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6405|回复: 144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3 10: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九十多年前的老句容是什么样子
    最近我购得一本旧书,作者名叫盛成,此人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一位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他1899年2月6日出生于江苏仪征的一个家境没落的汉学世家,1910年曾出家于镇江金山的江天寺,师从著名的“革命和尚”黄宗仰,同年与其兄盛白沙(民国烈士、功臣之一,曾任广州革命军政府海军“肇和舰”舰长、汕头海军临时舰队指挥,并协助孙中山平息陈炯明叛乱,系孙所倚重的革命中坚。1923年为叛乱分子杀害)一起秘密加入“同盟会”,结识革命家黄兴,得其大赏识因而更为现名,号成中;次年参加“辛亥革命”光复南京的战斗,年仅12岁,是称誉一时的“辛亥三童子”之一,因有特殊贡献而置身南京方面欢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代表行列,并得到孙本人的亲切嘉奖和勉励;随后先以优异成绩考入临时政府创办的陆军学堂,学堂胎死腹中,旋入铁路学校,再求学于佛、儒学大师欧阳竟无。

    1914年,盛成考入上海震旦大学读法语预科。三年后,他考入长辛店京汉铁路车务见习所任职。在“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胶民巷,火烧赵家楼,后来他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的代表。在这次运动中,盛成与周恩来、许德珩等学运领袖,结为亲密的战友。

    1919年年底,盛成满怀着寻求科学救国之道的理想,登上了“勒苏斯”号邮轮,开始充满艰辛的留法勤工俭学之旅。

    二十年代初,盛成加入法国社会党,并参与创建了法国共产党,是该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1927年,盛成应法国文豪罗曼·罗兰的邀请,出席了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妇女自由和平促进大会”。但是由于盛成的言行和思想与当时完全听命于苏共的法国共产党存在很多分歧,使得他最终告别了政治舞台。在一阵迷惘之后,他开始潜心于学术研究领域。

    三十年代初,盛成从海外载誉归来,先后到北京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和兰州大学执教。也就是在此期间的某年某日,盛成曾经来过句容,并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老句容城内大圣塔周边当时的一些景象。

    据他说,当时大圣塔下面的崇明寺是小车子的天下。而句容的宝塔是“七八年前”被烧掉的。
    据史载,句容的大圣塔是在1926年被烧掉的。由此推算,盛成此次来句容的时间,应在1932年或1933年。
    据盛成说,这座宝塔当时连烧了整整“16个昼夜”,只剩下一个“玲珑底(的)骷髅”。“宝塔下面是崇明寺,远远地是一座天主教堂和它尖方的钟塔。在这中间,却有无数茅棚以及逃荒者。”

    此文作者在此所说的“天主教堂”,建国后被改建成了“句容县人民政府第一招待所”,也就是老句容人都熟知的“一招”。那座教堂我还略有点印象,好像是被改成了“一招”的来客登记处。不过作者所陈述的“尖方的钟塔”,可能太具有宗教色彩,于是在改建过程中被拆除掉了。
    据我采访所知,当时的大圣塔,就位于“老县中”正门西边的围墙外,也就在“建设路”(?)马路的东边。据我估猜,当时崇明寺的遗址,后来可能有一大部分被包围进了“老县中”。

   当时,崇明寺旁的空地可能还是句容城内的集市,因为作者看到有“好几辆小车子,推着木柴、松枝、米鞘带,走茅棚边转过来了”。这种小车子,当时还是句容人出门的“坐骑”,它“独轮双座,可以坐人,可以载货,车夫的旱烟袋,常放在车后篓子里面,带子套在肩膀上,双手持着八字形的车辆,向前推进”。
   说到独轮车,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我插队镇江丹徒时,它还是许多生产队农民们唯一的运输工具。
   顺便一说:我所在的农村位于沪宁铁道边,建国前,村里的大多数男性青年都前往上海“学手艺”,并逐渐用赚得的钱在村里盖上瓦房。那时,留在村里种地的男人并不多,并被称为“没脚蟹”,意思是没有能力、也没有本事的。

   男性青年每逢过年回来探亲,便是其妻子最开心、也最荣耀的时刻。妻子们会推着独轮车,沿着小田埂来到火车站,然后连着丈夫与他所带的行李与礼物一同推回来。再然后,丈夫天天早上还没起床,妻子便会打三个荷包蛋送到床前,让丈夫在床上先把蛋吃了再起身。
盛成说,欧洲人认为欧洲人认为车子是巴斯噶(1623-1662)的“大发明”,但陆游入蜀过吕城闸于宋辽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六月十五日就见过独轮车了。
盛成继续写道:“双轮的大车子不能到的地方,这就是独辕小车子的区域……宝塔的头秃了,教堂底(的)钟声不响,土壁之下,一群子野孩子;毕户(毕户:草房)之前,一个老妇人,在这个午天光华之下,一个集团的车子,咨輘(咨輘:独轮车在行进时发出的响声)底(地)向前进!向前进!”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3 10: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说明:此帖在转发至句容**网城事话题时,被认为“包含不良信息无法提交“,我虽数次加以修改,如将”革命“改为”革&命“、”民国“改为”民&国“之类,但仍无法通过审核,实在不知道究竟该避讳哪些词语,只好停止转发。特此说明,以免误会!

点评

期待更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1-3 14:26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3 14: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赶场子的逛客 发表于 2022-11-3 10:44
说明:此帖在转发至句容**网城事话题时,被认为“包含不良信息无法提交“,我虽数次加以修改,如将”革命“ ...

期待更新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1-10 13: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们微信公众号选用一下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1 16: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多年前的外地人如何上茅山进香(续一)
上回我引用盛成老先生的文章,为大家介绍了九十多年前的老句容是什么样子。由于盛成当年是从苏北仪征来茅山进香的,只是在路过句容县城时,顺便进来看了一下大圣塔,因此说得并不详细。但他对当年上茅山进香的全过程,却有相当具体的描述。
据盛成说:“华北有庙会……江南只有香会或迎神赛会。这种会虽然是上古流动市场的遗迹,欧洲至今日还不能废除……茅山的庙会,是江南每年春季最大的一个香会。朝山拜香的老爷太太们,士农工商,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俗说‘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所以远方来的香客,特别的多。”
据盛成老先生介绍:“我们从小就听人家说,去朝茅山,要朝得心虔,须徒步走去。”
如此说来,旧时的香客前来茅山,所谓进香,便是朝圣的代名词了。这与藏民三步一跪地前往拉萨、伊斯兰教徒一年一度地朝觐麦加,均有相似之处,即竭力表示自己的虔诚之心。
“那些小脚太太们,可怜平时都不大出门,因为代丈夫儿女许了愿,要上茅山烧拜香。从家里走过江,过江走到句容,再由句容走到天王庙。拜过天王之后,走到茅山脚下的南镇街,上山进了崇禧宫烧头炷香。从此一步一跑一行一拜,来去一个多月。回来带了许多茅山的宝贝:响叫子、木喇叭、叽咕嘎咕、香草、丹篮等神仙世界的玩物,到现在想起来,还有‘仙乎!仙乎!’的遗像……”
从盛成老先生的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过去的上茅山进香,与现在的去茅山旅游,是有相当显著的区别的。
一、过去前来茅山进香的香客,是以步行为主的,在崇禧宫烧过头炷香后,还得“一步一跑一行一拜”(这“一步一跑”的“跑”字,疑是“跪”字的笔误)。这种极其隆重的礼节,已与藏民三步一叩长头地前往布达宫非常相近了!
二、过去外地人上茅山进香,来去所耗的时间很长,因此只能是以经济条件尚好的、中年妇女为主。男子汉需要终日养家糊口、老年女性走不动长途、年轻女性又受细儿碎女的拖累,注定无法成为进香的主角。(但是在古代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官府又曾经明令禁止过女性上茅山。)
三、在旧时,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茅山周边许多村镇的农家都在做香客们的生意,为有不同需求的香客们提供餐饮和住宿等服务,另外还包括抬轿、出租坐骑、出售香烛、出售“神仙世界的玩物”等等,用现代的时髦话来说,这应该叫“茅山经济圈”了。
四、茅山自古便有“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之说,这不能理解为“茅山的菩萨只对远来的香客显灵”,而是指茅山菩萨的名气已经幅射得很远,能够把很远地方的民众都招了来。每逢香期时,外地香客纷至沓来,而当地人大都得剩这个时间段赚他们的钱,是不太可能与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山的。另外,当地人为了吸引更多的来客,必然会向香客们传播茅山菩萨的各种神异故事,而这些故事的受益者又必然多居住在无法细考的外地。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这一俗语。
五、过去茅山还衍生了许多“神仙世界的玩物”,如响叫子、木喇叭、叽咕嘎咕、香草、丹篮和“仙乎!仙乎!”的遗像等,“响叫子”又叫“茅山叫叫”,是用黄泥制成的一种可以吹出声响的儿童玩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与木喇叭等曾经被当地农家重新制作后在茅山销售,但因制作工艺粗陋,实在难与塑料玩具匹敌,所以不久即被永久淘汰了。至于“叽咕嘎咕”和“仙乎!仙乎!“的“遗像”,今人已不知为何物,我也就无法臆测了。而茅山的香草和“丹篮”,盛成老先生则另有专文介绍,我在此就暂且搁置。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1 16: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多年前的茅山交通已经“受过文明洗礼”(续二)
据盛成老先生介绍,当时茅山的交通,“也和其他名山一样,受过新世界文明的洗礼,公路虽不能直接上山顶,可以直达山脚。江苏省建设厅公路管理处溧(阳)武(进)办事处制发一种招徕游客的广告‘到茅山去’,上面说从上海、苏州、无锡等处到茅山,乘京(南京)沪(铁)路至常州转搭溧武汽车,即可直达茅山脚(。)或乘江南汽车公司宜(兴)(无)锡路、京(南京)沪路客车至天王寺,换茅山专车。从镇江到茅山乘镇句路汽车至句容,换车至天王寺搭茅山专车。”
盛成老先生还专门介绍了南京至茅山的交通情况:“从南京到茅山乘京(南京)杭国道汽车至天王寺,改乘茅山专车即可直达茅山脚下。南京至天王寺的汽车,一天四次,由西华门开早上七点半;九点、十一点、下午一点半;如由中正街上车,须早20分钟。到天王寺车价,每人一元二角。”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即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早期,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游客要想去茅山旅游或进香,交通都已经相当便捷了。当然,其时的车资也相当不菲,仅从设在南京总统府东侧不远处的长途车站到天王寺,就得花费大洋一元二角!
今人对“大洋一元二角”可能没什么概念,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城市壮年苦力的月收入,也只有四五块大洋!换句话说,就算他不吃不喝,一个月所挣的钱,也只够从南京到天王寺打两次来回!
顺便一说,直到解放之初,句容还存在着一个名叫“脚搬”的运输团队,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拖着一辆辆的大型板车,穿梭在在句容与南京或镇江之间,搬运着各种日用货物。如果当时汽车运输费用便宜的话,谁还肯当这种苦力中的苦力?!
再顺便一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南京总统府附近的长途汽车站至句容东门,车资为一元整,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的1/30分之一、也相当于一个农村壮劳力二三天的全部劳动所得了!
还顺便一说,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天王寺就有了专达茅山的客车,这在全国的村镇之间,应该是极其罕见的。要知道在当时,南京至句容也才刚刚开通长途客车的交通(后延至天王寺),至于句容到下蜀、郭庄、三岔、白兔等乡镇,却是根本无客车可乘的。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7 10: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多年前的句容东南第一大镇天王寺(续三)
上回我向大家介绍了盛成老先生笔下九十多年前茅山与周边各城市的现代化交通,这一次我再为大家介绍一下盛老先生当时所记录的天王寺之街景。
“……我们去逛天王寺,这座水陆交通要道,句容东南第一大镇的天王寺,出剪刀。北平有王麻子,真王麻子,真正王麻子,(;)杭州有张小泉,真张小泉,真正张小泉,(……)天王寺的剪刀,没有真假,也没有真正与假冒,看货色给钱,(。)自已炉里烧出来的钢与铁,自己铁锤子下(、)铁座子底上打出来的左右剪枝,自己糙石凹陷中磨出来的锋芒,用不着姓张的名,也借不着麻子的光,(。)天王寺的剪刀,货真价实,(;)无名氏的手艺,出类拔萃。
“剪刀店里,老太婆吹着木喇叭,街头上走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手牵一个,背驼一个,口里说:‘这个年头要不到钱,要不到,磕头都要不到。可怜我的耳朵听不见。’
“又一个瞎老头子,双手捧着一只大碗,叫道:‘一天只要到六十文。’
“一个戴着银头圈的孩子,头戴毡帽,口吹口琴。
“一家户门上贴着‘财喜临门’的挂乐(注:挂乐,旧时一种专门贴挂在门头上的喜笺),还不曾撕去。挂乐下面有八个字:‘财通银汉利贯金城’,(。)左右两扇门上贴着一付万年红底黑字的对联:‘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对联旁贴着‘染坊招租’四个大字。唉!可怜关门大吉!”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白话文的标点符号可能刚从西方引进不太久,因而盛老先生使用得还不够娴熟,通篇文章也一写到底,中间居然没有分行。括号里的标点是我帮他“纠正”的,有关的行也是我“帮”他划分的。
盛老先生当年去茅山进香时,顺道逛了天王镇,但他居然没为当年天王寺的景况留下任何文字,这实在很让今天的我们深感遗憾。
天王寺始建于唐代的中和(881年至885年)年间,据《乾隆句容县志》载本名“丰乐寺”,但当代的《句容县志》上不知为何则称之为“礼乐寺”。丰乐寺的名气一直甚大,这里不但是佛教牛头宗初祖、高僧法融最先的修行之处,所供的天王伽蓝神据说更是十分灵验,甚至能一直庇护到“环金陵(南京)数百里”的信众,因而曾经被某位皇帝亲赐过“天王寺”的匾额。依照旧例,这种寺院早在封建社会就属于国家正式认可的宗教场所了,不会再被视为定期清除的“淫祠”,也就不在官方心血来潮时必须拆除的范围之内了。
“文革”之初,天王寺却惨遭拆毁,几乎没留下任何重要的遗物,也鲜有文字的追忆。
那一天盛成老先生应该是进天王寺游玩过的,但他当时已是一位已经欧化的知识分子,也就没拿天王寺当回事,让我们错过了对天王寺一次详细了解的大好机会。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9 16: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多年前句容南乡的特产:“赤山湖的苦蔗”(续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曾经在葛村的几块农田里,见到当地农民种植的一种紫皮甘蔗。我虽然在江南农村插过队,但那时所有生产队的农田里只能阳春栽秧、深秋种麦,最多再种植一些油菜,从来没见过有人敢种甘蔗的。
据当时接待我的当地小学教师何光荣先生告诉我,这种甘蔗最先产自葛村,“是在1964年从广东引进的”,据说引进者还是省里的一位农业专家。何老师还告诉过我那专家姓甚名谁,但我已经记不得了。他还说,只不过国家此后很快就“以粮为纲”,这甘蔗也就没哪个生产队敢种了。
我当时对这事很感兴趣,遂请他将这件事写了下来,并推荐给《句容文史资料》发表了。
不过我在读了盛成老先生前往茅山进香的有关文章后,才知道句容的紫皮甘蔗,至少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已经被句容南乡的农民种植卖钱了。
盛成在文章中是这么说的——
“……出了(天王)镇市回到汽车站,一路有卖本地甘蔗及荸荠的。一个老头两颊被疮痍占遍了,谈种甘蔗不种稻的原因。种稻每年每亩田出息只有十余元,收获之后,还要打晒。甘蔗每年每亩可出息四五十元,芒种后种,秋收时收,除去施肥用十余元香饼外,秋收割了秆子窖在地下,来春拿出来卖,每根三铜元,养家活口。
“这赤山湖的苦蔗与广东(、)江西的出产不同,秆子细(,)带紫色,节的距离很近,甜而别有风味。”



我又查了当代的《句容县志》,那上面有个表格,表格上显示说:
1973年,全县共种植过22亩甘蔗,总产5.83万斤。
1974年-1975年,全县没种植过一根甘蔗。
1977年,全县种植了254亩甘蔗,总产91.6万斤。
1978年,全县共种植478亩甘蔗,总产188.8万斤。
1985年,全县共种植2706亩甘蔗,总产2084.5万斤。


对此我颇有些好奇:
一、1973年,句容境内的哪几个生产队(或国营场圃)竟敢违反禁令,私自种植了22亩甘蔗呢?如果那一年的种植是受到官方许可的,为什么1974年、1975年全县居然又没有一亩地敢再种呢?
二、1973年,句容所种植的22亩地的甘蔗,这么些甘蔗“种”又是从哪里引进的呢?
据我所知,所谓的甘蔗种,其实就是甘蔗秆的每一个节疤。也就是说,将甘蔗切成若干段,只要每一段保留了它的节疤,将它们插入土中,新的甘蔗就能生根发芽。
但是,留为种子的老甘蔗,是不能连续两三年埋在地窖里而不腐烂变质的,因此,句容的那22亩甘蔗,应该被认为是引进了外地的甘蔗种。
换句话说,盛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在天王寺所看到的那种“赤山湖的苦蔗”,应该是句容的特产,但它们在“以粮为纲”的文革时期,却已经绝收了。而“文革”后句容大面积种植的紫皮甘蔗,或已是真从广东或福建引进的。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11-29 13:3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九十多年前茅山的“山脚下”(续五)
上回我为大家介绍了盛成老先生当年去茅山进香,路过天王寺的景况,在本回中,他已经来到了茅山的“山脚下”——
“老爷烧香为的是求发财,和尚登山也是找饭吃。
“到了茅山脚下,已入神仙世界。你要吃荤,连鸡蛋都买不到呢。
“唐玄宗早定了茅山经(境)界,令采捕渔猎者及茹荤血者不得入内。东面到平地路四里,南面到平地路三里,西面三里,北边连积金峰到平地路三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皆到平地路各三里。界内百姓,不得弋猎采伐、焚烧山林以及菇毛饮血。
“南镇街就是山脚下的镇市,这时最热闹。上坡有一座仅有大门的破庙。说是崇禧宫。门口路旁有许多摆木摊子的和尚道士。口中念着:‘阿弥陀佛,香客老爷!香客太太!烧炷发财香!’笃笃,他随手敲两下大木鱼子。
“还有摆菩萨摊子的。把庙里的大佛抬出来,摆在路旁,一个香炉,一对蜡烛台,也可以要钱了。”
盛成当年记录的这段文字挺有意思:一是明确告诉了我们早在唐时,玄宗就为茅山划定了属于道士们管辖的地界;二是在九十多年前的茅山香期内,就连南镇街的各店铺,也是自觉地向香客们禁售荤食的;三是崇禧宫当年破败得只剩了一扇大门;四是九十多年前的茅山脚下,已被若干个前来“混穷”的和尚给“蚕食”了。茅山明明是道教的宫观,他们偏来与道士们“平分秋色”,而道士们似也奈何他们不得;五是崇禧宫的道士们为了能争得香火钱,不得不随着和尚们喊起“阿弥陀佛”的佛号;六是崇禧宫的宫门外居然摆起了大佛的塑像。照理说,这些佛像应该不是崇禧宫内原有的,而是从别的寺庙里运来的。
(未完待续)





点评

204
[attachimg]1004292[/attachimg]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 09:01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 09: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赶场子的逛客 发表于 2022-11-29 13:35
九十多年前茅山的“山脚下”(续五)上回我为大家介绍了盛成老先生当年去茅山进香,路过天王寺的景况,在本 ...

360截图20221201090052967.jpg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4-4-27 16: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