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乎?徒孙与师祖乎?
—— 与“阎蓬头”齐名的茅山高道“李赤肚”(二)
(紧接上期)
杨道宾称:阎道人生于元时,“年二百余”,道名“复初”,是丘长春的十四代道孙。俩人相见甚欢,整天在一道共证真修。
不久,阎道人去了茅山 。 一日,李道人在屋内忽然大叫道:“我的心性都在,还要这个躯壳有什么用?”还一下子跳进清凉涧中。人们慌忙来救,李赤肚却就像被什么被垫住似的,从水中慢慢地浮了来,而且捧腹大笑。 从此他不再穿上衣,连下大雪时也赤着身体,脸上还不时有汗水簌簌而下,人们都深感神奇,“李赤肚”之名也因此而来。 李道人在武当山住了10年,他每次想去海上寻访师父遨蓬头时,都会刮风下雨,或有客人来邀。他叹道:“难道是我尘缘未净,遨师父不再肯让我见他吗?”于是转入终南山,与铜帽道人为伴侣。铜帽道人也有“数百岁”了,不知是何许人,只因成天戴着一顶铜帽而得其名。 李道人在终南山修行了10年,又去游庐山, 再过三年之后,遂来茅山寻访阎道人。可是阎道人已经在一年前尸解了,于是他就居住在茅山左边的“熙熙道房”里。 其时茅山之中有许多云游来的僧人,李道人竟也穿上僧人的衣裳,与他们混在一起。那些僧人根本不知道他是道士,干什么事都不瞒他。 不久,李道人向僧人们稍稍露了自己不凡的道术,大家十分惊诧,都来奉他为师。 从此前来茅山求医问病者络绎不绝,甚至不远千里而至。 金坛有个姓于的先生,世代乐善好施,他先前就从阎道人的口中听说过李道人,眼下见李赤肚亲自来到茅山,就设了很隆重的道坛以示迎接,还特地建了座水竹村请他入内居住,并率了全家人来拜他为师。 礼部尚书王锡爵将李道人请往留都南京时,城里的官民全争着来为他抬轿。 李道人很是随和,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他特别喜欢为人看病,但又不用药物,只是像他的师父遨蓬头那样,以七天为一期,重者再加七天,如仍不见好转,就用含在口中的符水对他喷去,于是患者便能起死回生,至少病情趋缓。 李道人所谈的道,就是让人节制欲望;所授的道法,连愚笨的夫妇也能听得懂。如果有人问他如何成仙之事,他就闭目摇手,连称“不知”。因为他觉得提问者欲望过重,与这样的人谈什么都是枉然。 李道人的生活简朴淡泊,毫无特别的要求,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旧道袍,再也没有其他的衣裤。他的头顶结成两个椎,椎上各插着一把梳子。 每次坐定后,时不时叩几下牙齿,再将口水漱喉并吞咽下去,然后又用手摩面,用梳子掠发。他告诉大家:“我修道的口诀全在这里了。” 李道人既能一天吃九餐,也能九天只吃一餐。有时他只饮酒一升就醉,有时又能饮数十升而无恙,他荤蔬都吃,从早到晚都爱欢笑,还经常一边调琴一边唱歌,非常超然脱俗,能让学他的人奋而不怠,甘而不苦。 有人赠他金帛,他大都不肯收,实在推辞不掉,就让弟子们拿了去做功德。 杨道宾写此文章时,李道人来到茅山已经13年了,他与阎道人的弟子江本实共买了田二顷、山地十顷,以其收入供十方道众,又将乾元观进行了翻新,这些钱财都取自所赠送的人。 杨道宾在此文中还说,我的这些资料都出自我的老师荆石先生及忠铭先生为李赤肚所写的碑赞。 忠铭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癸巳( 1593 年)秋,他遇到过已经83岁的李道人,李道人白发垂肩,脸上显示出苍桑的纹理。去年他又遇到了李道人,时隔8年,李道人已经91岁了,头发虽然更白,步履却更加强健,容貎也更加丰润,他这是在返老还童啊。 杨道宾的老师王荆石又名王锡爵,曾任过明万历朝的首辅;“忠铭先生”是指曾经任过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海。有意思的是,王锡爵、王弘海和杨道宾都任过礼部尚书,也就是主管国家祭祀、认定祥瑞或凶兆的最高官员,他们对李道人如此在意,可见李道人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 杨道宾称,李道人共有5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孙子,但始终拒绝他们来见自己。有人询问其中的原因,李道人便说:“不能再白白地污秽清真了。”不过也有人认识他的长子,那人已经七十多岁了,眉毛黑白相杂,头发已经全白,就连李道人的孙子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杨道宾在此文中还说道,自己的儿子生病后,他曾经将李道人迎入官署进行救治,李道人常对他谈济世与出世之事,他让杨道宾要尽忠,让杨道宾的儿子要尽孝,所说的道理就像西汉道家严君平宣讲的一样…… 杨道宾的老师王锡爵,此前还写过《李赤肚小像赞》,此赞中所说的一些有关李道人的史料,大都被杨道宾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因此我也就不再在此文中重复。 王锡爵在赞中还说,戊戌( 1598年 )冬,“彻度李师”从茅山来到南京时已经89岁了,相貌却如才四十左右。他不时放歌与大笑, 平时“以欢喜作缘,以游戏说法”,人们一望就知道他是个异人。 陪同李道人来南京的徒弟名叫王我虚,王我虚一直严守着戒律,气宇轩然;而随李道人来的师弟訚訚,喜欢侃侃而谈,让人如披春风、似坐残月。 王锡爵非常感叹地说: 我这才知道大工匠随意挥斧砍削、小徒弟认真执吊墨线,都是有规有矩,可方可圆的。 我虽然不能窥探其中的浅深,但也知道老子教诲弟子南荣趎和鲁男子学柳下惠的故事,李道人真是我的师友啊! 王锡爵称:有一日,李道人给我看了两幅人像,还嘱我题诗于后。我细细观摩,才知道画中人是神仙张果老与邢和璞,那两人被画成一老一少,变幻无常。 画家应该见过他们当时的容颜,也应该和那两个神仙一样,都是异人。于是我赠以诗云: 三度逢君鬓未星,从知大药九还成。 烟霄路迥翔黄鹄,参井扪来下赤城。 彩笔行吟高意气,青囊市隐足平生。 相期五岳朝真去,为问何人向子平。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三次见到你,你都不显老,我从而知道了你的内丹与外丹都已经炼成。高高的云霄上飞翔着仙鸟,参星和井星一起来到下界的赤城山。他们才华相似,爱好相同,意气相投,又都隐居在城市里行医,过着充实的一生。我想邀约他们一道到五岳去朝真,想问一问什么人接近过北宋时隐居在华山的星学家、异人徐子平。 “李赤肚”还曾拜过茅山的“严头陀”为师 据明代文学家李日华在其所撰的《六研斋笔记》中说,李赤肚身材伟岸,性格放纵不拘,平时能喝一石酒(10升),能吃好几斤肉,还能与很有文化的儒者畅所欲言地深谈。 据说李赤肚曾经教过求道者一些别致的健身之法,如一连多日硬憋住排气和大小便等,不到快要“大闷绝”时都不要解掉。他认为屁是谷神所生,轻易放掉,就会丧失人体内的真气。李赤肚还告诉人们,许多小孩子出天花时因为放了屁,痘疹就发不出来,生命也就很危险了;上吊的人在被救下来后,施救者必须先用膝盖顶住他的肛门,否则那人一旦泄了气,就彻底没救了。 李日华是浙江嘉兴人,曾经在兵部当过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辞官归家后参与过《嘉兴县志》的纂修,他说李赤肚曾经拜过“严头陀”为师。据说严头陀是今之杭州人,在嘉兴的南宫修行过二十余年,一日醉后,竟在水面上行走了十余丈,“后隐于句曲山,授道于崔光头”。严头陀离世后,李赤肚还不时在嘉兴出现过。 顾名思义,严头陀应该是个僧人,但他为什么后来却隐居到道教名山茅山来了?他是从和尚“转业”成了道士,还是来了个“佛道双修”?那崔光头后来究竟是当了和尚还是成了道士?由于李日华先生在书中没有细说,我也就还不出它的娘家来了。不过据南宋文人洪迈所著的《夷坚乙志》载,异人张淡“其徒有头陀一人”,看来我国古代宗教史上也存在着一些特例。 明时的杭州籍官员、南京太仆寺少卿(相当于当代交通部副部长)姚文蔚曾经于万历庚戌( 1610 年)某日前往安徽齐云山的干明观拜访过李道人,他称李道人对道学的解释“简单而有至理”,还说“李师为人,年逾百岁而有婴儿之态,和光混俗而多切直之言”。“和光混俗”指的是李道人就像个尘俗之人,不露锋芒。 杨道宾说李道人是丘长春的十一代孙,比茅山的阎道人还高三辈,但明代文人顾起元在其所著的《客座赘语》中却说,李赤肚是阎道人的弟子。 顾起元(1565年-1628年)是南京市人,比李道人小56岁,当89岁的李道人从茅山来南京时,33岁的顾起元恰好在北京获得全国会试第一,并在殿试中取中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他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三次辞官获准告老还乡,在金陵城南筑“遯园”隐居,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七次诏命他为相,均被婉言辞之。 《客座赘语》全书十卷,计文四百六十七篇。内容皆记述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风土人情、习俗变化、名人传略名人轶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顾起元在写此书时,李道人还没有来茅山,书中写道:阎道人的弟子李彻度,曾经到过已过世的弟弟顾周南的家中,这个人“潇洒出尘,所教人固后天之气,以养先天而已”,“ 近年遂不复出游,止于黟、歙间”。 顾起元还说,李道人曾经给自己寄过一本名为《清虚秘典》的道书,里面大都写了仙女与凡男交往的故事。 若干年后,顾起元在其所撰写的《重建乾元观记》中,又说了这么一段极其重要的话: “万历丙戌中,道人阎希言自武当来,胥宇而善之,一时公卿大夫慕道餐风者,相互协力,归其侵地,构静室以居羽流之四辏者。其徒江本实,又翦山之荆棘,杂植松柏桃杏以万计。于是郁冈之胜,顿还旧观,而门殿固尚未创也。希言逝而李一了者来,其道价颇与希言埒,公卿大夫以问真往还者,益盛于希言。时于是谋举观之旧趾,一为之新。其事颇流闻禁中,天子为给赐《道藏》全部,俾供奉于观。” 这段话的大意是,阎道人(即俗称的阎蓬头)从武当山来到茅山后,信道的官员们不忍见他住在山野,不但帮他追回了乾元观被侵占的地产,还帮他建起修道的净室,以供来自四面八方的修道者居住。阎道人的弟子江本实又在茅山道观周围种植了上万棵林木果树。于是乾元观很快恢复了往昔的旧貎,只是门殿还没能创建。阎道人逝世后,李道人来了,他的声望与阎道人是相等的,以致公卿大夫前来茅山问道的人数,甚至比阎道人在世时更多,大家都出钱出力,帮他重新兴盛乾元观。这件事被传入朝廷后,万历皇帝特地赐给乾元观一部共有四百八十函的《正统道藏》。 顾起元还说,李道人在命令他的弟子李教顺全面负责乾元观的修复工作后,自己就去吴越之间云游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茅山。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春,乾元观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