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9)
五十一、徽宗希望通过刘混康了解当地民众的疾苦 徽宗下面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时间: “睽异又见,畏景”,朕对您的思念越积越多。遥想您只肯居住在云山之中,修炼大道于世俗之外,既从容又自得,朕感到非常地羡慕。您说过的许多话,因为很有道理,经常被他人口口相传。朕应当等候您乘风从茅山东来,当面领悟极深的用意。 您那儿有什么所看到的祥瑞或灾祸之事,不要觉得琐碎,请一并写信告诉朕,不要让朕一直不了解当地民众的疾苦,这是朕对您的期望。 盛夏很是炎热,请您善于卫护淡泊平和之心。 (注:1、此信开头的“睽异又见,畏景”等六字,“睽异”在古代汉语中是“分歧”的意思;“畏景”在此比喻处境艰难。徽宗似在是向刘混康倾诉自己在朝廷内与某些重臣又产生了观点上的分歧,由于得不到刘混康的支持,使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徽宗非常希望刘混康能支持自己“抑佛”,但刘混康始终不愿掺合其中,这使得徽宗甚感孤立。 2、徽宗经常在来信中请刘混康向他直言当地祥瑞或灾祸之事,一面说明很想真实地了解民间的疾苦,另一面又说明国事的复杂经常让他忧心忡忡。但诚如元代高道张伯雨在《玄品录》中所言:刘混康曾经向徽宗“累表灾变”,而徽宗却“虽加叹而不能用其言”,这说明他小事聪明,大事却糊涂,乃是个叶公好龙似的人物。) 五十二、徽宗让笪净之带回茅山的是极度信任 此信写于大观元年七月二十九日: 笪师已至京城,所奏之事,朕已经一一知晓。现谨在斋戒沐浴之后,写成密信一封,委托先生向天帝拜上这一奏章,若能被送达天庭,即是朕的幸事。您若候得天帝的旨意,请速奏来。 朕已当面命令笪师,要他请先生为陈贵妃代写一份“表”,至于她需要在“表”中说写什么,朕已经将有关说明交给了笪师,让他回茅山时捎给您。 朕为茅山御笔绘画了元始天尊和太上道君的画像各一幅,您可与去年朕所画的太上老君像,共同悬挂于道宫之中,专心供养。 朕还让笪师带回赠茅山的《北斗经》等五册、朕绘制的扇面二十个、果品十件,另有供养在三清像前的香、鲜花、龙脑、茶烛等,这些供品都向他当面交割了。 朕又让笪师带回茅山“空名祠部”五十道、紫衣三十套,这是你们在收徒弟时用得到的。凡是笪师之下的徒弟,朕都赐号为“紫衣师”;随笪师入京的十五名行者,朕全都御赐他们剃度为正式的道士,另外各赐一捆绸布。 (注:1、徽宗要求刘混康为陈贵妃代写的“表”,可能是乞求天庭保佑她或某位至亲身体无恙的奏章。 2、有关陈贵妃的史料,网上查阅不到,也不见有人提及,不知何由。 3、从此信中可以获知,徽宗已亲自为茅山画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和太上老君的画像。另据《茅山志》载,刘混康第四次入京时,徽宗还当面赠送给他御笔所绘的三茅祖师像。也就是说,徽宗至少为茅山画过四幅人物画像,至少为茅山绘过六位神仙。 3、徽宗让笪师带回茅山的“空名祠部五十道”,是许可茅山自选五十名道士登记入册,朝廷将认可其具有为皇家祭祀的资质;徽宗赐给茅山的三十套紫衣,是让茅山的三十名道士享有朝廷官员的荣誉;徽宗对护送笪净之来京的随行侍者“皆赐披度”,也就是认可他们不用经过考试,就破例拥有道士的身份;徽宗赐给随笪净之来京侍者的礼物,叫“束帛”,也叫“五匹帛”,是共由五种绸布捆在一起的。) 五十三、徽宗称不敢“独享”上清道符 此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屡次承蒙所惠给的上清符子,朕一直不敢独自享用。官员或内宫的人如果有了疾病,朕必会给他服用,也许这样能够增添先生治病救人之意。现在朕还向您告求各种治病的符子数十道,请交由地方官府附在有关呈文里送往京城。 (注:1这是徽宗第八次在来信中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自古以来,上清派道士所绘的符箓便享誉朝野,据说很有功效,一直是道教信众祈神帮助自己及亲友免灾治病的必求之物。徽宗在第四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时,已经亲切地称之为“符子”,这一称呼的改变,标志着这对君臣关系的更加密切。)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