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0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2)

 二十七、徽宗说对刘混康的礼待要与他的功德相符
  徽宗这封信,未标明具体时间:
您修炼道术已久,坚守道义始终不变,功德越来越大,很久以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了。
您在茅山的万宁宫里,专心勤勉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上清大箓。由于您博济众生,因而使得他们都变得善良,这扩大了道教的无为之妙,也给朕和国家带来了祥瑞。所以朕要彰显您的大名,让朕对您的礼待与您的功德相符。朕要让大家知道对您的宠爱,此事意义广大深远,不能让它停止和埋灭。
朕对您的法号增加了推崇,您说的和想的,朕都会应允。以往朕也是这么做的,您不要谦逊,也不要回避。所有的诰命,今天朕都派人送往茅山了,有关官员一到那里,您就可以领取了。
眼下正值秋季,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元符万宁宫虽然已经竣工,但茅山并没有及时举行建成庆典,因为得等到徽宗题写的宫额、蔡卞所撰的《茅山元符万宁宫记》及朝廷其他重臣所写的相关碑文送进山来。而徽宗考虑的是给予刘混康更高的荣誉。)
        

 二十八、徽宗为刘混康的名号再加”冲和”二字
  徽宗的这封信,未标明写信时间:
先生修炼于句曲山,专心致志,用上清符水施展神功,慈爱地帮助远近的百姓。
您曾经骑着仙鹤奉诏来京,与朕谈经论道,启迪和辅助朕对国对民无为而治。朕很高兴地接受了您的道义,从此日夜难忘。
最近茅山的宫宇已经建成,朕特地在您的名号中加上“冲和”二字。这一诰封已经派人送至茅山,大家应当体会到朕对您的优待。
希望大家都能时常贡献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在这一方面,想入京觐见朕是没有什么条件限制的。很希望您能吃得饱睡得足!
(注:1、从此信中我们获悉,徽宗自崇宁四年九月加封刘混康为“葆真观妙先生”之后,这次又加封他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葆真”是指刘混康能保持纯真的本性;“观妙”是指没有私欲,处处都能被看到美好;“冲和”是指淡泊平和。
2、据南宋时出版的《宋大诏令集》载,徽宗曾经特地规定,赐号为六个字的“先生”,即为全国最高层的道士,相当于朝廷的正五品官员。)
     二十九、徽宗第三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徽宗的这封信,未标明写信时间:
笪一师来信所奏的茅山某道宫宫门、墙宇等需要维修之事,朕已经命令有关部门火速筹备物料和木材等,并责令他们在最短的时限内运往茅山,不得无辜拖延。如果先生还觉得有所欠缺,请全告诉朕,不要隐瞒。
朕还向您求要治伤风的道符和镇心压惊的佩带符子各数十道。非常荣幸!
  (注:1、徽宗在此信中所提到的“笪一师”,可能是电脑在扫描时的“笪师”之误。“笪师”即刘混康的弟子、后来的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笪静之。
  2、这也是徽宗第三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8 1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3)

三十、徽宗亲自写给刘混康的《加冲和先生诰》
敕江宁府茅山元符万宁宫葆真观妙先生刘混康:
三茅灵境,是仙圣所栖居的地方;在那里新建道宫,是朕用来延伸对道教的尊崇。
您恬淡寡欲,心中的道义精深微妙;您住在那里,最适合对人们进行极美好的教化,因此朕也应该加您的美号,以示关怀。
现在朕特别授命您为“葆真观妙冲和先生”。
此诰已派中书舍人李图送往江南。
  (注:1、这是崇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徽宗亲自写给刘混康的一份题为《加冲和先生诰》的文书,这种皇帝所写的文书,在古代被称作“诰”。
 2、中书舍人是皇帝的秘书,也是朝廷掌传宣诏命的文官。)


三十一、徽宗看了元符宫的画图后喜写《庆成颂》
  徽宗写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您信奉道教,宅心清静,领略了通真的奥秘;您隐居在茅峰之巅的旧居之中,与遥远的神仙相通;您建成了新的道宫新宇,大壮了上清宗坛。
茅山鲜丽,是神仙居住的中心;宫宇鼎新,追寻得道者崇高的品行。
通过画图,朕知道新建的元符万宁宫很明亮宽敞,也是令人称赞的道教胜地。大家在庆祝新道宫落成的同时,也应该更加彰显对大道的崇敬。
朕又增添了欣喜,应当吟咏歌颂。现御制《庆成颂》一轴,令人递赐茅山,他到了后您可领取。
高秋气肃,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徽宗所看到的这幅元符万宁宫的画图,不知是宫廷画师特地前来茅山绘制的,还是刘混康请当地画家画成后,派人送往京师的。)


三十二、徽宗为茅山所写的《御制元符万宁宫庆成颂
这是徽宗在宣和殿内特地为刘混康所写的《御制元符万宁宫庆成颂—— 
           御制元符万宁宫庆成颂
元符年间,(哲宗为)隐者刘混康茅山修炼的地方建起了一座道观名叫元符观。从崇宁元年起至崇宁五年秋,新的道宫建成,大书其榜,更号元符万宁宫这是我为了协助完成哲宗的志愿,以安妥他的圣灵,并以此告诉后世,他是崇敬妙道的。
下面是我为元符万宁宫作的一首诗
    句曲之山,有居其颠。谁氏之子,象帝之先。
    启迪后人,淑修其身。守静而笃,是为葆真。
    在昔元符,作室其下。经始勿亟,以遗来者。
    我应受之,嗣绍厥绪。我仪图之,缮此栋宇。
    考彼宫宇,因心而友。不日成之,克相其后。
    乃益其名,曰维万宁。书以揭之,用妥明灵。
    道大无方,体用有常。以德则帝,以业而王。
    坐进此道,与道无极。神之听之,洽此万国。
               崇宁丙戌(五年)岁宣和殿书
  (注:1、这首“庆成颂”的大意是:句曲之山,有巅。他是什么人的儿子?他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也就是道。道能启迪后人,善良地让人修炼自己的身体。一心一意地保持清静,无所企求,这就叫葆真元符年间这里是刘混康的居室,后来他开始在此不急不慢地营建,以留给后来者。
我应该就是刘混康的继承人之一,因为我很向往这里。我让人修缮了这里的宫宇,我让人检修了这里的建筑大家因为心心相印而结为朋友,不久就把这些事都干成了。现在得给它取个好的名字。大家都希望天天“万宁”,于是我特地将这两个字写出来,因为大家需要神灵的帮助。
  很了不起,但也没有定规;阴阳无始,动静无端,这是固定不变的。皇帝要以德为规范,要以道业为最第一。一定要按照道义来办事,才能与道一样成功。灵请听着,这是不是能和睦万国之理?
  2、皇帝通常自称为“朕”,但是徽宗在此颂中,破例自称为“我”。这可能是他不便在茅山这个神仙居住的地方“拿大”。
3、从此信中可以看出,茅山的元符万宁宫是直到此时才被徽宗正式定名的。
4、从此信中我们可以隐约读出,徽宗将元符观更名为元符万宁宫,还具有另一层不为今人所注意的意思,即:“此宫是由哲宗和朕共同建造的”。因为“元符”是代表哲宗,而“万宁”是代表徽宗。)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3-29 00: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4)

三十三、徽宗第四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徽宗的这封信,没有署名日期:
初夏与您分别,几乎过去半载了朕虽然面壁而坐,心里却在想着一些问题。朕很希望能引领大家通过修道有所改变,但是又感叹这条路太长了,阻力也不小。
您回茅山之后,朕对您更加景仰了。刚才朕写的一首诗就表达了这种心情,现在一同寄附给您,请您检查领取。
朕非常思念您与朕交谈时说过的那些话,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到您。时值秋天,有利于健体。您送的上清道符已收,不过朕还求您给几道能佩在身上的道符。
推恩之事已经施行,希望您能知道。
  (注:1、根据徽宗在信中所说的内容,并结合下封信的书写时间来分析,此信应写于崇宁五年九月一日
  2徽宗在此信中所说的“推恩”一事,在古代有两种解释,一是皇帝对百姓广施恩惠,二是皇帝对官员推广封赠。徽宗对刘混康所说的“推恩”,具体是什么事,我们还不清楚,但是这应该与刘混康的建议有关。
3、这是徽宗向刘混康第四次求要上清道符。)
   
         三十四、徽宗送给刘混康一首“归山诗”
这是徽宗于崇宁五年九月一日赐给刘混康的一首诗——
       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归山,以诗送之
       当年问道属高人,曾揽霞衣到紫宸。
        身是三山云外侣,心无一点世间尘。
        征鸿望极幽栖远,贺燕归飞洞府新。
        多谢为传心法妙,此真真外更无真。
               崇宁五年九月一日御制并书
(注:1、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当年朕曾经向您这位高人问过道,您也曾经像以云霞为衣的仙人,飘然而至宫廷。您是海上三座神山上的来客,心里没有一点世俗之气。以前人们眺望不到飞雁会在哪个幽僻的地方栖止,但是现在要祝贺您在茅山的神仙洞府里有了新居。要多謝您为朕传授了许多精妙的道法,除了您之外,世界上还有什么其他的真人?
2、从诗中的“此真真外更无真”之句来看,徽宗对刘混康的崇重,已远超其他任何的修道者。
    
       三十五、徽宗为刘混康的徒弟笪静之赐号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十月十二日:
您多次给朕上的表,朕都看过了。
您的似上清派的祖师谧与许翙三茅真人相连贯,您是学修炼大道的宗师。您展了道的淳朴风范,用以帮助万物,您切地掉皇帝特地派人接送您的车轿,宁愿回到宽绰的茅山。您与朕会晤时就这样处处显示着处世的高洁您走后朕就反复思想您华丽而又精深的说教。
次读到您献来的奏章,都要好好夸奖一下您的辛勤您所希望朕能实施的事,朕全都施行了有关您的徒弟笪静之的师名,朕就赐他凝和之美号
在元符万宁宫巨碑上雕刻碑文一事,“许漕幕之总提现在,边远地区刚刚宁静,各地雨调和顺,朕既感谢上帝降赐安康,也觉得与您的静心修道有关
已经快到了,朕与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见面。请多加保重,以慰藉朕对您的思念。“笞一序之敕”,天一同递附给您使者到茅山后您就可以领取了
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此信中的“许漕幕之总提”等六字不太好翻译,是“由一个叫许漕幕的官员总负责”,还是“同意那位名叫漕幕的官员的建议”?
2、信中的“笞一序之敕”等五个字也不太好翻译,疑原文中有错字。电脑版的《茅山志》中,好几次出现“笞一师”,据我查考,此人可能是“笪师”之误。“笪师”,即刘混康的大弟子笪净之。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12 19: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5)


三十六、徽宗不让将写给刘混康的诏书刻在碑上
  徽宗写的这封信,没有注明日期:
自从与您离别以来,又见深秋。伸颈南望,心往神驰。每次得到您的来信,都能极大地安慰朕的如饥似渴。
茅山山林虚寂恬静,朕也想去那里神游一番,以寻求心灵的淡泊。朕所赐给您的《还山诗》和《庆成颂》,您可以嘱人刊刻在石碑上,但是朕亲笔写的诏书等,您可不要也刻上石碑了。“保持法箓外,倍万珍啬”。
  (注:此信中的“保持法箓外,倍万珍啬”之句,不太好翻译,疑其中字有疏漏。如原文无误,可译成:朕写给您的诏书等,因为有的内容未涉道法,就不要刊刻成碑了。您一定要万分珍惜这种约定。)


三十七、徽宗将刘混康写的《天宁节功德疏》诏示天下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朕已读过您所呈来的《天宁节功德疏》,里面的内容全都知道了。您在茅山之中修道,培养浩然之气,尽忠为国,志在爱护君主。
“属厥月之诞,弥被清场而荐祉”,让朕非常感叹,朕已经将它昭示天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天气寒冷,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徽宗在此信中提到的“天宁节”,也叫“天宁圣节”,在这一天全国官民都得为徽宗庆祝诞辰。刘混康向徽宗所上的“功德疏”,应该是向徽宗分条陈述了若干建议,请求他利用这个机会多为百姓做些具体的好事。
2、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其所著的《中州集》中称:据开封的前朝遗老们说,微宗其实是五月五日出生的,因为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所以改成了十月十日。
3、“天宁节”并非刘混康之首倡,据《宋史》载,在徽宗刚登基的建中靖国元年十月,“群臣及辽使初上寿于垂拱殿”,这是他们为徽宗过的第一个“天宁节”。
4、此信中的“属厥月之诞,弥被清场而荐祉”之句,不太好翻译,疑某几字有误。如果无误,似可译成:你嘱朕如果在过生日时遇有月蚀,可以通过举办道场来化解灾难,获得福祉。)

   三十八、徽宗批准将“丹阳塘坝”划拨给茅山道宫
  徽宗写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您上表要求朕所办的事,朕都知道了。
您潜心修道于寂静的山中,不断提高纯粹的品德修养,信中涉及要朕在冬季约束自己的规则,让朕尽量保持自然之道,还有您推荐给朕的密奏,内容都很诚恳。朕已经安排好为它论功。
朝廷在用人和行赏方面做得并不周全,这份密奏则陈述得很具体,也很到位。如果有人觉得朝廷在委任官员时没有设限,您也可以帮助他们奏来,朕会立即施行。
您希望能宣布茅山道宫有“义营田”一事,朕特地批准当地主管官员的请求,将丹阳塘坝划拨给茅山,不许其他部门占留。
您所奏的事都出于公心,要求得到的东西没有一件是想私用的,朕很感叹您的忠诚。
您乐于在修炼本性的同时,扩推上清道法,给予大家福祉,永远庇护人间,全在于精忠护国,能明白和体贴朕的想法。
天气初寒,问候平安。就此发信,言不多及。
(注:1、从此信中我们可以得知,刘混康不时将一些基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对朝廷有价值的建议,以密奏的形式直接呈送给徽宗,以避免在中间环节被扣押。
2、徽宗在信中所提到的“义营田”,是茅山道宫用以自养的田地。所谓“营田”,也就是官府拥有主权的田地。
3、徽宗在此信中所提到的“丹阳塘坝”,具体位置不详,但从字面理解,它应该是位于丹阳境内一方带有塘坝的稻田。)

三十九、徽宗已知自己的诗与颂被刻在碑中
  徽宗的这封信,没有署明日期:
从此您与朕离别之后,日月如车疾驰,朕对您的敬仰何止如此?
您在白云堆积的茅山,想必有许多精美的景致。您最近来信,要求将朕所赐的诗和颂刻在道宫的石碑上,您还请人制作模板,刊印了朕多次颁布给茅山指令,“一一自收”。如果您还有别的请求,可以奏来。下次相会还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引得朕的记忆更加深刻。
天气渐寒,您为了道要保护好自己。
  (注:原文中的“一一自收”之句,不太好翻译。可能徽宗是说自己已经将刘混康派人送来的这些石碑的拓片全都收下了。但此前徽宗并不同意将自己所写的诏书也刻在茅山的石碑上,“一一自收”,似也可翻译成徽宗让刘混康将这些拓片自行收藏好。)
     
四十、元符宫开“庆成道场”时茅山出现“仙灯”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看了您所上的表,已经知道了这次元符万宁宫召开“庆成道场”时,茅山忽然有仙灯出现的事。您心游蓬莱仙岛,礼敬神仙所居之山,专心修炼奥妙的大道,透彻地理解并找到了如何能返本性的方法,所以在这次庆祝元符万宁宫建成的祭祀仪式上,才会出现仙灯以示祥瑞。
由于您的心中充满了至诚,您的精忠已经被神灵报告给了天庭,于是茅山也一再遇到这样的奇事,这是神灵在以这种方式昭告天下啊。所有的人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这实在是一言难尽。
读罢您的上表,朕不由深深地感叹和褒奖。朕还听说您会在仲冬择日亲自前往“永胜”祭告祝文。时值隆冬,您很有功绩,朕想您这位仙人现在已经回到茅山了,朕就准备低下头,就近迎接您送来的《长生经》,好好地保命养生吧。
(注:1、茅山的元符万宁宫于崇宁五年八月十五日竣工,但从此信我们获知,它是直到十一月底或十二月初的某日才举办“庆成道场”的。
  2、茅山的“仙灯”又名神灯、天灯,据《茅山志》载,茅山的仙灯不时在“腊二春三”的夜晚出现于山中,灯光还很明亮,天下的信众都认为这是三茅真君显的灵。茅山道士还曾经专门为虔诚的香客们举行过一种名为“九天三茅司命仙灯仪”的法事,以示对三茅的皈依。
   3、这是徽宗第二次在来信中提到“永胜”,刘混康还告诉他自己会在仲冬择日亲自去那儿祭告祝文。从徽宗的第二十四封来信中,我们已经知道那里有着赵家先人的坟茔。
4、据史书记载,山东曲阜城东的寿丘是黄帝的诞生地,而黄帝被赵氏认为是本姓的始祖,宋真宗曾在寿丘建起极宏伟的景灵宫以祭祀。但寿丘是否就是“永胜”,恕我查不到出处。
5、如果“永胜”确在山东曲阜的寿丘,那肯定是徽宗担心自己或国家将遇到重大灾难,只好在寒冷的冬天,请已经七十一岁的刘混康去那么远的地方,为自己向祖先祈祷。
6、但是,徽宗写此信时,刘混康应该在十来天前刚主持过元符万宁宫“庆成道场”的法事,既便他在法事刚结束就动身赶去山东曲阜的寿丘,也不大可能这么快就又回到茅山了。从这一点推测,“永胜”应该不在山东,而是在离茅山不太远的地方。
  7、徽宗在信中所提到的《长生经》,又名《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这是一本道教的经书,是太乙元真为诸仙说“道”的内容。据说修道者通过内视、存神、引气、诵咒等方式,可以飞升无碍而保命长生。)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4-29 18: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6)

四十一、徽宗第五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徽宗写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与您分别以后,忽然又到冬天了。朕次想起与您纯洁的友谊,只有跟随您的引领。朕已经知道茅山的道场夜晚有圣灯现于轮峰,感到很奇异。如果不是先生精诚祭祀,怎么会有这种事出现
朕趴在信纸上非常感叹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您重聚?朕越来越盼望这一天能早点到来,现在只能自己多加保重,才不会辜负您的期望。听说先生焚黄”时非常严肃和专心至致,请道途保重,惜身体
您回到道后,朕向您求要数十道上清符子。同前。
(注:1、从此信结尾的“同前”二字来分析,这封信与上封信是并在一起寄发的。
2、此信中的“焚黄”,是指祭告神灵或先人时所准备的文辞。
3、从此信中的“归庵日符子,更求数十道”来看,说明刘混康即便在符万宁宫建成之后,还是居住在潜神庵之中的;另外,此时的刘混康可能正从“永胜”返回茅山,或者已经返回茅山。
4、这是徽宗第五次来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从上述有关的信中可以得知,刘混康送给微宗的上清道符,一直都是有数量限制的。)

  四十二、徽宗派人从京城送来刻有自己诗作的石碑
  此信写于大观元年正月二十七日
  您能坚守纯真的教化,保持道的本性,居住在岩穴里享受逍遥,信上清得安乐,这是多么渊深美好的修行之法,应该对您有所奖和尊
朕为您写过“归山诗”,也为元符万宁宫写过“庆成颂”,您的奏已被送来,您很期待朕的那一诗一颂被雕刻在碑上朕要褒赞您的忠诚和辛勤于“翠玫”,“已令舟御真彼宫垣”,使之永远留于道教的弟子,也向天下示朕对您的尊重。朕要让大家体谅朕的良苦用心,更加尊崇法则的
隆冬已,初及,在这季节转換之季,朕更要勤练保身之功,请您多授得道之诀。朕已经派使臣从京城好的往茅山船到了之后您取。
天气还很冷问候平安。该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此信中的“翠玫”一词无法译出,疑有谬误;“已令舟御真彼宫垣”也不太好理解,意思似是“经命令官船将您的画像送至茅山,并陈列在元符万宁宫的宫城里”。
  2、从此信中可得知,徽宗已经命令京城的工匠,将赠给刘混康的“归山诗”和“庆成颂”刻成石碑,并特地从千里迢迢的开封运来了。)
      
  四十三、徽宗很不满有人将佛教与道教混淆在一起
  此信写于大观元年二月九日
   您心中无私,坚持执道,牢牢把持道法的渊源,深为精神干涸的人们所依赖,您的功勋也许并不那么显赫,但真正能了解您的人,就知道您就像云层里的日月星辰一样光亮。
您使得上清之教有着越来越多的人追随,变得越来越兴盛,根本没有别的教派可以替代,这太有了。
有的人喜欢把道教与佛教相混淆,朕觉得应该区别开来并且从朕开始,要重新加以认识。比如有人说三清居于水陆之上,有人认为天之大命出自于佛寺还有人在绘画、雕塑神仙与菩萨时没有章法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觉得应该对这两个宗教加以比较,向大家讲明的精义,要查出道教与佛教哪个在、哪个在后,从本源上究那些说法或做法的起因,再指示有关官员将这两个宗教分开来尊崇,这样就不至于混淆福祉的来处,能让大众知道自己受到谁的庇佑了。
想这两个宗教都源深远,遇事能淡泊处置,必定会允许这样的议论。
岁时又有更新,希望国家能得到安定,朕将自己的观点告诉您,希望您能知道。
天气仍然冷,问候平安。要发信了,不再多说
  (注:徽宗一心向道,对有人将道教与佛教相混淆显然很是不满,此信既是他向刘混康表明自己的宗教态度,也希望官府引导能百姓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信仰。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中,经常重复“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楚王好紫衣,国中无异色;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现象,果然,各地官府根据徽宗的喜好,很快就在国内掀起“扬道抑佛”的狂澜。)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4 18: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6)
 四十四、徽宗对刘混康倾诉自己对佛教的最大不滿
  此信写于大观元年二月十五日:
您的心里中和纯正,掌握着渊深志向坚定,一心向善。朕读过您的奏章后,知道了您所有的想法。
听说以来,国家太平您所献上的木煎灵方,和以前所赠的朕这里还有存留。它们然有神鼎金丹的奇妙但是并没有让人服用后能长生不老的道理这基本上像朕翻看书卷,想深入其中寻找妙法一样。大家一心一意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努力,只要心里满足就行。
您所传授的妙术朕敬地有着相信国家必无叛乱。您还是多写信来,告诉朕一些好消息。
春天初到,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的元气。朕已经很久没能与您对话了,朕忽然想到要带头遵循新的法律,始终望以您为楷模,一直不会有人替换。
最近朕已经颂发有关文书,告诉下面不要把道教和佛教相混淆,有关规定经交付官府实,只是这些规定不一定能制定得很详尽。现在把原文抄录给您,请您指正。
您那上清教的纲领,人们都在仿效,它的各种传授方法,一直都在被保持着,请您不要吝啬与忽视。
有关在茅山下修建石桥与道路一事,朕已经委派发运使曾孝蕴专门负责施行。
益远会见,千万加慎
另外向您告求镇心神符子数十道。
您可能会预见到国家的某些灾福,请您及时告诉朕。初春时您命令笪师前来京城。 
昨天朕为了某事换上素衣,专程前往您设在京城的道场,参加某项活动,这一讯息您知不知道?朕这拥有天下的人上帝,还特地颁发文书告知天下,难道朕敢不虔诚吗?可是佛教徒在做佛事居然天帝与鬼神们排列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亵渎神明之处。这样怎么能受到上帝护佑百姓的意呢?可以命令有关部门查考删除了,符合庄重、恭敬、敬畏之意。
(注:1、徽宗在诸多来信中,第一次提到刘混康所进的“木煎灵方”和“仙饵”,看来这也是上清派当时的特色之一,但徽宗对它们的信任度,似低于上清道符,只是将它们视为“心药”。
2、徽宗在信中说让发运使”专门负责在茅山下修建石桥与道路一事,这发运使可能相当于现代交通部的副部长。
3、徽宗在此信中说“益远会见,千万加慎”一事,令人十分疑惑,这“益远”不知现在何处,也不知徽宗想委托刘混康前往“益远”秘密会见什么人,谈些什么重要的国事?
4、据我分析,徽宗此次想委托刘混康在益远会见的,可能是大辽或西夏一位具有特殊使命的道士。这两个国家横陈在大宋的北方,对大宋极具威胁,与大宋之间的军事冲突时有发生。但其中一方在某个时期因国情之需,也会与大宋达成某种妥协,以对付另一方。当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破裂,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修复时,最高统治者便会私下派遣民间的特殊人物充当相关的信使。
5、在上封信中,徽宗对道释混淆一事虽有不满,但并没有展开细说,而在这封信里,他却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最大憎恶,认为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对方大大地贬低了。徽宗还特地让各地官府禁止佛教徒任何有关不敬上帝的宣传。果然不久,全国就掀起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抑佛扬道”运动,朝廷不但将佛陀、罗汉、菩萨都被改称为仙人,就连僧人与尼姑的社会地位,也全低于道士和女冠。
6、徽宗原先并不抑佛,《御制建中靖国续灯录》的就是他所写。但据《宋会要辑稿●刑法》载,崇宁三年,佛教徒中有人忽然再度私刻起《佛说末劫经》来,并宣传当下正在进入“末世之劫”,世界劫难就在眼前。此说惹得徽宗勃然大怒。
7、徽宗在此信中说,已经把不要将道教与佛教相混淆的有关规定“抄录”给刘混康,这从侧面说明刘混康并不是网上所盛传的“扬道抑佛”的策划者。
  8这是徽宗第六次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10 1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傅抱石茅山雄姿
傅抱石茅山雄姿.jpg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13 19: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7)

      
四十五、徽宗下旨在京城建造茅山元符宫的别宫
      
徽宗写给刘混康的下面这封信,没有署明日期——
      
朕恭敬信奉道教,尊崇精深微妙的道术,经常想起善于顺应的重要,因为这样才有可能让百姓得到祥瑞。朕在国内率先兴建道观宫宇,“卷三茅之名封”,聚集来自不同地方的胜算。朕倚重大道之法,以召洪福。
      
您一直有着渊深精妙的道功,多次获得朝廷美好的褒赞,还多次乘着鹤驭来叩皇宫。您留下许多名理至言,也多次被咨询过精深微妙的心法。您神安气静,阐述宫廷愿意听取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让您继续旅居在京城的上清储祥宫,显然已经不太合适了。因此朕已下令由官员董治监工,在京城新建一座道宫,这座道宫就在上清储祥宫的东边,作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的别宫。希望这会是您喜欢的、专门在京静修的地方,也希望它能让您延长在京的时间。您可以预先选择一个徒弟来此当住持。特此告知,希望您能知悉。
      
(注:1、此信中的“卷三茅之名封”之句不太好翻译,疑有字误。也许是“利用三茅的名气”的意思。
      
  2所谓“别宫”,也就是正式寝宫之外的宫室。徽宗特地在京城建造茅山元符万宁宫的别宫,显然是在向国人更一步昭示,他极为崇奉茅山的上清道。
      
3、刘混康逝世后,蔡卞在奉诏为其所撰的《茅山华阳先生化解之碑》中,称刘混康第四次入京时,住的是元符观的“别观”;而1970年9月在金坛出土的《宋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赠太中大夫刘公幽廓记》,同样也称刘混康住进的是“万宁之别观”。这说明徽宗后来采纳了刘混康或某位大臣的建议,将“别宫”悄悄地降级为“别观”了。)
      
      
 四十六、刘混康拒绝向徽宗陈述佛教教义的是非
      
  此信写于大观元年三月十九日:
      
朕已领到您的奏章,知道了您所说的“道教未便陈述佛教教义是非”的请求。 
      
您是道门的宗师,道教的教法与纲领,还有您所有的请求,都很符合朕的志愿。
      
已有许久未听到您的高论,朕终日想飞到茅山去看望您。您居住在云霄之上,那里香火很盛,您在那样的环境里保神练气,必然多有所得。
      
等朕赐给笪师净之的黄色道冠到茅山后,可让他随您一同赴京。
      
天气渐暖,为了道门的兴盛,大家要更加谨慎。
      
 (注:1、从此信中可以看出,刘混康毕竟是道门宗师,不愿为讨徽宗欢心,附和或参与对佛教教义的任何评论与攻击。这很符合他一贯淡泊平和、超脱世外的性格。后来有人恶意攻击刘混康,认为正是由于他在徽宗面前“大抵佛氏”,才导致了徽宗后来的“扬道毁佛”。此信是对攻击刘混康者的最好反驳。
      
  2、徽宗在信中所提到的“笪师净之”,指的是刘混康的弟子、后来的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据元版《茅山志》载,哲宗朝时,刘混康曾经奉诏率若干弟子入京,并被留在京城的上清储祥宫,笪净之则被刘混康安排回茅山的元符观当住持。崇宁四年,笪净之被徽宗赐号“守静凝和法师”后,又兼任起茅山崇禧宫的住持。徽宗既然称笪净之为“师”,说明他对笪净之也是很尊重的。
      
  3、自古以来,黄色的衣物只能由皇帝穿戴,徽宗既然能赐给笪净之黄色的道冠,也隐含了他尊奉上清道为国教的意思。)
      
      
四十七、徽宗总算批准刘混康暂缓来京
      
  下面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您的奏章已收,知道了您想辞免赴京一事。
      
朕虔诚地信奉玄妙之法,向来崇敬高道。朕时刻眷念您所修炼的茅山,也经常做与您相见的梦。我每次站立着瞻仰神像时,都渴望以您为楷模,更思念与您曾经在一起交谈的岁月。
      
朕想再次与您相见,全因为想再听到您阐述的至理名言,所以这才派人乘着飞快的车马去茅山,敦促您早点入朝进谒。
      
朕忽然见到您的密奏,说是身体有病,恳切婉拒。对您正当的理由,朕也不能勉强。那这次您就别来了,等身体转好时再说吧。希望您好好休息,免得朕过份眷念。
      
春季和暖,问候平安。就此发信,言不多及。
      
  (注:徽宗准备在全国“扬道抑佛”之后,肯定会遇到不少的阻力,因此迫切需要刘混康来京对他有所支撑。但是刘混康根本不想掺合其中,只能以身体欠佳为由进行推脱。另外,刘混康此时已经年过七旬,确实也不适宜从茅山千里迢迢地赴京了。中国自古就有“七十不留餐”之说,意思是遇到这种年纪的客人来访,都不宜留他在家吃饭,以避免他可能在餐桌上发生意外。但是徽宗却屡屡要求刘混康前来,未免强人所难。)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6-21 06:56:01 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句容文化鼻祖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6-21 20: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老师言重了!
其实当年我从一个小工人被调至县文化局,两眼一摸黑黑了好些年!
我不是句容人,当时来句容也才4年,对当地的历史一窍不通,那时又没有电脑和多少史书可阅,写其他东西又写不出,最后只好学着古人写野史笔记的笔法,将道听途说的与史书上有关句容点滴的史料都搜集起来。好在当时县政协每年出一期《句容文史资料》,我也就有了发表之地。后来茅山出版了《茅山道讯》,它又助我发表了许多边边角角的奇闻佚事。
几十年关注句容,加之后来我掌握了电脑,也就比别人多知道了一点点。仅此而已。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9-18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