的紫衣是一个意思,对应的是级别上的高了:最后是黄袍,黄袍是明朝开始,特许张天师及其族中弟子穿黄袍为法衣,所以正常来说在天师道中只有天师和家庙弟子才有资格穿黄色的法衣:

张源先


张金涛当然这个规矩只在天师道内通行,除天师道外的清微、上清等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多是和全真一样的规矩。另外就是在皈依和传度法会中,作为三师的三名高功不论籙职,也可以穿着对应身份颜色的袍子,这个规矩是依照古礼来的,传度师代表的是天师真人为弟子传度开法,所以着黄袍,监度师代表籙臣老人监其德行,所以穿紫袍,保举师则承担保举弟子和上表奏请的职责,故而穿红袍,所以在传度法会中常常有这种照片:
他们所穿的法袍此时就只代表自己三师的身份,不是什么穿紫的就厉害穿黄的就厉害,不要被营销号骗了!!!!
最后说法冠,一共五种:
一是黄冠,也叫月牙冠:
然后是五岳冠,因为上面刻有五岳真形图故而得名:然后是莲花冠,这个就是大家常见的了,全真会搭配混元巾一起佩戴,正一则是搭配六角帽

全真


正一然后是五老冠,多用在度亡道场中,因为上面绣有五方五老得名,样子有点像和尚的毘卢帽:最后是一种叫五斗冠,也叫星观,实在找不到图了,就这样吧:
(摘自网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19: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中国的道馆寺庙为何喜欢建在偏僻的山顶是怎么建的?

砚枝抑








2168 人赞同了该回答


建在山顶的原因很简单,不多说,
我来说一下是怎么建的。
前一阵子去崆峒山



道家第一山,2000多米高的山顶有很多原汁原味的古建筑,
都是文物保护级别的。
作为建筑师,我好奇的问导游,这些古建筑是怎么建起来
导游给带我看了一个东西
如下图:

驮砖羊
驮瓦羊
这是两个山羊,
一只山羊身上挂着两片砖。
另外一只身上挂着两片瓦。
我瞬间就明白了。
崆峒山山势陡峭

如果是人力把建筑材料运到这个位置,那就实在是太费钱了
所以只能选择畜力
而人工养殖畜力里,山羊的攀爬能力是最好的。
悬崖峭壁如履平地

图片来自于www.veer.com,引用只为说明山羊攀爬能力
由于山羊身子小,所以每次只能驮少量的砖瓦建材
但山羊的数量绝对比牛马之类的大型畜力多很多。
所以使山羊运送材料成为可行方案。
有了砖瓦,再加上山上茂密的树林提供的木材
的材料就齐了
所以才有了崆峒山上星罗棋布的儒释道
各种道观和寺庙
所以在崆峒山上,为这些山羊塑立了雕像
称它们为功德羊。
而我有些感动的地方在于那种精神。
你能想象吗
在几百年前,一个赶羊人,早晨4点起来,
给每只羊套上了一个布袋,挂在身体两侧
在布袋左右各塞一些砖瓦。
这个时候天已大亮。
他赶着羊爬向高耸的崆峒山。
只为建造一个毫无实际用处的建筑
来存放信仰。
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0: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几十年前,我在丹徒插队时听说,茅山建宫观的砖头是由香客们主动携上山的。
在山下,道士或小工将砖块用草绳扎好,香客们上山时,可根据自己的体力,劲大的多提几块,劲小的少拎几块,但不宜空手。
据说有个游客上茅山时,自以为聪 明,对拎砖块的事视而不见,还自以为聪明。后来他下山时,路过一个池塘,只见里面有一只大甲鱼,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他给逮住了。他非常得意、也非常吃力地将甲鱼携回家去,妻子惊问道:“你从大老远的带了几块砖头回来干什么?”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7 22: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国家钻井队在河北打井,钻头打到117米时,突然喷出白色“碎肉”,还夹杂着一些血丝

1993年7月,国家地质部一钻井队在河北省完县打井。
当钻头打到117米深时,钻井口忽然开始往外喷射出一些白色柔软组织的碎屑,这些“碎肉”中还隐约夹杂着一些血丝!
一共持续了一个小时,大约一共50公斤!
第二天钻井队继续打井,竟喷出血液一般的红色液体!






河北省完县一直以来水资源都比较匮乏,当地的村民生活用水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挑回来,一来一回耗费的时间很长,
而且水作为日常大量消耗品,这样取水的方式无疑不是一个长久办法,村长为了解决全村的用水问题,于是便向政府申请了钻井工程。

这件事立马被相关单位重视起来,没多久政府就派出了一支钻井队来解决完县用水问题,当钻井队来到村里时,村长带着他们来到了一大片空上。

钻井队的专家随即开始对地质构造进行查勘,确定了打井点之后,钻井工作人员就开始准备了,
正常来说地下一百多米的地方就会有地下水,也不需要打太深,用不了多久,完县人民都可以吃上干净的井水了。
当钻井人员把钻头不断的深入地下时,还是没有发现水的影子,难不成他们判断错了?
不应该啊,此时钻头距离地面的距离已经达到了117米,围观的群众还是一脸的好奇看着钻井队。

钻井人员相信他们的探测和勘察绝对没有问题,只要在继续往下深入肯定就能发现水了,接着他们又继续开始往下钻,
不一会旁边的一位村民大声的喊着“有水了,出水了。”

大家听到他的声音都以为钻井人员成功了呢,谁知定睛一看,哪里是水,喷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水,
看着像是海绵被泡发之后撕碎的样子,还有一点像我们吃的肥肉被搅碎的,总之是一团白色的物质,不是村民口中的水。
仔细观察这些白色物质,里面还含着一点血色,首先可以排除这不是人类的尸体,这么深的位置没人会把尸体埋的如此深,最有可能就是动物们的尸体了,有些动物可能埋藏在底下一百多米的深度。

所以钻井队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从被挖出来的泥土可以看出地下是有水的,泥土的湿度也越来越重,这就说明距离水层不远了。

这时天已经慢慢暗了下来,本来挖一口井一天时间足够,不过因为发生了一些其他意外状况,钻井队的进展速度就没有那么快了,村长也建议说还是明天白天在动工吧,晚上看不见不太方便。

于是钻井队便决定第二天再继续,时间来到第二天,钻井队员继续投入工作。


今天的围观群众比昨天还要多,可能大家都认为今天这口井就可以完工了,他们要亲眼见证水迸发出来。
随着钻头继续深入,挖出来的白色物质也越来越多,原以为昨天已经把白色物质都挖完了,
看样子还有很多,一个小时过去了,被挖出来的白色物质足足有50公斤,围观的有一位年长的老者对大家说着。

“不能再挖了,真是太岁动怒了,我们可不能再太岁头上动土啊,这会遭报应的,快停下手中的机器,不然你们都要跟着倒霉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太岁?”听完老者的话,大家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不少人都听过有这样的说法,纷纷劝钻井队员换个地点再重新挖吧,可眼看着就要出水了,钻井人员不想就此放弃,在顶着周围的压力下仍然继续挖着,终于挖到了地下水层,干净清澈的水瞬间喷涌而出。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开心的欢呼起来,可这种喜悦之情并没有维持很久,一开始还是清澈的水,
之后没多久水就变成了红色,犹如新鲜的血液一般,“这是太岁震怒了,看来我们都要遭殃了。”
此时人群中竟然还有人晕倒了,这下更加邪乎了,在场的人都在猜测着是太岁在报复我们,随后钻井队请来的一些相关的研究专家来到了现场,经过仔细研究,的确是太岁。

太岁这种东西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外形看着像一个巨大的菌类,其实也不属于这个范畴,也被称为肉灵芝




,据说它的营养价值极高,有延长寿命的功效,本质上是一种黏菌复合体

生长周期非常长,几百年才能长成一颗,那些红色的“血液”是太岁的汁水。
而那名晕倒的村民,是因为早上没吃早饭贫血导致的晕倒,与太岁没有任何关系,吃了一块糖很快就清醒了。
但村民还是觉得在这口井里打水吃还是不妥,他们希望钻井队可以再重新打造一口井。
最后在大家的坚持下,钻井队又重新钻了一口井。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大自然中永远有我们尚未认识的事物,
但是不可盲目迷信,总有一天,我们能用科学解释它。

(选自网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9: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鸟累了可以睡在鸟窝,但是下雨了,它在哪里躲雨呢?





一位70多岁的护林员告诉我:鸟窝并不是鸟的家,而且也不会在里面睡觉。当时我难以置信,鸟儿怎么会没有家呢?查阅大量资料和书籍后,才发现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我们见到的鸟窝开口都是朝上的,在下雨的时候鸟窝其实并不能挡雨。而且鸟类是恒温动物,体温大约在42度左右。一旦淋雨,鸟类的体温会不断下降,如果低于38.5度,则会有生命危险。

其实,在下雨的时候,鸟类有自己的避雨方式。鸟窝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供鸟类睡觉休息这么简单。
鸟窝是怎么建成的?
世界上有9000多种鸟类,每种鸟类的巢穴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筑巢的方式和所用的材料也是不同的。
对于所有鸟类来说,筑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久的工程。
比如燕子的巢穴一般都在农家的屋檐下,燕子会将平时衔来的泥巴和草茎用自己的唾液紧紧地粘合在一起。等待完全干燥之后,巢穴的外层硬壳就建好了。

外壳建好之后,燕子还会衔来细草和树叶铺在巢穴的里面,给自己一个舒适的住所。整个过程虽然费时费力,但是燕子的巢穴确实非常坚固。
也有不筑巢的鸟类,比如杜鹃




。它在平时是不会建造巢穴的,在繁殖的季节,杜鹃还会强占其他鸟类的巢穴。
杜鹃在产卵的时候,会趁着宿主离巢外出捕食的间隙,快速地将自己的鸟卵产在别的鸟类的窝里。就连孵化都是别的鸟类替它完成的。
不知道是它太懒了,还是太聪明了,自己就负责产个卵,剩下的全都不管了。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喜鹊窝
了,其实喜鹊可以算得上“筑巢大师”了。喜鹊通常会将窝建造在大树的高处,选在树杈较多的地方。
喜鹊建造的巢穴一般使用枯掉的树枝,一点一点地累积而成。建好后的喜鹊巢不仅结实,而且整个鸟窝内部的空间也很大。
不同的鸟类有不同的筑巢方式,大多数鸟窝都是用细草、树枝、泥巴来建造的。整个鸟窝的建造过程大约需要15-45天左右的时间。
虽然在我们看来鸟窝并不大,但对鸟类来说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鸟窝对鸟类有哪些重要作用?
鸟窝并不能躲雨,而且鸟类大多数时间也不在窝内,是不是觉得鸟窝看起来可有可无?其实对于鸟类来说,鸟窝对于鸟类的生存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一、鸟窝至关重要,是鸟类产卵的地方
鸟类的繁殖期大多在春季和夏季,在这期间,鸟类会释放性激素。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鸟类开始筑巢。这就好比人类在结婚前,需要新房子一样的道理,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后代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
建好鸟窝之后,鸟类会进入产卵期。在产卵的时候,雌鸟会趴在窝内开始产卵,厚厚的干草和树叶可以保证鸟卵在落下的时候减少磕碰。
除此之外,鸟窝一般是一个碗的形状,越往下越窄,这样可以方便将鸟卵集中起来孵化,不至于四处滚落。

第二、鸟窝具有保温作用,有利于鸟卵的孵化
鸟窝大多数是用干草和树枝搭建而成,里面非常的柔软舒适。在孵化鸟卵的时候,鸟妈妈会趴在窝中,身体与鸟卵接触的部分,羽毛会脱落,这里微血管发达,可以在孵化过程中产生更高的温度。
鸟窝也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孵卵时热量的散失,有利于鸟卵的孵化。

第三、鸟窝一般建在高处,可以保护幼鸟不被伤害
鸟类有很多天敌,猫科动物、犬科动物、体型较大的蛇类等都会以鸟类为食。刚出生的幼鸟是非常脆弱的,既不会飞也不会跑,如果遇到天敌,没有一点逃跑的能力。
为了保护幼鸟的生存,大多数鸟类都会把鸟窝建造在比较高的位置。这样即使被一部分天敌发现,它们也没有办法爬到这么高的位置,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等到幼鸟长大以后,便会从鸟窝飞走,鸟窝也会被逐渐遗弃,所以鸟窝并不是鸟儿固定的家。

既然鸟窝不能躲雨,下雨的时候,鸟类在哪里躲雨呢?
鸟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动物,大多数时间并不在鸟窝里。鸟窝虽然方便了鸟妈妈给幼鸟喂食,但是却没有避雨的功能。在下雨或者遇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鸟类会找附近能避雨的地方暂时躲藏。
第一、飞进树林里躲雨
夏季雨水较多并且来得也比较急。突然下雨的时候,鸟类会飞到附近的树林里进行躲雨。夏季树林枝繁叶茂,不论是在树叶下还是粗壮的树杈下方都可以挡住大部分的雨水。
不单是鸟,人类在外边遇到下雨的情况,第一反应也是去大树下躲雨。而且鸟类体型较小,可以快速找到一个雨水淋不到的地方,等到雨停了,再从树林里飞出去。
第二、鸟类在屋檐下或者山洞里躲雨
燕子的窝一般在农家屋檐下,下雨基本没有影响。其他的鸟类如果距离有人家的地方不远,也会跑到农家的屋檐下躲雨,它们通常会站在屋檐下的晾衣杆或者窗户边上躲雨。
在野外,鸟类还会跑到山洞里躲雨,这对鸟类来说,山洞可是天然的避雨场所。还有岩石下方也是鸟类会选择避雨的地方。

第三、鸟类羽毛特殊,并不怕小雨
其实有一部分鸟类并不怕小雨,这是因为鸟类的尾脂腺可以分泌出油脂,鸟类在梳理羽毛的时候,用喙把油脂涂抹在羽毛之上,起到防水的效果。
除此之外,鸟类的飞羽、尾羽和体羽是相互叠加的结构,可以对淋在身上的水分进行有效地抵挡。
由于鸟类羽毛表面的油脂和独特的羽毛结构,所以雨水碰到羽毛的时候会快速滑落。在下雨的时候,鸟类会两只翅膀紧紧地裹住身体,保证雨水不会渗透进来。

综合来说,鸟窝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繁殖后代,保护幼鸟的安全。大自然中的鸟窝很少具备防雨的功能,为了生存,鸟类会飞往树叶下、屋檐下、山洞里进行躲雨。

(选自网文)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9:4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微信图片_20241110194351.png 养生实在是件应人而异的事,并没有什么标准的模式,人家亿万富翁,也照吃咱们认为的“垃圾食品”,他用他78岁的旺盛精力,纠正了我们对长寿“应知应会”的常识。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20: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微信图片_20241027223526.png
微信图片_20241110200000.png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20: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上贴中间是辛弃疾手写的真迹,在纽约被拍出2.8亿人民币的天价!!!!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1 18: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携程梁建章:在中国,养孩子还是“太贵了”。
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中提到,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约68万元。大约是人均GDP的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而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瑞典则是2倍多。


微信图片_20241111180953.png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9-18 0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