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热线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句容的奇人、珍闻、异事和野史【酒盅里的老句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21: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5)


 十、徽宗为让刘混康再次入京不惜再三郑重承诺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正月十二日:
看到您的来信,充分感受到了您的诚恳。隆寒岁暮,朕欣喜地获知您一切安好。
听说您在茅山之中构建新的道宫,还缺少一些钱物,朕已经降旨给负责调度的官员,责成他一定要在规定的期限内筹措齐全。至于道宫上梁等事,有具体掌管的人会负责操办,您何必一定要亲自劳神?
请您还是早点离开茅山,别再过问漕运建筑材料和建造方面的具体事务了,只等春回气暖,先来京城再说,不要再稍有耽搁了,以免又增加过多的顾虑。
迎接您入京的御船会随时等候您的登临,朕也已经命令地方官府要沿途对您进行照顾。
写到这里,朕又要睡不着了,希望您能体会到朕的这种心情。
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此信所署的日期可能有误。正月乃是新春,如何还说“隆寒岁暮”?
  2、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徽宗居住在深宫,根本体会不到刘混康在茅山构建新道宫所肩负的重责、所承担的风险和天天得面临的各种艰辛,以为一切交给别人代劳即可。但他为了让刘混康再次入京,不惜对其再三郑重承诺,也令人感慨万分。)
    
    十一、徽宗命令官员将自己的本命神像迁入新道宫的法堂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闰二月三日:
您给有司的来信,有关官员已经特地推荐给朕看了,您恳切的心情朕全知道了。
初春峭寒,朕很高兴您的身体安好。您的心胸广阔,隔绝世俗,以保道义的纯正;您的学识精粹,心灵已进入道的深邃之处。您全心全意地在三茅山自建道业,听说新的道宫已经基本完工。至于建筑方面的其他杂事,只要交给有关官吏去办就行了,他们必会尽力去办的。您只要保持心态的宁静就行了,别再为那些事劳神。
朕对您越来越关怀了,很想能早点与您在京城见面细谈。朕的这个心愿越来越强烈,您应该早点兑现道宫建成后尽快入京的诺言。朕可依您所奏,等您竣工之后,立即赴京。其他的事朕已经委派官员张斓在现场专门督办,想必他会办妥的。
另外,朕已经让他把朕的本命神像迁入新道宫的法堂供奉起来。
如果您觉得还有什么缺少的东西需要补充,请一一奏来。
春寒将至,请多加保护身体。
朕向您显示对您的优厚待遇,是想体现对您的思念。
  (注:1、中国古代的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古人又采用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每个人的“本命年”,就是他出生当年的属相,此后每过十二年,此人就又遇到自己的本命年。徽宗出生于1082年,崇宁四年是1106年,恰也是他的第三个本命年。因此他特地嘱咐在现场督办的官员张斓,将自己的“本命神像”迁入茅山新道宫的法堂供奉起来,以祈求这位神灵的护佑。
  2、“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有的地方将“本命神”叫作“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地方叫作“本命元辰”,在元版的《茅山志》中,它又被叫作“本命星宿神像”。《百度百科》的相关词条上将本命神统称为“六十甲子神”,还说,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徽宗出生于1082年,此年是壬戌年,对照现有的民间“六十甲子神”,此年的岁神乃是“洪充大将军”。但洪充是明代中期的官员,不可能提前三百多年被宋徽宗供奉。因此,这“六十甲子神”在民间出现的时间,至少晚于北宋末年,它们也不是南宋以前所说的“本命神”,而是“太岁守护神”。
  3、东汉永寿年间出现了一部名谓《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的道书,俗称《北斗经》,据该经记载,凡人性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宁们均属各自的“本命星官”主掌。依照这一说法,徽宗的本命星宿神像乃是“中天北斗解厄延生,真人禄存本命星君”。“禄存”属土,是北斗的第三星。因此,元符万宁宫的景福万年殿之中,供奉的应该就是禄存的神像。
  4、据《百度百科●元符万宁宫》的词条称:当年新建成的元符万宁宫,“正中有天宁万福殿,以祀皇帝的本命星宿神像”,此说应属谬误。徽宗虽然曾经有意将元符观赐名为“天宁万福宫”,但后来还是正式定名为元符万宁宫,只是将宫中的主殿定名为“天宁万福殿”。天宁万福殿自建成之日起就供奉着三茅君的神像,而徽宗的本命星宿神像被陈列在主殿右边的景福万年殿,此殿或就是元符万宁宫的法堂。
4、据现有的史料载,徽宗的本命神像在开封和绍兴亦先后有过供奉。徽宗登基之后,在自己的诞生地建了一座福宁殿,又在福宁殿的东边建了一座玉清和阳宫。玉清和阳宫的中轴有玉虚殿、泰时殿和景命万年殿,而景命万年殿中就供奉他自己的“本命位”;另外,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又在绍兴的崇宁万寿观中建起了等三座殿堂,其中的景命万命年殿就是他的“生(本)命殿”。)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4 16: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6)

 十二、徽宗首次在来信中认可“上清神符”有“济世之功”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朕阅读了您的来信,您恳切的心情朕全知道了。富随春来,听说春天更有利于保福。
朕先给您写过让您赴京的书信,继而又与您有过约定,您应允在道宫建成后会立即来京。朕以为对君子和方士,是不能采取强制手段的,只能详细记下他们的要求,顺从他们的想法,满足他们的心愿,符合他们的期望。朕原本就不想拒绝他们的请求,以免他们对朕产生深深的疑惑。
您对道义理解得非常透彻,无声地将大恩覆盖在人间;您的秉性在大地尽情地发挥,您的品行又很谦虚、恭敬和仁慈!您所拥有的上清神符有济世之功,它是顺应天地而生成的;您的法力无穷,它是帮助和培养世间万物的。您的清高值得尊崇,红尘俗事难以对您进行羁绊。您远大的志向在于山林泉水之间,您的洁净和纯朴有利于长寿。
您在茅山的宫宇基本修完,应该可以来京与朕见面了。朕已经命令和敦促工役尽快收尾,他们肯定是不会拖延时间的。
朕刚才已经接到官府有关道宫竣工的报告,期望您迅速踏上来京的路程。
无法与您及时见面,更希望您对朕关爱有加,因此特地来信向您进行提示,想必您会明白朕的心迹。
(注:1、徽宗既然已经在元符万宁宫的法堂中供奉了自己的本命神像,也就等于将自己的命运与元符万宁宫捆绑在一起了。他不但全力支持刘混康修建完这一宫宇,也在来信中第一次认可了“上清神符”的“济世之功”。
 2、这是徽宗首次在来信中提及“上清神符”,并赞赏它有“济世之功”。刘混康第二次入京时,似没有向徽宗献上茅山的这一宝贝,故徽宗在此信中可能只是转述了别人对它的评价,但已经有了向刘混康求要的意思。)  
  

十三、徽宗希望刘混康尽早来京,以得到特殊的吉祥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您的心里装满了高妙的道学,茅山附近的人都知道您有神功,您能顺应和混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全身都寄托着百姓永远的幸福,您所拥有的灵符法水,既能济物,又能利人,还能让自己保气存神,自得养生的要旨。
朕现在处境有些艰难,更想得到特殊的吉祥。朕询问您入京的具体日期,是想催您该兑现“大功告成即会前来”的庄重承诺了。现在道宫已经基本完工,您还是早点备好行装,趁江水利行、风帆可乘之时,早日登上御船前来吧。
即将来到炎热的暑天,您更加要注意保护身体。
特此提示,言不多及。
(注:1、此信与上一封信所写的时间相同,可能是徽宗觉得自己在上封信中对“上清神符”的评价意犹未尽,于是另写了这封信进行补充。徽宗在此信中还首次提到了刘混康所特有的上清“法水”,并在此信中明确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它们。
 2、网上有多篇文章提到刘混康的“符箓法水”,说它是刘混康献给徽宗的“广嗣之法”。但从徽宗所写的以上两封信来看,直到此时,刘混康都没有主动向徽宗提供自己的“灵符法水”。退一步说,就算刘混康从建中靖国元年第一次被徽宗召入京城时,就迫不及待地向徽宗献上了这两件“法宝”,但徽宗从那时至崇宁四年五月的四年多时间内,也只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还有一个夭亡了。这对一个妻妾成群的健康男人来说,应属正常,显然,有关刘混康献“广嗣之法”的传说并无根据。
 3、从此信中可看出,徽宗希望刘混康尽快来京,是想让他能指点迷津,以帮助自己摆脱某种困境,另外,徽宗也希望能早点用上神奇的“灵符法水”。
 4、宋时的京城在河南开封,从徽宗以上几封来信中可以看出,当时从茅山到开封的官道是以水路为主的。不过这条水路的很多地段至明末时就完全被淤塞了。)

  
 十四、徽宗认为自己在道教中“小有薄名”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六月十七日
看了您在信中所奏的内容,朕已经知道了所记挂的各种事情。
正值夏季,提防身体不适是有益于福分的。
听说茅山道宫的建筑还没有全面竣工,朕却时时在等候御船载您来京了。您为建成道宫很是辛苦,也擅于发挥所长激励大家的干劲,不过还是要允诺朕的诚恳之请,限期登程上路。
朕现在在道教中小有薄名,也知道施善有利于草木。向您致以最高的礼节,是为了体现朕对您的眷念。
夏天很热,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尽管徽宗得到的官方消息是元符万宁宫已经基本建成,但刘混康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迟入京的时间。一项大型建筑工程的各种扫尾工作固然非常具体而又琐碎,但刘混康似还另有难言之隐。)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6: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7)


十四、徽宗认为自己在道教中“小有薄名”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六月十七日:
看了您在信中所奏的内容,朕已经知道了所记挂的各种事情。
正值,提体不适是有分的
听说茅山道宫的建筑还没有全面竣工,朕却时时在等候御船载您来京了。您为建成道宫很是辛苦,也擅于发挥所长激励大家的干劲不过还是要诺朕的之请,限期登程上路
朕现在在道教中小有薄名,也知道施利于草木。向您致以最高的礼节,是为了体现朕对您的
夏天很热,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尽管徽宗得到的官方消息是元符万宁宫已经基本建成,但刘混康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迟入京的时间。一项大型建筑工程的各种扫尾工作固然非常具体而又琐碎,但刘混康似还另有难言之隐。)
         
         十五、刘混康不愿入京是想避免某些流言蜚语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七月十八日:
您修行的是仿效自然的大道,遵循的是有着真实道理的典章法则。您顺应时序,天性快乐,端自己贞洁的心,阐教济人,保朝廷秋的上寿。只是朕与您别太久,十分怀想。
朕多次召您来京,您却说要改到明年才能动身了。朕已经读过你有关“能力不足,难以应付”的奏章,知道您不愿来是有难言之隐,也知道您不想让朕知道某些流言蜚语。
朕已经多次命令有关部门,全力建成茅山的新道宫,您在这方面不要有什么顾虑,也不要过于谦虚了。还是早点做好登船上京的准备吧。朕时刻在聆听着官船上役工奋力摇橹的声音呢。
仙帆风静,秋水波平,趁着如此丽的您就不要再推辞来京了吧
朕屡次发告谕天下的文告,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对您深厚的顾念并想让天下人知道朕的言行一致。
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徽宗是个聪明人,知道刘混康不愿入京,固然是放心不下元符万宁宫的收尾工程,另外也自有他的难言之隐。因为刘混康是个高道,实在不愿搅合于各种是非之中。
2、从徽宗给刘混康的第十一封来信中,我们知道,徽宗已经通过调来茅山负责的官员张斓,将自己的本命神像“权行”供奉于元符万宁宫的“法堂”之中,这“权行”,乃是审时度势、变通而行的意思,暗中肯定不乏强迫的行为。此举确实令道门内外瞠目结舌,也必然给刘混康在朝野造成很大的压力。刘混康不愿入京,这或是其中的主因之一。)
       

 十六、徽宗依然再三催促刘混康能够当年进京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八月二十日:
自从您远离皇都,岁月一再周而复至。您在名山深殿中供奉着神仙,向信众阐扬大道之源,上天也通过您回答着人间的难题。您在茅山兴建的道宫,为百姓广集着吉祥。让咱们一起强壮道教宏大的规模,富足万年的帝业!
您所有的陈述,都出于公正忠诚。不过还是早点随着官船来京城,与朕来交心吧。至于您在来信中说要退回某些多余的材料,朕已经派人进行了处置。
道宫既已建好,庆祝竣工的事也已就绪,您就趁着这美好的秋景,催舟速行吧
天高云静,千里平波里映着天上的晴光;烟积翠水,风儿轻吹着素色的船帆。
朕还在测试身体的气力,以自养清高。
朕特地以这些文字向您诏示您应该知道朕对您的眷念。
朕观察世事还不算晚,在此只能简单提及。
  (注: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确是一个才气逼人的“文学青年”,他在此信中信手所写的“天高云静,蘸晴光千里之平波;水翠烟淇,荡素色一帆之轻吹”等句,就极其优
美,用白话文很难翻译出它的意味。)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2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8)

十七、刘混康被迫答应于初秋来京朝谢

此信写于崇宁四年九月十二日:
朕已经看过您的奏章,知道茅山新道宫的建造已经就绪了,还得知您将于九月中旬乘船来京朝谢。朕在京城的宫楼上,又将能听到秦淮河水的声音了,那画有喜鹊的官船会载着您翱翔飞来,朕又将能凝视和倾听您高妙的教诲,又将能亲自见到您慈爱简约、淳朴的风范了。
朕得通过正道治国便民,因此在霜秋时节期待着您的到来。您命中注定有授道的责任,朕会对您多加慰劳。相信您能感受到朕对您特殊的眷念,这也能增加朕心中的淡泊。
您还是早点登船吧,免得朕日夜翘望。秋日美好,问候平安。
(注:1、刘混康收到上封信后,及时给徽宗复了信,此信与上封信间隔的时间约22天。这证实当时开封与茅山书信单程送达的速度,约在10天左右。
  2、在《茅山志》卷之十一的“上志品”中,只提到刘混康曾经分别于“元祐元年”——实为绍圣四年——和大观二年奉诏入京之事,却遗漏了刘混康还曾分别于建中靖国元年和崇宁四年秋奉旨前往过京师开封的重要史实。但是我们从徽宗致刘混康的第一封信、第十七封信和第十八封信中,总算找到了相关的根据。
  3、就连1970年9月在金坛出土的刘混康墓志《宋葆真观妙冲和先生赠大中大夫刘公幽馆记》中,也没能提到刘混康的另两次奉诏入京。
  4、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分别出版的《句容茅山志》和《茅山志》上,虽然补记了刘混康于建中靖国元年奉旨入京的那一次,但仍漏掉了他于崇宁四年又被徽宗“逼”往京师的这一次。)
         
  十八、徽宗勉强应允刘混康回归茅山
  此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您深知“道”的要义,定是前世就与它有缘。您的身心久在逍遥之地,自有淡泊平和的真气。不久前您乘着有伞盖的御船从远道来叩谒皇宫,满足了朕诚恳地希望了解道教深奥理论的心愿。您一再要求回到茅山去隐居,意志很坚决,朕只能勉强应允。
您离开朕已经整整一个月了,朕可是日夜都在思念着您啊!您在那叶扁舟之中高卧,想必已经从淮河到了淮安一带。您这在三茅山居住的真人,是修道者出世的表率,您的高风远扬。朕与您在一起谈对的美好时光,让天下人感到羡慕。
时入“拌暑”,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此信中提到“拌暑”一词,疑为“半暑”或“伴暑”之笔误。从这二字推断,刘混康坚决要求从开封回归茅山的时间,应在崇宁五年的春末。
  2、再对照下一封信所署明的时间来推断,此信应写于当年的四月底或五月初。
  3、前面我在注释中推测,当时开封至茅山的信件约10天可送达,但徽宗在此信中说,刘混康此时已经离开京城一个月了,想必才从淮河到了淮安一带。这说明信件走的是陆路,而舟楫因受河道水流的影响,有时行程相当迟缓。)
        十九、徽宗首次主动向刘混康“求要”上清道符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五月十三日:
先生自从离开宫廷回茅山,已经一个多月了,朕很想通过修道来让自己淡泊平和,每次向南眺望,更增加对您的恋慕。
朕曾经委托您代向上天启奏的事,如果上天已有回答,可以快快奏报给朕。
另外求您给朕能治伤风的道符数十道,请将它们封好,让人送给朕。
现在天气已经很热,请您保重。想必您已经回茅山了,道宫修得怎么样?潜神庵怎么处置了?可一一奏来。
(注:1、从此信中可以知道,刘混康第三次离京的时间,应在崇宁五年的四月上旬。
2、崇宁五年正月,西方出现彗星,久而不去,这被朝野说成是会引起灾异的“星变”。徽宗以为这是上天在责怪自己,于是匆匆下令毁掉了立于朝堂上的“元祐党人碑”。
  所谓“元祐党人”,是指哲宗未亲政时,高太后在朝廷所重用的一批官员,这批官员以司马光为代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哲宗亲政后,他们全被斥为“后党”,加以打击。徽宗登基后,听从奸相蔡京的建议,先后两次在朝堂上竖起一块“元佑党人碑”,上面刻有三百零九名“元佑党人”的“罪行”。徽宗毁掉这一石碑之后,虽然开始陆续恢复这些“元祐党人”的官职,但由于转弯过急,心理压力很大。其时刘混康正在京城,肯定为徽宗观过天象,并代他向上天进行过启奏。此次,徽宗又秘密委托刘混康再次向上天启奏,不知所为何事。
2、徽宗在前面的来信里,只是提到上清道符有神效,但是从来没有开口向刘混康求要过。刘混康此次入京时,肯定献给徽宗一些这样的道符,而徽宗在试用后觉得很有灵验,于是开始主动向他讨要起来。
3、徽宗在此信的末尾忽然问及“潜神庵了与末”,说明他颇懂人情世故,希望刘混康在茅山的故居潜神庵能被保留下来。)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13 1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9)


 二十、徽宗对刘混康向上天启奏的结果非常满意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六月二十日:
您在奏章中所说的事,朕都知道了。
人们都说极其真诚就能通神,精心修炼必会获得神灵的感应。要想成事必须遵循真正的法则,自己的容貌、姿态、举止和仪表也要达到很高的标准。
您虔诚地为朕与国家向神明祈祷,严守斋戒,心与神往,与神仙互有默契,这才能获得他们隐秘的意旨。如果您心中没有尽忠为公的想法,怎么可能将朕的精诚上达天庭?
当朕忽然接到您的来信,非常感叹。您不久前恳切地辞别京城,乞求回归旧居。三茅山胜于别处,不但允许、还资助高尚者在那里居住,许多圣贤栖息在那里专心修道,忘了时日。那个地方是最适宜保养修道的,在那里能帮助人拓宽胸襟。
让人生畏的酷暑到了,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从此信中可以获知,徽宗相当满意刘混康代自己向上天启奏的结果,还从刘混康所呈的奏章中获得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二十一、徽宗再次出资,为刘混康重修潜神庵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某月某日:
先生离开京城回去,又有好几个月了。这里暑天炎热,朕只能想以道法的清雅优美来战胜它。
您所呈来的祥瑞的奏章,朕读了后非常赞叹,如果先生不是对道法的理解十分透彻,怎么可能会有这些收获呢?如果您另外还有所见解,可以同时附在黄希叟所写的奏章里一起呈来,您该不会对朕有所隐瞒吧?
您所居住的道宫还有什么所缺的,也可一样一样地开出单子来给朕。朕帮您在茅山修建潜神庵的事,并没见您提及,不知修得满意否?同前。
(注:1、此信的结尾徽宗写有“同前”二字,或许是他附在上封信后面派人一并送来的。此信中再次提到的“黄希叟”,在刘混康的墓志中,也有涉及。该墓志中有“今皇帝……遣入内舍局典御黄公叟至茅山元符万宁宫”之句,但语焉不详。徽宗朝只有“尚舍局”,此局是专门负责宫廷中器具摆设和皇帝出行时居住帐幕的,黄希叟是那里的“典御”,也就是相当于“局长”的正七品主管。)
2、许多史籍都认为茅山的元符万宁宫是由刘混康原先所居住的潜神庵扩建而成的,但在读过这封信后才知道,刘混康并没有将潜神庵拆毁,而是保留了下来,若不然,徽宗也不会出资为他重修。
  3、根据元版《茅山志●楼观部》的描述,潜神庵前面分别有震灵堂、众妙堂、大有堂、正殿等四重主要建筑,由此推测,元符万宁宫应是以潜神庵为中轴,在其下方依次而建的。)       
      

 二十二、刘混康忽然派傅希列赴京城密呈重要奏章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七月初四:
徒弟傅希列提供的表章已经收到,朕知道您刻意追求道体虚无,宅心清静,已经得到无为的妙理、通大道的渊源。还听说您自从回到茅山的元符万宁宫后,精力很富裕。
三茅山是诸神的紫府,列圣的福庭,也是真仙所栖息的地方。他们有求必应,灵异的回答如同响鼓。您虽然有着上清的宝箓和玉简,但是还坚持在那里练气与清修。朕好想能像您那样悠闲地处理国事,朕今后也是必会向茅山资助香火的。
朕想上祈宗社谧宁,下济百姓长寿。朕的心中所想,请您告诉所有的弟子与信众。
朕忽然接到您让徒弟呈来的重要奏章之后,深深嘉奖这来自远方的恳切,更要表彰您的勤勉忠诚。骤然与您分离,顿觉少领悟了许多名理。
盛夏的太阳还很炽热,您要善于护卫自己的身体。
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此信中的首句,就是“徒弟傅希列资到表章”,“资”在此是“提供”的意思。徽宗称傅希列是刘混康的徒弟,或是笔误,因为傅希列乃是刘混康的徒孙。此舛,我们也可以猜测或理解为,宋徽宗在此是将傅希列认作了自己的徒弟,而又在暗中承认自己是刘混康的弟子。
2、据《中国道教》一书载,刘混康逝世后,“其徒笪净之袭其教,又有(刘混康之)高徒傅希列转从笪净之”。此说或源于徽宗在此信中的笔误。在元版《茅山志》中,傅希列与徐希和都是笪净之的“入室弟子”。茅山道教的清微派又名三茅派,该派是以刘混康为第一代祖师的,其字派的前四字是“混靖希景”,而傅希列和徐希和都属于第三代的“希”字辈。最重要的是,无论刘混康生前还是故后,傅希列都没有更过名。
  3、傅希列后来被徽宗召入京城任“右街都监”。右街都监是当时全国的第二大道官。
  4、刘混康忽然委托徒孙傅希列入京,向徽宗密呈重要奏章,其内容不得而知,徽宗在回信中也未提及与此奏章相关的事。这有两种可能,或是徽宗不便在回信中明说;或是刘混康在接到回信后,已将有关内容进行了“技术处理”,以免泄密。)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10: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0)

二十三、徽宗收到茅山的花木后回赠厚礼
徽宗的这封信没有署明具体日期:
从傅希列呈上的表章中,朕知道您已经回到元符万宁宫,也知道了您给上天上表奏章的事。
承蒙上天仁慈怜悯,赐给国家不少祥瑞。您道慕三茅,行遵“二许”,虽然奉诏暂来京城,但很快还是驻回故山,朕也难留下您乘骑的仙鹤。
您出于慈爱的关心,多次将朕引入大道之中。朕怀着敬意拜读了您推荐的那些道教经文后,只能感谢上苍明察世间的一切。它的反复嘱咐,使朕的心思如同河水般流淌顺畅,开始变得机警聪慧,不再忘事。朕日夜感谢它将朕带入了光明。
正值酷暑,您保重为要。其他的事,朕已经下诏嘱办。朕已经委派杨戮为提举官,您所奏的事,朕已经降旨让他一条条地去办了。如果您觉得还缺少什么,不妨一一告诉他。
朕已经将新道宫的匾额题好,又让蔡卞撰了宫碑的碑文。先生从来刚直,如有所闻见国家的灾福,务必详细密奏上来。
您派人送来的花木已收,朕觉得其中的瑞香最好,已经赐给了祠部。
傅希列回茅山时,朕已让他带回有关的诏书。
朕对傅希列等道士分别赐予了紫衣和称号,朕还亲自为您书写、绘画了扇面,好让您暑热时可以招风。
另外,朕得向您告求“镇心符子”数帖。
傅希列等人回茅山时,朕让他带回沉檀和笺香各二十斤,生熟龙脑五斤,降真香十斤,四味果子“二十庵”,御书画扇头十个,香药二分。
(注:1、从此信中可以得知,傅希列等道士是奉刘混康之命,专门前往京城呈上表章的,并顺便献去了茅山特产的瑞香等花木。
  2、从此信中我们还可获知,刘混康此前曾经秘密离开茅山,前去某个不便透露的外地,专程为徽宗向上天“上表拜章”。傅希列此次入京,显然是向徽宗汇报有关的结果。
  3、徽宗在此信中提到的“二许”,即上清派的第三代宗师许谧与第四代宗师许翙,他们也是父子俩。
  4、徽宗在此信中提及到委任了杨戬为提举官,这杨戬是徽宗手下的太监总管,深受重用,他所担任的提举官,可能相当于当代国家财政部的副部长。
5、徽宗让蔡卞所撰的新道宫碑文,在元版的《茅山志》中有载,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记》。蔡其时为资政殿大学士,这一官职通常由退休的宰相担任。
6、徽宗赐给茅山的“沉檀”,位居古代四大名香之首,它是由南方某几种珍贵树木上分泌的树脂所制,又名“沉檀龙麝香”。这些树上“结”的树脂,得数十年时间才可形成,上品的沉檀树脂甚至需要“结”数百年时间。
  7、徽宗赐给茅山的“笺香”,其原材料取自海南的某香木树,此树的树枝上全是棘刺,而香味就藏在那些利刺之中,笺香的制作非常费工。
  8、徽宗赐给茅山的“龙脑”,又名片脑、脑子等,系用南方某香木的树脂所提炼,号称“避秽之王”,是国家祭天祭祖的上品香料,也是皇帝与大臣才能用以养生保健的珍奇药材。
  9、徽宗赐给茅山的“降真香”,也叫真香,是古代道士祭祀时所用的头香。头香为尊,是专门用来祭天的。主祭的道士在点燃此香的同时,还要烧一道符,口中吟道:“一炷真香达上苍,邪魔魍魉尽伏藏。谨祝真香,虔诚上启。”
  10、徽宗赐给茅山的“香药”,也称“舶药”,是从古西域进口的珍贵香料药物的简称。就算在西域,也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用得起。《茅山志》中所说的“香药二分”,疑是“两份”之误,因为古代的“二分”,只合现在的0.6克。
  11、电脑版《茅山志》中所载的徽宗送给茅山“四味果子二十庵”,“庵”疑是“箱”、“盒”或“篓”之误。如果原文如此,只能解释为徽宗分别送给茅山的二十个小庵各一份四味果子。
12、徽宗在此信中提到的“祠部”,是古代掌管国家祭祀的官府。
  13、徽宗在此信中,第二次向刘混康讨要“镇心符子”数贴。这“镇心符子”,也就是可以安神的上清道符。)
       
          二十四、徽宗夸奖刘混康“声震朝野”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七月二十日:
  您很早就掌握了精深微妙的道义,崇尚清虚;而朕日夜追求高尚的风范操守。您在向朕献计献策前用心苦思,向朝廷表现出自己的公正忠诚。朕每想到这里,都对您深加赞叹。
您所有的建议,朕都立即施行了。
“永胜”那地方先人的坟茔,全认可追随你静修的道教信徒;那些专心干事的官吏,都很赞赏您的职务与资历。朕已经颁发过对您的赐号和评价等,您已经声震朝野了。
朕钦敬与崇拜大道,景仰神灵,陈述志向是为了显示功业,因此帮助您开山建筑宫宇。您将在建成道宫后来京,朕很高兴,这也是朕的期待。您大阐真道之风,赐福于黎民百姓;您精治法箓,永远辅佐着国家巨大的基业。您在远方诲人不倦,您旷淡的胸襟朕要好好地保护。
秋天渐凉,问候安好。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徽宗在此信中提到的“永胜”,似是埋葬赵氏先人的地方,似也是刘混康特地前去为徽宗向上天“上表奏章”之处。但我无法从史料中查找到它的具体位置。在后面的某封信中,徽宗还提到刘混康准备再次去那里祭祝。)

(未完待续)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27 2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新年快乐,老师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恭祝热线网在204编辑老师的引领下,人气十足!也恭祝本网的几位铁杆发贴者们新春快乐!还恭祝本群所有的阅读者有所收获 !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0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宋徽宗致刘混康七十二封书信中蕴藏的国家机密(11)

二十五、徽宗亲自为元符万宁宫题写碑额
此信写于崇宁五年八月二十日
您上表乞求指派官员为茅山撰述新道宫记一事,朕已经知道了。
茅山是幽僻的栖止之处,元符宫也是建于真人们在积金山修炼的旧址上的。朕眷念它与神灵相距很近,旁边还连着仙人居住的洞宫。它是通往瑶台的新府,开启着光亮、淳朴的风范。
如今宫宇落成,丰碑的碑文可稍等。朕已命大儒制作成文,还将亲自题写碑额。这不但是一时的盛事,也是要彰扬前人美好的名声。您要慎重选择才识出众的道士入住,同他们在那里勤持真道,精修不懈。
朕竭诚地瞻望着茅山,经常思想起您说过的精妙道义,也经常回忆起您的风范。
由于茅山离京城很远,朕很遗憾没有办法经常见到您。朕亲自书写的新道宫的碑额及蔡卞所撰写的“书记”,今天已经派使臣专程护送到茅山。使臣到了那里后,您就可以领取了。
深秋很凉,问候平安。要发信了,言不多及。
注:1、句容知县鲍慎当年所撰的《茅山元符观颂碑》称:元符观“经始于崇宁二年正月九日,粤崇宁五年八月十五日告成”,因而元符万宁宫正式竣工的日期,被定在崇宁五年八月十五日。但鲍慎在《辞上进茅山元符观颂状》一文的后序中又说:“崇宁五年八月十日,茅山元符观落成,臣拜手稽首,作颂以献。”
2、徽宗在这封信中提到的为元符万宁宫撰写“书记”的蔡卞,既是刘混康的老朋友,也是徽宗朝负责国家军务的重臣。蔡卞奉旨所写的这篇文章,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记》。
2、徽宗在此信中说元符宫“旁边连着仙人居住的洞宫”,指的是茅山的华阳洞。
       附:蔡卞的《咏茅山元符万宁宫》:
    猗嗟三茅,得自初成。气合於无,与形俱升。
    孰希其风,必静必清。寥寥久哉,乃发先生。
    帝用尊之,载召来廷。乃锡命书,迨其俦侣。
    因其故庐,启此新宇。像图仙真,上肖帝所。
    神笔牍之,龙凤轩翥。天锡皇帝,聪明孝友。
    抱一用中,以绥九首。遐迩率从,尊道熙功。
    有欲求之,与在斯宫。作为好歌,以诏无穷。
  这首诗的大意是:句曲山因三茅而得名,这里从来是修道的圣地,并极其稀罕地出了个刘混康先生。皇帝非常尊重他,不但把他召至朝廷,还和他结成了好朋友。潜神庵本是刘混康的故居,皇帝在这里建起的元符万福宫,开启了茅山的新天地。刘混康在这里用神笔给上天写奏章,龙与凤在这里飞举入云。我们天赐的皇帝,不但非常聪明,还很孝顺父母,友爱弟兄,他精研道法,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变通,以不让百姓遭受各种灾祸。远远近近的人民都跟随着他,尊崇大道,得享安乐。每个人有什么需求,都会在这里得到帮助。我遵旨创作出一首好记的歌,以告知无穷的后代。)
  
     二十六、徽宗再次委托刘混康向上天转达奏章
  徽宗的这封信,没有注明具体时间:
先生修炼于金坛华阳洞天,那里是神仙居住之所。自从您乘仙舟东下,朕日夜思念。
近来秋意很浓,更让朕觉得您所阐述的道义博大精深。朕没有时间前去茅山访道,只有全神贯注地倾力思考和领悟道的内涵。您在那里专心地保持修炼,朕在这边时时瞻仰。有关送往茅山的碑额等,现在已经写好,随即派人降赐。朕想托您转达对天庭的陈述,都写在奏章里了。
(注:从此信的内容来分析,这封信是与上封信同时发出的。与此同时,徽宗还再次委托刘混康向上天奏报若干密事,但这涉及到朝廷的重大机密,故刘混康不能私自保存,因而《茅山志》也没能详细记载。)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21: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湖州



南京宝华隆昌寺山门上民国时期挂的是什么寺名匾?
枫影斜渡















南京宝华隆昌寺山门上民国时期挂的是什么寺名匾?
在今天南京句容宝华山隆昌寺山门(图1)间内凹的门额上方挂着一块硕大的寺名门匾(图2):護國聖化隆昌寺。寺名是明神宗御赐,从字体看应该是赵朴初所题(图3)。



清朝时期康熙帝改名为“慧居寺”,据传康熙帝和乾隆帝都题了寺名匾,至于题了什么字,有多种说法。到了民国时,又恢复“隆昌寺”寺名。
近看到两张拍摄于1930年4月的老照片,图04山门内隐约可见背景中与隔板色差不大的寺名匾,可惜什么都辨认不出来。图5是图4同期的山门正面近景图,图中突出了寺名匾,虽然不清晰,总的轮廓连看带猜也能辨出一二:门名匾为二龙戏珠高浮雕木制彩绘匾框,中书“敕赐慧居寺”,“敕”字上方,“宝珠”下方有一块颜色略深的方框,疑是“钤印”,但与题字,匾框比例显得过小。是否是皇帝章存疑(图6。图5局部)。



这块“慧居寺”题匾只能是清朝的产物,要么是康熙年,要么是乾隆年。是康熙帝把前朝的“護國聖化隆昌寺”改名“慧居寺”,因此康熙仅题“慧居寺”三字的可能性更大些。乾隆下江南期间,多次对圣祖康熙帝的遗物作提升加级修整扩容的敬重之举,如是康熙帝题写的“慧居寺”,可作重彩出新处理;如若新造,必须改原名,慧居寺是爷爷改的名,寺名决不能动,但可以强调慧居寺的名是爷皇帝定的, 可加“敕赐”, 于是乾隆题写“敕赐慧居寺” 就成了新匾,后大清朝政日衰,后继皇帝也无力更新。也未见寺毁重建的记载,包括太平天国期间。因此图5 中“敕建慧居寺”,是乾隆御笔的可能性更大些。
什么时候慧居寺又改回“隆昌寺”?
世传“民国初”,未见史料记载。图5照片可以说明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敕建慧居寺”的名匾还挂在原处,目测“敕建慧居寺”匾,长大约三米五十,宽近两米,重新制作如此大匾,无财力支撑,并非易事。
还有一种可能,民国后上级下文,改回“隆昌寺”,寺务无财力更换新匾,毕竟隆昌寺在当时远离交通要道,进山一趟对远道百姓并非易事。由于隆昌寺的“水陆道场”很有名气,远道而来的民国大佬也会进山,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对寺内有忌讳物名都会加以遮盖,比如一张1931的山门前一位老僧石狮旁留影的老照片(图7),门额上的寺名匾就是用浅色纸书写的“隆昌寺”贴在原匾上(图8。图7局部)。如果细看图6,笔画中似乎还残留之前浆糊的残迹,这可能是民国后一段时期间,隆昌寺常用的“更名法”。


看到图7,不得不说一说坊间所传的“隆昌寺天书”,这个天书就藏于山门前雌雄石狮的底座上,一边十个字,共二十,是对联?还是五言绝句?(图9)不得而知。此字为蝌蚪文,是甲骨文演变出的另一种文字体系,据说被道教的符箓派保留了下来。明末同属蝌蚪文的岣嵝禹王碑再次问世(图10),曾引起崇拜狂热,各地纷纷传拓勒石,南京栖霞寺也留下刻石,可惜原碑已残,今为重建(图11)。





发布于 2025-01-30 12:45



(说明:这是我在网上偶尔见到的一篇有关宝华山史料的文章,为恐遗失,特地将它插队到此。)




专属句容本地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句容联盛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GMT+8, 2025-9-18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