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8 21: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元时茅山“琅*所” “炼师”曾是大将军(3)


     三、沈秋渊至少给杨维桢写过六首绝句
  杨维桢又号“东维子”,故他出版过的一本文集就叫《东维子集》。在此文集中,还附录了《琅 王干 子来诗(六绝句)》,从几首诗句的内容都与茅山有关来看,这“琅 王干 子”应该就是茅山道士沈秋渊了。

  诗曰:
      李杜文章万丈光,并驱今见会稽杨。
      几时过我华阳洞,铁笛一声吹凤凰。

      句曲山中张外史,与君湖海结诗盟。
      可怜遗剑随长夜,今日谁同并世名?

      义熙处士归来早,千古髙风今尚存。
      夫子风期正相似,东山花下醉清尊。

      问奇未到扬雄宅,羽驭飙车总不灵。
      㑹向山阴具舟楫,载将肴酒过华亭。

      嵇公萧散七不堪,彭泽归来雪满簪。
      见说枋头无真笔,董狐大史在江南。
  这几首诗的大意是:
  李白和杜甫的诗作在文坛上发出万丈光芒,如今我们又有幸见到与他俩并驾齐驱的、在古会稽郡出生的杨维桢先生。什么时候您能从我所在的茅山华阳洞前经过,并用您最擅长的铁笛吹引出凤凰来呢?
  茅山高道张伯雨,曾经与先生结识于江湖上的诗人盟会。可惜他遗下的道士法剑已随着长夜而消失,现在谁又能替代他与先生您同享盛名呢?
  早在晋义熙年间,陶渊明就隐居成了教外的道家,这种千古的高风至今还存在于世间。杨夫子您的风度品格都与他相似,也常在东山的花丛下因喝清酒而醉。
  我因为没能学透西汉扬雄溶合了儒道学说的著作,因此一直没能有仙鸟驾车来接我上天。但是我会准备一条小船前往你的老家山阴(即今之浙江绍兴),船上将载着酒菜,经过你迁居的华亭(即今之上海的松江)去找你。 
  三国时的嵇康生性潇洒,又对当时的执政者感到不满;陶渊明满头白发时在彭泽辞去县令之职。听到有人说现在的中原已经没有真正的笔杆子了,因为江南有了您这样一位能像春秋晋国太史令董狐那样秉笔直书的人(本文作者附注:旧时的“大史”与“太史”相同,是掌握典法礼籍的文官)。
  应该说明的是,杨维桢是在1346年(元至正六年)50岁时迁居到上海松江的,直到1370年(明洪武三年)才被朱元璋硬逼着来到南京。据此推测,沈秋渊写给他的这六首绝句,应在1346年至1370年前。
        四、沈秋渊在茅山外有许多文朋诗友
  在杨维桢的《东维子集》里,还附有“学生徐固”步沈秋渊诗之韵所写的五首绝句。诗曰:
      新诗随手写银光,远寄江南铁史杨。
      自说萧郎善吹笛,不知孰与骖鸾凰。
      一溪流水碧桃花,云是茅山道士家。
      我欲相从问丹诀,赤城五色茹朝霞。

      道人晓起天鼔罢,石盆换水种菖阳。
      诗成写满白箓纸,春江人来能寄将。
                 (春江陈晓山也)
      不向王门曳我裾,秋风江上钓鲈鱼。
      仙官乞与青藜杖,夜照龟文绿字书。
  
      鹦潮潮上琅 王干所浑似浣花溪上庄
      风前起舞铁如意双鹤飞来秋满床
  这几首诗的大意是:
  沈道士随手所写的诗很是出彩,它是要寄给远方的“铁史”杨维桢的。沈道士把杨维桢比作古代能吹箫引凤的萧郎,但我就不知道他是如何驾驭仙鸟上天的了。
  清溪两旁的桃树开满鲜花,沈道人的家就在那茅山深处。我很想随他学习炼丹的方法,但他居住的仙境已让五色朝霞给遮住了。
  沈道士很早起身练过牙齿相叩的道法之后,就为已种在石盆里的菖蒲换水,接着又在笺纸上写满了诗,等到住在富春江边的朋友陈晓山来了之后,就能把它们带给杨维桢先生了。
  请不要把牵着我的衣襟往王府里硬拉,我宁可在江边的秋风里安静地钓美味的鲈鱼。我还想向神仙讨要一根青色的藜杖,以扶持我能在夜间看懂深奥的道书。 
  沈道士修道

  另外,学士吴毅也用沈秋渊的诗韵和了四首七绝。
  吴毅字尚志,江西南城人。元至正二年(1342年)进士。明洪武初,被拜为处理文书的“博士典签”,预修大明律令,不久即致仕归,教授乡里,学者称“学海先生”。
  吴毅的诗曰:
      三茅兄弟旧游处,万个琅 王干 隐者家。
      云气团空圆似葢,丹光井出赤于霞。

      与君别来十日强,日日忆尔凤山阳。
      霜林橘子大如斗,书尾须君远寄将。
      雪色吴绫裁道裾,鹅黄美酒换金鱼。
      诗成速向沈东老,不惜榴皮醉后书。

      南泖津头买野航,鹦湖便似瀼西庄。
      琅 王干 主者雅好客应遣麻姑扫石床
  这几首绝句的大意是:
  在茅氏三兄弟旧时来游的地方,竹林深处有着一位隐士的家。云雾笼罩的天空圆得像一顶苫盖,丹井里冲出的火光比烧霞还红。
  我与沈道人您才分别了十多天,但每天都会回忆起与您在凤山一起度过的日子。听说果林里经过霜的橘子能像斗那么大,在此信的结尾希望您能寄给我尝尝。
  我把白色的绍兴绸缎裁制成道袍,又用贵重的鹅黄酒换来金鱼以图祥瑞。诗刚写好就急着寄给您,请不要吝惜它是我醉后用石榴皮写的。
吴毅在此诗中借用了吕洞宾用石榴皮在墙上写诗,以答谢湖州隐士沈思好酒招待的典故。沈思,字东老,吴毅在此代指沈秋渊。
  我在南泖的渡口租了一条农家小船,此船在鹦湖里便像要去杜甫居住过的瀼西庄了。你这位这位琅 王干 所的主人既儒雅又好客,应该已经让女仙麻姑为我准备卧具了。

(未完待续)
(附注:本文中“琅 王干 所”的“王干”一字打不出,还使得正文变成了乱码,故只好用这两个字替代。它念“干”。)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24 00: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元时茅山“琅*所” “炼师”曾是大将军(4)

(紧接上帖)此外,一位名叫“羽仪”的文人也借用沈秋渊的诗韵,写了两首题为《和韵赠铁厓先生》的律诗,诗曰:
      蜡色涛笺写寄诗,玉壶冰鉴识容仪。
      法言愿卒诸生业,家学深惭帝者师。
      江月夜凉闻铁笛,海云秋尽卷朱旗。
      文章绝似相如笔,好为题诗谕远夷。
  
      道人苦寒不可出,焚香白昼髙斋眠。
      繁华过眼不足惜,造物戏人真可怜。
      何如适兴饮美酒,未信服药能长年。
      人生天地一逆旅,流光瞬息难留连。
  此律诗的作者名为姜渐,“羽仪”是他的字。姜渐是元末明初绍兴府诸暨人,曾经在元末军阀张士诚的手下当过八品的“淮南行中书左右司都事”,未几罢归并以著述为事。洪武初年,姜渐被拜为太常博士,专门为朝廷编纂礼乐史书。
  姜渐曾经师从杨维祯游学各地,据说杨维祯很少夸奖别人,但却赞许姜渐说:“将来他定会成为本门派里最鲜艳的一面旗帜!”后来他果然被尊为学士名流饶介高启杨基、陈汝秩、宋忠、陈妆言等人的领袖。
  虽然姜渐的这两首借韵的律诗被杨维桢在《东维子集》中保存了下来,但沈秋渊的原作却无法找得到了,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此外,元末时当过浙江绍兴鄮山书院长、明洪武年间被诏为翰林征修元史的著名文学家高逊志(1342年—1402年),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题茅山道士沈秋渊海盐听潮里小瀛洲录呈耕渔隐人》的七言诗。
  高逊志字士敏,号啬庵,乃是徐州萧县人。他所写的这首诗题目有点绕人,不太容易为今人所理解,好像是特地为一幅画所题。这幅画似乎画的是茅山道士沈秋渊正在浙江海盐一个名叫“听潮里”的地方凝神听取钱塘江大潮的声响,这个地方也被称为“小瀛洲”。此后高逊志又将这首诗抄录给了一位自号为“耕渔隐人”的好朋友。
  “耕渔隐士”可能是指元末时的隐士徐达左。
  徐达左(一作远左),字良夫(一作良辅),号松云道人,别号渔耕子。平江(今江苏苏州)人。他家中富有,喜欢藏书,精书法,通画理。
  高逊志在此诗中写道:
      我闻瀛洲在沧海,此说相传数千载。
      一杯弱水不胜舟,云雾轩窗眇何在。
      忆我初冠游江东,开帆直指三茅峰。
      琼楼玉殿倚天碧,丹光飞射金芙蓉。
      只今可望不可即,跬步之间成异域。
      坐令尘土凋朱颜,堕落干戈空叹息。
      沈仙慕事三茅君,曾开石壁观璚文。
      晨朝环佩空外响,琅 王干  杳杳云中闻。
      自从遭乱山林燬,避世归来听潮里。
      崇搆崔嵬迥绝尘,云和草静环流水。
      瀛海遥连咫尺间,三峰宛似三神山。
      金鸡呼日扶桑晓,念尔孤鹤应当还。
      嗟予本是瀛洲客,几年欲归归未得。
      羁栖且待靖风尘,名山历览无南北。
  这首诗的大意是:数千年来人们都传说沧海之中有仙人居住的瀛洲,可是这里的河道很浅,难通舟楫,我能上哪儿找到云雾中的仙宫呢?
  回忆我年轻时去游江东,一只帆船直接把我送到了三茅峰下。山中的琼楼玉殿耸立在碧色的云天,金色的霞光照射在芙蓉般华美的建筑群上。
  尽管茅山离这儿很近,可是现在已经变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异域。好叹息手中的武器已经脱落,我只能坐等着渐渐老去。
  仙人沈秋渊一直仰慕和侍奉着三茅真君,山中的石壁曾经特地为他打开,让他观看其中神秘的文字。早晨,沈道人出了他修道的琅 王干 所,那身上佩玉发出的隐隐约约的声响,隔着云雾也听得到。

  我所居住的地方遭受兵灾火焚后,我不得不重回海盐的“听潮里”来避乱。你在茅山中高筑的道观里远离着尘世,和缓的云与静静的草环绕着山间的流水。浩瀚的大海离此地很近,可是茅山却成了我无法前往的三座神山。
  当雄鸡呼唤太阳、东方露出晨曦之时,我觉得你应该也乘着一只白鹤从天上飞回来了。叹息我本是瀛洲的客人,几年前就想归去却总是回不了。淹留他乡的人只能等待天下太平,到那时才能在名山之间自由地往来。
  高逊志在此诗中所说的“自从遭乱山林毁”、“跬步之间成异域”,应该是指元末时盘踞在浙江的张士诚与攻占了南京的朱元璋在江浙之间的军事搏弈。
  此后,明代文学家王世贞(1526年-1590年)也写过一首名为《题沈道士竹洲馆》的五言律诗。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州,今江苏太仓人,他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先后任过刑部郎中、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等职。还曾当过南京的刑部尚书。
诗曰:
      道人沧洲馆,拥径千琅 王干。
      竟日碧云合,有时明残。
      玄心澹相映,秀色净堪餐。
      忽忆青莲句,秋声万古寒。
  诗题中的“竹洲馆”,说的是沈道士的修道之处临水而多竹,诗中的“沧洲馆”,则代指隐士的居住之处。
  这首诗的大意是:沈道人隐居在茅山的修道之处,拥有着许许多多的翠竹。它们终日与天间的碧云相接,夜晚的明月也会透过竹叶时隐时现。当玄妙的心识与清秀的美景相互映衬时,不吃饭也能当饱的。我忽然回忆起有关青莲的诗句,萧瑟的秋风声让人感到净土之外人世间永远的寒冷。


  从以上诗作中可以认定,沈秋渊是元末明初的一个特殊人物,他不但有着文武俱备的奇才,也有着许多传奇的故事。至于有关他的史料为何大都佚失,这是一个历史的谜团。
  我初步认为,沈秋渊可能担任过元朝晚期政权的一个高级军事将领,因为厌恶战争,所以特地遁来茅山,但事后也不被朱氏朝廷所容,甚至对他的诗作都进行了封杀,以致许多文朋诗友都只能含糊地称他为“茅山沈道士”。这不仅是茅山的重大损失,也给中国的道教史留下了一个不小的缺憾。



(全文完)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4 10: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师徒乎?徒孙与师祖乎?              
 —— 与“阎蓬头”齐名的茅山高道“李赤肚”(一)

            李赤肚的肚子上能“蒸饼煮酒”
在明代多位重量级文人所撰写的史料中,都提到一位曾经在茅山修行过的传奇道士,并且给予了他颇高的评价。
此人绰号“李赤肚”,据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出版的《徽州府志》载,李赤肚是安徽黟县打石崖人,也有人称他为“彻度”,他曾经师从敖蓬头和阎道人,并先后得到过他俩传授的异术。
据说李赤肚躺下后,肚子上不但可以蒸饼,还能够煮酒。有人问他为何能有如此功能,他答道:“每个人的身体内自有金木水火土,所以我是不必从外面取来的。”
有人故意将毒药丸放在李赤肚的肚子上,李赤肚便指着那药丸说:“是你想毒我的吗?”于是那药丸就像避让他的手指似的,在他的四肢间滚来滚去,如此这般地滚了三四圈后,李赤肚说:“行了,你可以出来了!”接着,药丸就从他的毛孔里带着烟迸射出来。
李赤肚在回答围观者的诘问时说:“药物本来是不能伤人的,只有个人自身的原因才会造成死亡。无论谁只要体内的中气能够作主,任何邪物就奈何不了他。”
上百年前,李赤肚会每过几年就回来一次,他在街上常故作疯颠,还吟唱着老子与庄子的道书,不过后来并没有人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


茅山的乾元观迄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自古兴衰不断交替。据《茅山志》等史书记载,明嘉靖、万历间,全真派高道阎希言(绰号阎蓬头)自金陵来此结庐传道,募资以成楼阁,他住观二十余年,因此创立了全真龙门复字岔派——闫祖派,从而确立了乾元观“全真宗祠”的地位,也终结了正一派一统茅山的格局……

            
    三任礼部尚书都曾为“李赤肚”撰文
我国古代的朝廷通常设有六部,各部“一把手”的官职名叫“尚书”,礼部尚书就相当于相当于当代的宣传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主管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等工作。
明代万历朝的官员杨道宾生前多次主持过科举考试,逝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文恪”。在他遗有的《文恪文集》中,就特地记载着《赤肚李道人传》一文。
杨道宾说,李道人的父亲李赟很善于放贷收息,直到64岁还没有儿子,他认为这是报应,于是开始为穷人做起了功德。后来他梦见一个道人进了家门,还敲着鱼鼓与简板唱起道情。 李道人的生母只有14岁,但那夜也做了个同样的梦。此后他俩果然添得一子,取名梦仙,此时是正德庚午( 1510年 )五月十五日。
李道人10岁时父亲死了,他长大后也像父亲那样放贷,但生活十分放荡,挥金如土。他的母亲因为溺爱他,也不忍过问。
李道人40岁那年,带着妓女凤仙居住到芜湖,不久就连害了7年的怪病,而且久治难愈。一天,有个花子身上背着一块绸子制的告示,上面写着:“ 大病行功,小病行药 ”。凤仙就求请他救治李道人。那花子用手摸着李道人的头,大声说道:“你要是肯听我的话就能治,不听就得死!”
李道人睡在床上,只能微微点头。
花子立即打碎了李道人床边所有盛药的器具,又让凤仙找来50颗野鸭蛋和一瓮酒,然后抱起李道人,让他的头枕在自己的膝上,自己一边剥野鸭蛋吃,一边饮酒。吃完饮尽之后,李道人浑身的骨头都发出了断裂般的声响。
李道人一直被这个花子抱着坐了7个昼夜,怪病终于消失了。花子告诉李道人,自己是真人丘长春的十代孙,人称“清净遨蓬头”,家住在北海的牢山。李道人知道他是异人,连忙扫室焚香,涕泣百拜,称他为“遨师”,愿意当他的弟子。
遨师很高兴,便教给他各种还丹修炼之法,还替他起了个道号:“一了”。 长春真人的龙门道派二十字是“道德通玄净,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圆明”。遨蓬头为“清”字辈,而李道人为“一”字辈,因此是龙门派的第十一代道孙。
遨蓬头在芜湖住了3年,见李道人已经学成道术,就带着他去了浙江。
一天师徒二人登上天目山后,遨蓬头忽然对李道人说:“你可要好好修道,不要像俗人那样贪财,导致自己罪业滔天,更不要等到将来才知道后悔!”说完这些话,遨蓬头就不见了。
从此李道人谨遵师父之言,在江西的万年县建了一座南庵,让凤仙在里面当道姑,自己则弃下妻儿,云游天下去了。
李道人最先来到广西全州的湘山,数月后又进了湖北的武当山,他十分放纵自己,或长啸或歌唱,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来历,只有阎道人识出了他。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2 18: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师徒乎?徒孙与师祖乎?              
 —— 与“阎蓬头”齐名的茅山高道“李赤肚”(二)

(紧接上期)

  杨道宾称:阎道人生于元时,“年二百余”,道名“复初”,是丘长春的十四代道孙。俩人相见甚欢,整天在一道共证真修。
不久,阎道人去了茅山 。
一日,李道人在屋内忽然大叫道:“我的心性都在,还要这个躯壳有什么用?”还一下子跳进清凉涧中。人们慌忙来救,李赤肚却就像被什么被垫住似的,从水中慢慢地浮了来,而且捧腹大笑。 从此他不再穿上衣,连下大雪时也赤着身体,脸上还不时有汗水簌簌而下,人们都深感神奇,“李赤肚”之名也因此而来。
李道人在武当山住了10年,他每次想去海上寻访师父遨蓬头时,都会刮风下雨,或有客人来邀。他叹道:“难道是我尘缘未净,遨师父不再肯让我见他吗?”于是转入终南山,与铜帽道人为伴侣。铜帽道人也有“数百岁”了,不知是何许人,只因成天戴着一顶铜帽而得其名。
李道人在终南山修行了10年,又去游庐山, 再过三年之后,遂来茅山寻访阎道人。可是阎道人已经在一年前尸解了,于是他就居住在茅山左边的“熙熙道房”里。
其时茅山之中有许多云游来的僧人,李道人竟也穿上僧人的衣裳,与他们混在一起。那些僧人根本不知道他是道士,干什么事都不瞒他。
不久,李道人向僧人们稍稍露了自己不凡的道术,大家十分惊诧,都来奉他为师。
从此前来茅山求医问病者络绎不绝,甚至不远千里而至。
金坛有个姓于的先生,世代乐善好施,他先前就从阎道人的口中听说过李道人,眼下见李赤肚亲自来到茅山,就设了很隆重的道坛以示迎接,还特地建了座水竹村请他入内居住,并率了全家人来拜他为师。 礼部尚书王锡爵将李道人请往留都南京时,城里的官民全争着来为他抬轿。
李道人很是随和,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他特别喜欢为人看病,但又不用药物,只是像他的师父遨蓬头那样,以七天为一期,重者再加七天,如仍不见好转,就用含在口中的符水对他喷去,于是患者便能起死回生,至少病情趋缓。
李道人所谈的道,就是让人节制欲望;所授的道法,连愚笨的夫妇也能听得懂。如果有人问他如何成仙之事,他就闭目摇手,连称“不知”。因为他觉得提问者欲望过重,与这样的人谈什么都是枉然。
李道人的生活简朴淡泊,毫无特别的要求,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旧道袍,再也没有其他的衣裤。他的头顶结成两个椎,椎上各插着一把梳子。 每次坐定后,时不时叩几下牙齿,再将口水漱喉并吞咽下去,然后又用手摩面,用梳子掠发。他告诉大家:“我修道的口诀全在这里了。”
李道人既能一天吃九餐,也能九天只吃一餐。有时他只饮酒一升就醉,有时又能饮数十升而无恙,他荤蔬都吃,从早到晚都爱欢笑,还经常一边调琴一边唱歌,非常超然脱俗,能让学他的人奋而不怠,甘而不苦。 有人赠他金帛,他大都不肯收,实在推辞不掉,就让弟子们拿了去做功德。
杨道宾写此文章时,李道人来到茅山已经13年了,他与阎道人的弟子江本实共买了田二顷、山地十顷,以其收入供十方道众,又将乾元观进行了翻新,这些钱财都取自所赠送的人。
杨道宾在此文中还说,我的这些资料都出自我的老师荆石先生及忠铭先生为李赤肚所写的碑赞。 忠铭先生曾经对我说过,癸巳( 1593 年)秋,他遇到过已经83岁的李道人,李道人白发垂肩,脸上显示出苍桑的纹理。去年他又遇到了李道人,时隔8年,李道人已经91岁了,头发虽然更白,步履却更加强健,容貎也更加丰润,他这是在返老还童啊。
杨道宾的老师王荆石又名王锡爵,曾任过明万历朝的首辅;“忠铭先生”是指曾经任过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弘海。有意思的是,王锡爵、王弘海和杨道宾都任过礼部尚书,也就是主管国家祭祀、认定祥瑞或凶兆的最高官员,他们对李道人如此在意,可见李道人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巨大。
杨道宾称,李道人共有5个儿子,还有好几个孙子,但始终拒绝他们来见自己。有人询问其中的原因,李道人便说:“不能再白白地污秽清真了。”不过也有人认识他的长子,那人已经七十多岁了,眉毛黑白相杂,头发已经全白,就连李道人的孙子都已经五十多岁了。
杨道宾在此文中还说道,自己的儿子生病后,他曾经将李道人迎入官署进行救治,李道人常对他谈济世与出世之事,他让杨道宾要尽忠,让杨道宾的儿子要尽孝,所说的道理就像西汉道家严君平宣讲的一样……
杨道宾的老师王锡爵,此前还写过《李赤肚小像赞》,此赞中所说的一些有关李道人的史料,大都被杨道宾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了,因此我也就不再在此文中重复。
王锡爵在赞中还说,戊戌( 1598年 )冬,“彻度李师”从茅山来到南京时已经89岁了,相貌却如才四十左右。他不时放歌与大笑, 平时“以欢喜作缘,以游戏说法”,人们一望就知道他是个异人。
陪同李道人来南京的徒弟名叫王我虚,王我虚一直严守着戒律,气宇轩然;而随李道人来的师弟訚訚,喜欢侃侃而谈,让人如披春风、似坐残月。
王锡爵非常感叹地说: 我这才知道大工匠随意挥斧砍削、小徒弟认真执吊墨线,都是有规有矩,可方可圆的。 我虽然不能窥探其中的浅深,但也知道老子教诲弟子南荣趎和鲁男子学柳下惠的故事,李道人真是我的师友啊!
王锡爵称:有一日,李道人给我看了两幅人像,还嘱我题诗于后。我细细观摩,才知道画中人是神仙张果老与邢和璞,那两人被画成一老一少,变幻无常。 画家应该见过他们当时的容颜,也应该和那两个神仙一样,都是异人。于是我赠以诗云:
三度逢君鬓未星,从知大药九还成。
烟霄路迥翔黄鹄,参井扪来下赤城。
彩笔行吟高意气,青囊市隐足平生。
相期五岳朝真去,为问何人向子平。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三次见到你,你都不显老,我从而知道了你的内丹与外丹都已经炼成。高高的云霄上飞翔着仙鸟,参星和井星一起来到下界的赤城山。他们才华相似,爱好相同,意气相投,又都隐居在城市里行医,过着充实的一生。我想邀约他们一道到五岳去朝真,想问一问什么人接近过北宋时隐居在华山的星学家、异人徐子平。
          “李赤肚”还曾拜过茅山的“严头陀”为师
据明代文学家李日华在其所撰的《六研斋笔记》中说,李赤肚身材伟岸,性格放纵不拘,平时能喝一石酒(10升),能吃好几斤肉,还能与很有文化的儒者畅所欲言地深谈。
据说李赤肚曾经教过求道者一些别致的健身之法,如一连多日硬憋住排气和大小便等,不到快要“大闷绝”时都不要解掉。他认为屁是谷神所生,轻易放掉,就会丧失人体内的真气。李赤肚还告诉人们,许多小孩子出天花时因为放了屁,痘疹就发不出来,生命也就很危险了;上吊的人在被救下来后,施救者必须先用膝盖顶住他的肛门,否则那人一旦泄了气,就彻底没救了。
李日华是浙江嘉兴人,曾经在兵部当过正四品的太仆寺少卿,辞官归家后参与过《嘉兴县志》的纂修,他说李赤肚曾经拜过“严头陀”为师。据说严头陀是今之杭州人,在嘉兴的南宫修行过二十余年,一日醉后,竟在水面上行走了十余丈,“后隐于句曲山,授道于崔光头”。严头陀离世后,李赤肚还不时在嘉兴出现过。
顾名思义,严头陀应该是个僧人,但他为什么后来却隐居到道教名山茅山来了?他是从和尚“转业”成了道士,还是来了个“佛道双修”?那崔光头后来究竟是当了和尚还是成了道士?由于李日华先生在书中没有细说,我也就还不出它的娘家来了。不过据南宋文人洪迈所著的《夷坚乙志》载,异人张淡“其徒有头陀一人”,看来我国古代宗教史上也存在着一些特例。
明时的杭州籍官员、南京太仆寺少卿(相当于当代交通部副部长)姚文蔚曾经于万历庚戌( 1610 年)某日前往安徽齐云山的干明观拜访过李道人,他称李道人对道学的解释“简单而有至理”,还说“李师为人,年逾百岁而有婴儿之态,和光混俗而多切直之言”。“和光混俗”指的是李道人就像个尘俗之人,不露锋芒。
杨道宾说李道人是丘长春的十一代孙,比茅山的阎道人还高三辈,但明代文人顾起元在其所著的《客座赘语》中却说,李赤肚是阎道人的弟子。
顾起元(1565年-1628年)是南京市人,比李道人小56岁,当89岁的李道人从茅山来南京时,33岁的顾起元恰好在北京获得全国会试第一,并在殿试中取中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绩,他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三次辞官获准告老还乡,在金陵城南筑“遯园”隐居,闭门潜心著述。朝廷曾七次诏命他为相,均被婉言辞之。
《客座赘语》全书十卷,计文四百六十七篇。内容皆记述南京地区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风土人情、习俗变化、名人传略名人轶事等内容,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顾起元在写此书时,李道人还没有来茅山,书中写道:阎道人的弟子李彻度,曾经到过已过世的弟弟顾周南的家中,这个人“潇洒出尘,所教人固后天之气,以养先天而已”,“ 近年遂不复出游,止于黟、歙间”。
顾起元还说,李道人曾经给自己寄过一本名为《清虚秘典》的道书,里面大都写了仙女与凡男交往的故事。
若干年后,顾起元在其所撰写的《重建乾元观记》中,又说了这么一段极其重要的话:
“万历丙戌中,道人阎希言自武当来,胥宇而善之,一时公卿大夫慕道餐风者,相互协力,归其侵地,构静室以居羽流之四辏者。其徒江本实,又翦山之荆棘,杂植松柏桃杏以万计。于是郁冈之胜,顿还旧观,而门殿固尚未创也。希言逝而李一了者来,其道价颇与希言埒,公卿大夫以问真往还者,益盛于希言。时于是谋举观之旧趾,一为之新。其事颇流闻禁中,天子为给赐《道藏》全部,俾供奉于观。”
这段话的大意是,阎道人(即俗称的阎蓬头)从武当山来到茅山后,信道的官员们不忍见他住在山野,不但帮他追回了乾元观被侵占的地产,还帮他建起修道的净室,以供来自四面八方的修道者居住。阎道人的弟子江本实又在茅山道观周围种植了上万棵林木果树。于是乾元观很快恢复了往昔的旧貎,只是门殿还没能创建。阎道人逝世后,李道人来了,他的声望与阎道人是相等的,以致公卿大夫前来茅山问道的人数,甚至比阎道人在世时更多,大家都出钱出力,帮他重新兴盛乾元观。这件事被传入朝廷后,万历皇帝特地赐给乾元观一部共有四百八十函的《正统道藏》。
顾起元还说,李道人在命令他的弟子李教顺全面负责乾元观的修复工作后,自己就去吴越之间云游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茅山。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春,乾元观的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26 1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师徒乎?徒孙与师祖乎?              
 —— 与“阎蓬头”齐名的茅山高道“李赤肚”(三)

应该指出,顾起元笔下对李道人的崇高评价,都出自他为茅山乾元观所写的《重建乾元观记》,如果他不是一个写作态度非常严谨的作家,乾元观也不会聘请他写这样一篇永久传世的东西。
另据明末文人李维桢所撰的《乾元观供众田记》载,此后万历皇帝还赐给乾元观他亲自抄录的《玉皇经》、《孔雀经》、《东岳玄范咒妙经》等经书,以及武圣关羽将军的玉玺、三清神像、绘有卷龙的礼服、祭祀仪式上所用的旗帜等,另外还有朝廷预赐给乾元观的三年香金。
显然,万历皇帝赐给乾元观的这些珍贵物品,与李道人的声望是绝对分不开的。
笪重光在编撰《茅山全志》时,摘录了王锡爵所写的《乾元观记》,保留了“清净遨蓬头”救过李道人、教过他修炼法、为他更名为“一了”等史料,但又添加了三件事:
一、阎道人死了一年之后,“李一了”来到乾元观,他想成为阎蓬头弟子江文谷的徒弟,但江文谷不肯,于是他对空遥拜了阎道人为师。
二、李道人曾经在茅山的燕口洞坐了三年,王锡爵夜宿大茅峰时,还梦见过这件事,于是醒来后立即前往洞口进行了祭拜。
三、李赤肚逝于“万历己未八月,年一百十五岁”。
笪重光在《茅山全志》所说的李道人“欲师江文谷”一事,可能取自王锡爵为乾元观所写的《记略》一文,该《记略》中有“乾元观始为茅山之冠……竟阎(篷头)江(文实)李(赤肚)之志”等句。至于李道人“坐燕口洞三年”以及逝世的具体时间等,则都超出了王锡爵对李道人记叙的范围。
至于江文谷为何“不肯”收李道人为徒,这可能与李道人在丘真人所创的全真教龙门道派中的排辈有关。因为李道人的道号为“一了”,这“一”字辈为龙门派的第十一代道孙,而江文实的字辈为“本”,只是龙门派的第十五代道孙,所以不能坏了规矩。
综上所述,我认为:
一、杨道宾为李道人所写的传记,相对而言,比顾起元之所写可信。因为他的涉及的内容都出自老师王锡爵与“忠铭先生”,而这两人都为李道人写过碑赞,与李道人交往的时间也要长于顾起元,因而对李道人的了解也更深。
二、在李日华、王锡爵、杨道宾、顾起元等人的笔下,均未涉及李道人有关“赤肚”上能“蒸饼”、“煮酒”等怪诞的故事,因此《徽州府志》上记载的这些内容,应该只属于民间传说。所谓“赤肚”,可能是民间对其“彻度”之名的误传。


(完)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19: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


元版的《茅山志》只刊载了其中的六十七封
元版的《茅山志》在介绍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师刘混康时说,他曾经被徽宗“屡召至阙”,“阙”也就是帝王所居住的地方。但是刘混康究竟被徽宗召入京城多少次,该志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只能靠我们从现有的史料中进行推断了。
《茅山志》还说,刘混康还山之后,徽宗与他“来往书信不绝,崇宁凡四十一通,大观凡三十一通”,也就是说,徽宗从崇宁元年(1102年)至大观二年(1108年)年的六年间,累计给刘混康写过七十二封书信!
不过我在将徽宗写给刘混康的每封信翻译成大家能读得懂的白话文时,发现《茅山志》中只收录了其中的六十七封,另五封信已经不知所踪。
这失踪了的五封信,可能与徽宗多次委托刘混康代为向天帝密奏有关,也可能与徽宗向刘混康求教朝廷内外的重大之事有关。由于这些书信都涉及到当时国家的最高机密,于是刘混康在阅读后不得不奉旨毁掉或封存奉还。
  徽宗所写的这些信是我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它们在被文史爱好者用扫描仪从《茅山志》上扫描下来后,又被电脑将繁体字统一转换成简体字。遗憾的是在这两项极其重要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校对,因而谬误之处比比皆是,加之徽宗在写信时喜欢使用含有道教专业术语的骈文,这就让我的翻译非常艰难,很难在丢掉“原汁”后还能保持它的原味。
中国的古代汉语本就博大精深,不但一字多义,许多时候连断句都难,还有的文字直译出来根本无法连贯成句,也根本解释不通,我只能依照自己的水准进行推测,难免存在许多谬误。
再比如,徽宗在大部分信的结尾都写下了早已过时的“卿比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之类的客套话,我翻译起来就很头疼。“卿比平安好”,从字面上理解,好像是“您的存在比朕的平安重要”,让人读后感到非常别扭。直到全文定稿时,我才在网络上找到一位无名氏的解释,他认为这句话在宋朝时是“问候平安”的意思。后来,句容网友“水本无华”先生也向我肯定了这一说法。于是我非常感激地采用了。
至于“遣书”,应该是“朕要派人送信了”的意思,但直译出来也会让人觉得无法适应。而“指不多及”分明是“言不多及”的意思,徽宗为什么偏要这么说,这一定是当时写信的习惯用语。
好在这几句话都不重要,大家能感到是这个意思就行。
      一、徽宗委派一名心腹专门处理刘混康所奏的各种事务
  此信写于崇宁元年七月六日:
自从与您分别以后,朕的心一直在自守安静。您以淡泊平和的心态修养正气,得到了最好的道术;您学识精深,广通要旨。您救人危难是为了积善,观察德行是为了提升自己。朕经常向您咨询大小之事,您动足智慧,竭力谏诤,非常忠诚恭谨。您在济世救人方面,功劳是很大的。
您所奏的事情朕都看了,无不应允。朕已经派官员郝随专门负责处理这些具体的事务,他会帮助您解决有关的问题。您如果还有什么需要的,可以和以前一样,尽管开口。
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元符二年闰九月,刘混康获哲宗批准,离开其所住持的京城上清储祥宫,返回茅山营建元符观。元符三年正月,哲宗病逝,其弟赵佶即位,并将次年改为建中靖国元年,是为后来的徽宗。从此信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刘混康刚回到茅山一年多,就又在建中靖国元年被刚登基的徽宗召至开封了。
2、刘混康此次入京,又深得徽宗的钦敬,因此徽宗才满口答应刘混康所提出的任何请求。
3、徽宗在此信中所提到的官员郝随,本是一名太监,曾经伺候过徽宗的生母陈太妃,也曾经在哲宗朝协助刘婕妤诬陷过孟皇后“厌魅”。哲宗驾崩后,郝随因为在暗中拥立徽宗,因而此后一直被徽宗重用。)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30 20: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顺便再陪大家聊聊刘混康啊。昭圣四年秋,61岁的刘混康被二十岁的宋哲宗亲自召入京城,担任上清储祥宫的住持。这可是必须保佑哲宗生下龙子的神职,您说重要不重要?
刘混康刚入京不到半年,民间就有人向哲宗献上了秦始皇使用过的、以后历代皇帝代代相传的、极其珍贵的传国玉玺;刘混康担任上清储祥宫住持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哲宗最宠爱的刘贤妃又为他产下了一个皇子,取名赵茂。您说刘混康牛不牛?
哲宗在刚添了皇子赵茂不久,就特地“幸(上清)储祥宫”,显然,他是前去上清储祥宫向神灵还愿,并亲自向刘混康致谢的。为了感谢刘混康,他再次主动提出要将刘混康在茅山修道的潜神观翻新,而且要比以前自己设想的计划大出若干倍!
而刘混康乘机却向哲宗提出要回茅山的请求,哲宗因为此前对刘混康有过承诺,实在不敢当神灵之面加以拒绝,只好答应。
可是刘混康人还没回到茅山,那小皇子就忽然夭亡了!仅仅隔了四天,哲宗的小女儿扬国公主也夭亡了!
相信鬼神的人自然认为,如果刘混康不离京,他的道法就足以护佑小皇子和小公主,这两个小朋友也就绝对不会死!
元符三年(1100年)二月二十三日,哲宗忽然驾崩,年仅二十三周岁。临终的他可能又悔又恨,悔的是不该放能镇得住鬼神的刘混康还山,恨的是自己此前食了言,并没有为在建的茅山元符观拨付一文钱,只怕是神仙们都不高兴了!
如此一来,茅山此前已经在建的、规模宏大的元符观,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了“烂尾工程”。
哲宗的弟弟徽宗继承大统之后,很快将刘混康招来京城,目的是试一试刘混康是否真的有道法。这一试大喜过望,从此也就与刘混康深结了不解之缘……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8 22: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2)

二、徽宗批准刘混康续建元符观
此信写于崇宁二年正月九日:
修道必须致力于根本,高道都是有恒心的人。您全心研究道学,从不固执已见,也不贪图私欲,只是坚持用独特的道术帮助别人治病,并向大家传播有益身心的方法。自从您离开京城之后,朕竟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最近朕很喜欢读到您的奏章,因为这样能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您要求朕批准为元符观动工的事,朕已经降旨让有关官员前往茅山现场指挥调度,并尽快选定开工的日期。您如果觉得还缺少什么材料,可以一一奏来。
春天将至,请您多加调适,以尊重天时,增添道法。

(注:1、哲宗虽然生前已有在茅山新建元符观的宏伟规划,但因死得突然,竟没来得及为这一重大项目拨款,导致元符观的在建工程因资金短缺不得不中断了三年多。
2、茅山元符观的“烂尾工程”已经成了刘混康晚年最大的心病,但这也成为了他能再次离京重返茅山的最好托词。徽宗既然非常崇信刘混康,又想借助续建元符观为自己祈福,就不能不帮刘混康这个大忙。)


      三、徽宗曾经欲将元符观更名为“天宁万福宫”
此信写于崇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您离开京城一晃已经过去了一年,您正在茅山修建道宫,肯定非常辛苦。最近读到您的奏章,获悉您能从容应对,颇为欣慰。您来信问朕在建的道宫取什么名字合适,朕就选“天宁万福”吧。“其清静经”,其他的事,朕都依您所奏。
您既然已经在茅山很恭敬地为朝廷向上天进行祭祀,上天所能预见的灾难和祥瑞,您为什么不一一告诉朕呢?
今年开春以来时雨不足,京城四郊的农民生怕丰收无望,朕的心里很是忧惧,但是又忙得日夜都顾不上这件事。请您体谅朕的苦衷,用恳切的诚意,将朕向上天的这一请求,加入自己的祈祷之中。
您要不是高道,朕岂能要求您向上天转达朕的心愿?朕会用自己的爱心,更深入地探寻道的精妙。
茅山的山林幽静,最适合保持您真实的本性了。
(注:1、从此信中可以得知,徽宗是于崇宁元年春批准刘混康从京城返回茅山的。
  2、徽宗在刚资助刘混康续建元符观时,就已经有了将它更名为“天宁万福宫”的打算,似乎是想将这里建成专为自己祈福的殿宇。因为据史料载,徽宗在刚登基的次年,即建中靖国元年,就设立了让全国每年一度庆祝自己生日的“天宁节”。不过此后刘混康可能悄悄地对徽宗进行了谏诤,最终元符观才被正式定名为“元符万宁宫”。这一宫名的确立,就变成了徽宗在向朝野彰显他对哥哥哲宗的“尊重”。
3、此信中的“其清静经”四个字,不太好翻译,疑有漏字。如果原文无误,那么,徽宗可能认为“天宁万福”四个字,与《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中的经文有关。)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22: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3)

四、徽宗要求刘混康及时秉报灾祥之事
  此信写于崇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您离别京城已经有一年了。朕为了向朝野表示对您的尊敬,只能经常派遣官员前往茅山对您进行抚慰与宣传。
时值仲夏,朕真怕离开您的孤单日子太长久了。您居住在清凉的茅山之中,除了修道的时间外,起居作息还正常吗?
您在茅山所建的那座深殿,想必已经小有成就。朕想崇奉至真的道教,就得将重任交给有德的人。您如果觉得有什么憾事,可以一条一条地告诉朕;您在茅山如果遇到了什么灾祥之事,也必须如实地向朕一一具奏。
现在天气很热,您要好好地保重自己的身体。
朕正在勤修道业,也请您对朕加以最大的关怀。
(注:此信说明徽宗在执政之初,还是很关注有关国家兴衰大事的,他试图通过刘混康具奏的灾祥之事来了解国情和处理国事,既说明他是个虔诚的道教徒,也显得在政治方面的某些幼稚。)
  
五、徽宗特赐刘混康为“葆真观妙先生”
  这是徽宗给江宁府句容县茅山道士“洞元通妙大师”刘混康的诰书:
朕正在用古圣传留的道义,抵抗不如意的现实。朕希望和有修为的高道一起,改正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
这世间只有您的身上聚集着道的精气,您为人敦厚淳朴,虽然已经完全具备道尊德贵的品质,但是朕却无法将您封官进爵,只能特赐您为“葆真观妙先生”,这既是表彰您一直在帮助善良的百姓,也是为了激励年轻人向您学习。
中书舍人白时中,已于崇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动身离京,前往茅山宣诏。
(注:1、崇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徽宗特地派遣正五品的“秘书”、中书舍人白时中前往茅山,给刘混康送去以上这封《持赐葆真观妙先生诰》。
2、哲宗生前,曾经赐号刘混康为“洞元通妙大师”,徽宗觉得此号已经不足以彰显刘混康的功德,遂对刘混康的赐号进行了超常规的升级。“洞元”和“观妙”在古代汉语中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即能洞察到万物起始的微妙;而“葆真观妙”,则是说刘混康因能保持纯真的本性,方可洞察到万物起始的微妙。
3、徽宗曾经将道士分为二十六个等级,不愿或不便在朝廷为官的道士通常被赐号为“先生”。“先生”被赐的号有二字、四字、六字和八字之别,字数越多,等级越高,但从来没有道士能被赐号至八字的。
  4、据《皇宋通鉴纪事本末》载,徽宗是应江东转运判官席震的申请,赐刘混康“葆真观妙先生”之号的。江东转运判官是长江以东地区最大的财务官员,也负责监察当地官员的优劣。
  5、在中国的道教史上,我们不时见到一些道士被皇帝赐号为“某某大师”或“某某先生”,我们也想当然地认为,道教中的“大师”肯定比“先生”更受尊崇。可是读罢徽宗的这封来信,我们才知道情况恰恰相反,至少在徽宗朝是这样的。)
  
  六、徽宗向刘混康解释赐号给他的原因 
  徽宗写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您寓居在京城时,常被引见赐对于宫廷,您每次都会向朕宣扬要忠诚于道,以启迪并有益于朕治国的志向,使朕非常受益。从此朕虚心地辨别和接纳朝野的意见,岂敢埋灭任何一个好的建议?
在此朕想赐给您一个越过常规的号,以此向天下昭显您的功德。朕已经写好一轴封诰,并派人递送给了您,他一来茅山,您就可以领取了。
秋高气爽,您在闲居练养之余,宜多加保护身体。
(注:1、此信应该是附在《持赐葆真观妙先生诰》的后面,由中书舍人白时中特地送来茅山的。
2、从此信中我们可以获知,徽宗是命令白时中将此封诰直接送往茅山的,并未由江宁府代转,以示对刘混康的最大敬重。)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20: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4)


 七、徽宗要求刘混康无条件地接受赐号
徽宗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朕是因为您道备德隆,忠诚地帮助国家,才特地向您颁发异于他人的这一称号的,这是为了彰显您崇高的德行。您如果过于自谦就不妥当了。官员给您送去的诰书,您应当无条件地收下来,请不要一再推辞了吧。
  (注:从徽宗所写的此信中可以知道,刘混康曾经一再上表谢绝来自京城的赐号,因而显示出他受宠不惊的态度。)
     
  八、徽宗曾经委托刘混康代为祈天
  此信写于崇宁三年九月十五日:
自从朕登基之后,时光不断变化,但是朕时常思念您对道始终如一的追求,时隔三秋仍然无法忘怀。
朕最近收到奏报,非常欣喜您的身体安康。您彰显和继承先圣的光明大道,即将在茅山建成新的道宫,人们也将在那里见到真仙的到来。
您从来严守道义,超然高尚,在神秘的殿堂里修行,平静的心灵始终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就连茅山之中的泉水和石头也因此感到安适与愉快。
您所奏报的事朕都知道了,朕已经降旨让掌管宫中医药的官员苏珪负责配合您进行处置。您遇到什么难事必须如实向上级官府一一报告,也可以直接奏请朕来裁决,朕是不会让您新建道宫的银两有所欠缺的。
深秋快到了,天气初冷,这会更有利于您的修道。不多说了,您如果预见到国家有任何灾异,都请一一奏来。
上次朕请您代为祈求上天之事,至今未得到感应,不知这次会怎么样了?
(注:1、从此信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当时茅山周边地区突发时疫,而当地官府却推卸责任,鼓动百姓向刘混康求救,刘混康则因为手头的人力和物力有限,实在难以应对,不得不向徽宗紧急求助。徽宗接报后,很快便下令让皇宫中的医药总管苏珪全力支持。
  2据1970年在金坛出土的《宋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赠太中大夫刘公幽记》之碑载,刘混康自京都还山时,大家“摩肩接武于道,路人求符水疗疾于勿药者如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全拥挤在漫长的山道上,争着向刘混康讨要治病的符水。因此可以想象,其时当地流行时疫时,地方官府必然趁势将这危机转嫁给刘混康。
  3、徽宗不但请刘混康代为祈天,还赋予他“直达上听”的权利,甚至书面承诺,愿意帮助他裁决茅山与地方官府之间存在的矛盾。这说明徽宗已经大致了解到刘混康所遭遇的困境,也说明刘混康此时在朝廷里的“政治地位”,已经与江宁府的知府旗鼓相当了。)
       
  九、徽宗提前四五个月为刘混康安排入京行程
此信写于崇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自从您离别京城,岁月不断更替。您在茅山远离世俗,心怀浩然之志,只想着平静地修道,提高德行。在深山里修行,能心无旁骛,有利于静心悟道,让秉性更加纯洁恬淡。顺应天地能提高自己,远离俗世会悟出真道。
这次读到您的来信,许多内容都是朕所牵挂的。
入冬以后,您的身体好吗? 
获知您明年仲春将来京城,朕已经立即派遣使臣张栩津安排您的行程了,并让各地做好接待您的事宜。您如果有什么需求,可以详细奏来。
朕得知能见到您的具体时间后,很是期盼那一刻早点到来。
正值隆冬,大家又将迎接新年,您在广传真教、帮助百姓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保养,请能感受到朕多次关怀您的用心。
暂且写到这里,其他的事不多说了。
  (注:刘混康才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说明年仲春将赴京城,徽宗就迫不及待地派官员为他“打前站”了。徽宗对刘混康的器重,通过信中的那几句话顿时跃然纸上。)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9-18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